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渺行无极 扬帆但信风
——山东国企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2020-07-09 09:28徐天宝通讯员马继超韩蕾
山东国资 2020年6期
关键词:大通道欧亚齐鲁

本刊记者 徐天宝/通讯员 马继超 韩蕾

为更好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山东省委、省政府牢记习总书记嘱托,部署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山东国企牢记使命担当作为,服务国家战略,2018 年以来已初步搭建起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2020年6月17日,“齐鲁号”欧亚班列指挥调度中心实时数据

2020 年6 月15 日,山东高速集团“齐鲁号”欧亚班列指挥调度中心。记者在调度中心大屏幕上看到,截至当天,“齐鲁号”欧亚班列今年已经开行682 列,自2018 年10 月统筹运营以来已经累计开行1811 列。

“齐鲁号”欧亚班列这个全方位、多领域的开放性交流平台,正在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尤其今年受疫情影响,国际陆运、海运、空运管制日趋严苛的情况下,众多的进出口企业,正是搭乘“齐鲁号”,借力山东国企搭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借力欧亚班列桥梁纽带走出去,这条国际物流大通道成为欧亚大陆之间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路”。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018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要求山东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019 年7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上合区”的建设定位: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同年8 月,中央批复山东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

同年12 月,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率领山东省代表团访问日本、韩国。其间,山东高速集团、山东港口集团、山东海洋集团等省属企业与日韩两国的港航、物流相关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国际物流大通道。

近年来,山东省国资委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指导推动省属企业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对外贸易、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化经贸合作,拓展合作空间,取得良好成效。统筹推进一批“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尤其在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中,组织省属企业初步搭建起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海铁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

2018 年10 月31 日10 点18 分,“齐鲁号”欧亚班列在济南、青岛、淄博、临沂四地同步首发,四列满载着机械设备及零部件、汽车、建材、小商品等货物的列车分别驶出场站,发往莫斯科、塔什干、阿斯塔纳等“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城市。

作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欧亚班列的发展,2018 年10 月17 日专门召开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全省欧亚班列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要求,由山东高速集团牵头统筹整合,推动实现统一品牌、统一班次、统一平台、统一支持、统一宣传,力争到2021 年,全年实现欧亚货运班列双向往返发行1000 列。

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另一个重心是港口。山东港口位于“一带一路”海陆十字交汇点,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辐射全球,是“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核心枢纽,是山东省连接世界的桥头堡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外贸口岸,山东港口拥有近300 条集装箱航线,与全世界180 多个国家的近800个港口有业务往来,构建了“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其中,山东港口青岛港拥有175 条集装箱航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

2019 年8 月,山东港口集团组建以来,海向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陆向开班列、建陆港、拓货源,各港口间握指成拳、错位发展,构建了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依托,内陆众多无水港为延展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打造集装箱国际枢纽港,带来全球枢纽港版图的重塑。去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2 亿吨、集装箱2956 万标准箱,分别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第二位。

战疫情,促发展。“齐鲁号”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随着今年疫情在海外持续蔓延,我国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整体呈下降态势。在外贸进出口下降的背景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季度合计进出口2.07 万亿元,同比增长3.2%;山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54 亿元,同比增长12%。在各国港口受疫情影响陆续封闭、运力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齐鲁号”欧亚班列的开行量逆势而上,实现了特殊时期的常态化运营,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建设推动着山东外贸稳步融入全球化产业链。

深耕“上合区”“自贸区”

肩负“上合区”和“自贸区”建设历史重任的山东需要打通国际物流大通道,众多中小微物流和贸易企业也需要“搭乘”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快车。

2019 年12 月20 日,“齐鲁号”欧亚班列从济南南站开行年度第1000 列,标志着我省欧亚班列正式跨入“千列俱乐部”,年开行量跻身全国前四,完成省政府下达年度任务目标的2 倍。

