地质公园建设与遗迹保护、科普、乡村振兴的链接效应
——以湖北省为例

2020-07-09 09:07彭小桂陈小龙康全国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0年2期
关键词:恐龙蛋遗迹湖北省

辛 杰, 王 伟, 尹 伟, 彭小桂, 陈小龙, 康全国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34)

1 湖北省地质公园建设

1.1 建设历程

1985年11月,原地质矿产部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首届“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区划和科学考察工作会议”。根据会议精神要求,湖北省启动了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1986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了第一处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西陵峡震旦系剖面自然保护区(面积3.6 km2),在宜昌莲沱大桥剖面起点处设置了“峡东震旦系剖面自然保护点”永久性标志碑,重新更换了各地层界线的界桩[1]。1987年7月原地质矿产部下发《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规定(试行)通知》(地发[1987]311号)。1997年,根据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关于印发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的通知》(环发[1997]733号)要求,原湖北省地质矿产厅制订了《湖北省地质遗迹保护区规划(1996—2010年)》,将郧县恐龙蛋化石群、利川腾龙洞、宜昌西陵峡震旦系剖面、利川见天坝生物礁、宜昌黄花场奥陶系剖面、宜昌王家湾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剖面、咸宁温泉列入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2]。

相对而言,湖北省地质公园建设工作稍晚于地质遗迹保护工作。2002年初,原湖北省地矿信息研究所(现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获悉原地质矿产部已经开始了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同时在《中国地质报》上看到了四川区调队已成功申报的消息后,该所立即向原湖北省地矿厅和原湖北省地矿局做了汇报,并提出了在湖北省开展申报地质公园工作的建议。随即在2002年6月—2003年初,原湖北省地矿厅(局)、原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分别批准建立湖北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湖北省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具体承担湖北省内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保护工作及地质公园申报、审查与建设工作,至此拉开了湖北省地质公园建设的序幕。

1.2 建设现状

2003年湖北省正式开展了地质公园申报工作,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湖北)获原国土资源部批准,通山隐水洞省级地质公园、郧县恐龙蛋化石群省级地质公园获原湖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2005年,湖北省神农架、湖北省郧县恐龙蛋化石群、湖北省木兰国家地质公园获原国土资源部批准。此后,湖北省地质公园建设掀起了一个高潮[3],截至2019年10月,湖北省已建立世界地质公园2处(神农架、黄冈大别山)[4],国家地质公园9处(长江三峡(湖北)、郧县恐龙蛋化石群、木兰山、武当山、九宫山—温泉、五峰、湖北长阳清江、恩施腾龙洞大峡谷、远安化石群),省级地质公园15处(南漳水镜湖、竹山堵河源、崇阳百泉、房县野人谷、丹江口石鼓(现更名为丹江口太极峡)、随州大洪山、保康尧治河、京山、钟祥、郧西天河、房县青峰山、当阳百宝寨、郧西湖北口、鹤峰屏山、来凤百福司),共计26处。

2 地质公园建设与遗迹保护、科普、乡村振兴的链接效应

2.1 地质公园建设加快了地质遗迹保护的步伐

保护地质遗迹是建立地质公园的首要任务。1986年建立了第一处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峡东震旦系剖面自然保护点)(照片1);2000年建立了湖北省第一处国家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湖北省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自然保护区);2005年,湖北省国家地质公园已经达到4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迅速落实,国家地质遗迹保护资金也逐年增长。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让地质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的保护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郧县的恐龙蛋化石盗挖行为得到遏制,自然风化现象得到治理,地表大面积分布的恐龙蛋化石得以保存下来,使郧县地质公园成为了目前全球地表保留恐龙蛋化石最多的地质公园,也是唯一以恐龙蛋化石群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照片2)。目前,湖北已有4家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其中3家在园区内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其它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如长江三峡地层剖面、远安水生爬行动物化石等,在修建桥梁、铁路、水利工程、房屋建设等工程时,也都采取了避让措施,得到了更好地保护。

照片1 峡东震旦系剖面自然保护点Photo 1 Nature protection point of Sinian section of Xiadong

照片2 保护长廊中的恐龙蛋化石Photo 2 Dinosaur egg fossils in the protected corridor

2.2 地质公园建设推动了地质科普工作的全面发展

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是建立地质公园的宗旨之一[5]。从湖北省第一处地质公园建立至今,地质科普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 地质科普队伍的壮大。地质公园建设之前,地质科普工作主要由中国地质学会及其各省的地质学会承担。建立地质公园以后,地质科普队伍迅速扩大。首先是各个地质公园都建立了自己的科普团队,包括面向一线的宣传、解说、培训、导游人员,后台的研学课程编制、多媒体制作人员、互联网传播人员等。其次,许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人员、教师、在校学生也都踊跃参与地质公园的申报、建设和各种形式的科普工作[6]。其中,在武汉市参与进来的单位就有6~7家,加上其他各地以不同形式加入的科普工作人员,湖北省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的地质科普队伍。