针对统筹前欧亚班列发运“散、乱、弱”问题,山东高速集团创新采用“整列始发、零散集结”方式,就近集结,成列后整列发运,日均开行频次从1 列提升为4 列,周开行量最高可达41 列,真正实现班列常态化运营。截至今天,线路由统筹运营前的12 条增加到34 条,可直达“一带一路”沿线14 个国家42 个城市,初步建成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海铁联运国际物流大通道。

“‘齐鲁号’欧亚班列的开通,生产和贸易企业得到了最大的便利,等于给我们建立了新的物流通道。铁路货运班列的优势是安全和快速。”作为一名货运代理商,青岛远洋大亚物流有限公司海铁联运总监罗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齐鲁号”欧亚班列能减少一半运输时间,还可加快企业资金回流周转,能减少1/4 到1/3 的物流成本,对企业来说,一趟的运输费用比原来节约30多万元。

2019 年12 月30 日,山东高速集团与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齐鲁号”欧亚班列运营公司,推动欧亚班列发展再提速。而山东作为“上合区”和“自贸区”的战略地位,也给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020 年4 月27 日,“齐鲁号”欧亚班列“上合快线”首班在青岛胶州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顺利开行。此趟班列共有45 个集装箱,主要装载山东临工生产的机械设备,总货值约2000 万元人民币,由青岛胶州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始发,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开往中亚,8 天后到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据了解,“上合快线”以青岛胶州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为货源集结中心,西线经霍尔果斯和阿拉山口口岸出境可到达中西亚地区,北线经二连浩特和满洲里口岸出境可到达俄罗斯、白俄罗斯,辐射上合组织国家的30 多个城市。疫情发生以来,山东高速集团积极应对,先后推出“日韩陆海快线”“鲁欧快线”等运输服务产品,积极服务山东外贸进出口企业,为临工、海尔、中国重汽等省内企业提供定制化专列服务,全力支持复产复工。

“‘上合快线’的推出,有利于加强山东与上合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打造快捷的经贸往来通道。”山东高速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仰进对记者分析说。

目前“上合快线”已开通胶州-塔什干、胶州-明斯克线路,具有班期稳定、快捷安全、服务优质等特点。下一步,将继续拓展服务范围,通过班期化、常态化运营,为青岛市及周边区域与上合组织国家的进出口企业提供全程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有效促进上合组织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

此前的2 月28 日,“齐鲁号”推出的“日韩陆海快线”服务产品,以上合示范区为连接点,延伸覆盖大阪、名古屋、横滨、仁川、釜山等日韩主要港口,将海运船期与“齐鲁号”欧亚班列班期相匹配,为中日韩客户提供班期化、常态化的海铁联运服务。据介绍,依托该产品可为客户平均节省2~4天运输时间。以日韩-青岛-塔什干点对点班列为例,使用该产品后,运输时间可缩短3 天,运输成本可降低7%左右。

港通四海,陆联八方

5 月3 日,伴随着汽笛长鸣,被称为“火龙果快航”的东南亚-青岛快航首航仪式在山东港口青岛港举行。

据了解,此次开通的冷链生活资料快线挂靠胡志明、马尼拉、民都鲁等东南亚主要港口,也是首条青岛到马来西亚的直达航线,将过去从越南经陆路运入中国的火龙果等优质水果冷链生活资料改为海运,仅需5 天即可抵达青岛,为客户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冷链物流大通道,有效增强了山东港口冷链物流服务优势,为山东港口腹地市场的“果篮子”保驾护航,满足了青岛及山东腹地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民生消费需求。

“火龙果”冷链生活资料东南亚-青岛快航首航青岛港

这是山东港口积极应对疫情,进一步构建东南亚航线对接“上合区”的低成本、高效率生活资料进口物流大通道,满足青岛及山东港口腹地民生消费需求。该航线还实现了东南亚与日韩之间的货物在青岛快速转运,进一步畅通了东盟地区对接“上合区”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六稳”“六保”,创新推动山东自贸区政策落地。据介绍,今年前5 个月,山东港口创新服务产品,新开通集装箱外贸航线13 条,航线总数已超过280 条,数量、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