(2) 地质科普形式的创新。地质公园建设之前,主要的科普手段仅限于每年一次的 “世界地球日”、“地质科普周”活动以及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各省地质学会承办的“地学夏令营”活动。建立地质公园以后,为了突出地质公园在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所应有的优势和影响力,有关地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推出了许多新的地质科普形式、手段和方法。譬如: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在景观解说牌内加上了二维码,为游客进一步查询有关景观知识提供了方便;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与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合作,为多个社区制作了适合的科普专栏,了解大别山的前世今生(照片3、照片4);还有地学科普通俗读物编制、地质科普科考示范路线建设、地质科普进校园等新形式、新方法(照片5)。此外,每个国家地质公园都建有地质博物馆、3D影视厅,用于推广科普知识。

照片3 湖北省地科院在英山园区主办的科普活动
Photo 3 Polular science activities held by the Hubei Institute of Geosciences in Yingshan Park,Huanggang

照片4 湖北省地科院在大别山地质公园社区创办的地质科普馆
Photo 4 Geological science venue held by the Hubei Institute of Geosciences

照片5 湖北省地科院在武汉市红领巾小学开展科普活动
Photo 5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the Red Scarf Primary School held by the Hubei Institute of Geosciences

(3) 地质科普成果丰富。在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支持下,各地质公园加快了地质公园重要地质遗迹的调查评价和研究工作,科研、科普成果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围绕地质公园建设、覆盖全省性的科普成果有:①由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完成的《湖北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报告》,为湖北省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规划编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由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原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同完成的全省15处省级、9处国家级、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的综合考察报告、公园总体规划编制,为全省地质公园的景观规划、景点解说提供了大量素材;③《湖北省地质科普系列丛书》、《湖北地质遗迹》、《湖北地质公园》、《湖北观赏石》、《湖北地质博物馆》、《大自然的精华——湖北矿物》、《湖北古生物化石》等专著已公开出版发行。此外,还有4处地质公园完成了《国家地质公园丛书》的编制与出版。这些专著、图书和科研成果均为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宣传地质公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照片6)。

照片6 部分已公开出版的科普专著
Photo 6 Published popular science monographs

2.3 地质公园促进了地方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起中央财政每年都安排专项经费投入到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保护区等实施保护性工程,累计34.15亿元,带动地方各级财政投入43.04亿元,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达338亿元。 在新时代,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建设更是紧密联系[7],湖北省地质公园建设大力营造园区内地质景观的美学氛围,提升科普价值,开发新兴的旅游产品,运用全新的解说形式,让游客有全新的感受和体验,拉近了游客和地质公园之间距离。据实地调查结果统计,地质公园建成后的游客量显著增长,以武当山为例,建成后与未建成时相比,年游客量增长了15%~25%。总体促进了湖北省旅游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其地质公园所在地甚至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推进当地的乡村振兴、村民就业和脱贫致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丹江口太极峡省级地质公园。公园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处于丹江口水库库区北侧丘陵地貌内。境内耕地稀少,植被覆盖率不到30%,水土流失严重,属于库区贫困地区。为了改变该镇贫困面貌,该镇党委和镇政府拟开发一条形似“太极”的峡谷旅游资源,建设一座省级地质公园,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加快该镇的乡村振兴。在原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通过与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通力合作等,石鼓镇用5年的时间,在太极峡清除污泥、植树造林、培土种草,把太极峡一个乱石沟建设成为了一个满地绿水青山的省级地质公园。目前该镇年收入已过千万元,往日的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式的福地。

(2) 九宫山国家地质公园隐水洞园区。园区前身为通山隐水洞省级地质公园,也是湖北省建立的最早的省级地质公园之一。该园区此前只是一个并不显眼的洞穴,当地村民的生活相当贫困。2003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协助申报建立省级地质公园,获得批准。通过多年的建设,隐水洞园区已经成为咸宁市最重要的旅游景区。因是洞景,不受气候影响,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村民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3) 郧县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该地质公园是目前国内外地表能看到恐龙蛋化石最多的地方。原来整个地区杂草丛生,水土流失严重,生活贫困。2003年,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协助当地政府申报建立了省级地质公园, 2005年,又向原国土资源部申报建立了国家地质公园。十多年来,该地质公园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世界唯一的恐龙蛋化石国家地质公园(照片7、照片8),在地质公园品牌的带动下,旅游产业年收入由零上升为千万元级,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照片7 郧县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及广场
Photo 7 The geological museum and the square of the Qinglongshan dinosaur egg fossil group of National Geopark

照片8 郧县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恐龙蛋原位博物馆
Photo 8 The in situ museum of the Qinglongshan dinosaur egg fossil group of National Geopark

除上述3处地质公园外,湖北省还有20多处地质公园,它们现在都是湖北省各地方旅游业的龙头和支柱。

3 结论

湖北省地质公园建设虽然稍稍晚于几个邻省,但发展较快,从2003—2019年,已建成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26处。通过省市县各级政府、相关的科研院校技术团队以及地质公园管理部门多年的艰苦努力,湖北省地质公园在保护地质遗迹资源、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推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改善贫穷落后面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以及实现乡村振兴计划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真正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猜你喜欢
恐龙蛋遗迹湖北省
灵渠历史文化遗迹探踪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沉船遗迹(外一首)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
好大好大的恐龙蛋
恐龙蛋找伙伴
河南西峡县恐龙蛋大发现亲历记 我与恐龙蛋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