5 月7 日,随着“新宁洋”轮抵达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港区,181 万桶阿曼原油成功卸至期货交割罐中,标志着全国首家授牌港口企业——山东港口青岛港原油期货指定交割库正式启用。

原油期货保税交割,是指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监管场所内处于保税监管状态的期货合约所载商品作为交割标的物进行实物交割的过程。原油期货交割库是中国原油期货市场业务流程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交割原油的仓储服务功能。此次随着山东港口青岛港原油期货交割库的正式启用,将吸引更多产业投资者聚集山东港口,扩大山东港口“原油超市”规模,为国内客户提供“现货+期货”的双轮驱动服务和多样选择,有效降低市场风险,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有力促进山东港口青岛港打造“国际原油贸易、分拨中心”,助推山东港口加快由目的港向枢纽港、由物流港向贸易港转型,向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迈出坚实步伐。

5 月8 日,韩国平泽码头。随着“日照东方”轮的卸船作业结束,标志着山东港口日照港-平泽航线承运的“波兰-韩国”整列过境货物顺利交付。

此次首批33 箱货物主要是轮胎、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零部件,货物总价值400 多万美元,运输至山东港口日照港后经海运至韩国。该班列从波兰佛罗兹瓦夫市沙夫马克站始发,途经白俄罗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经阿拉山口口岸入境,抵达日照港并下水出口至韩国平泽。班列运行20 天左右,比传统海路运输时间减少14 天,后续将每周1 班常态化开行。

港通四海,陆联八方。每一条航线的开通,都为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建设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集聚了力量。

“生命线”创新服务模式

邦德激光是济南市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全国光纤激光切割机出口第一名的企业,该公司是“齐鲁号”欧亚班列的“常客”。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受制于线路、人力等因素,出口企业的货运业务大受影响。但是,邦德激光“搭乘”的“齐鲁号”开行列数却呈逐月上升态势,出口货运业务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作为山东外贸进出口“晴雨表”,“齐鲁号”欧亚班列的运营情况备受社会关注。针对山东企业货物出口的个性化需求,“齐鲁号”专门开行“设备专列”“物资专列”等“点对点”定制化班列,专项服务潍柴、重汽、海尔、海信等省内企业,节省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有力提升了“山东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在境外市场开拓方面,受疫情影响,出口货源减少,山东高速集团及时调整营销结构,依托“齐鲁号”境外办事处,与德铁货运公司、俄罗斯铁路集装箱公司等境外合作机构积极对接,提高回程班列开行数量。“齐鲁号”欧亚班列成为我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纽带,有力助推了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

可以说,“齐鲁号”欧亚班列在疫情期间的平稳运行,及时弥补了国际海运、空运等运力受阻造成的运力短缺,展现了“齐鲁号”在国际物流通道格局中的重要战略作用,为确保山东国际物流大通道畅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贸往来、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客户专门称赞“齐鲁号”为疫情期间的“生命线”。

“公司积极拓展‘班列+供应链金融’‘班列+贸易’‘班列+产业园区’等业务模式,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多元服务,降低物流成本。开发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为班列上下游企业提供纯信用融资服务。”“齐鲁号”欧亚班列公司总经理马春波介绍,目前威海商行、青岛银行已成为“齐鲁号”的首期合作机构,累计授信额度3亿元,已放款近5000 万元,帮助中小物流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5 月20 日,山东港口陆海国际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暨中国北方生活资料(济南)分拨中心建设启动活动在济南举行。

相关资料显示,在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进程中,放大港口平台功能,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推行港口与城市联合招商,合作开发特色物流园和链式产业园。发挥一体化运营效能,延伸港口物流、航运、金融等增值服务,为稳外贸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动能。港口物流集团作为服务国家战略、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的重要平台,承担着整合山东港口物流资源、构建端到端全程物流体系、创新现代物流业态的重要使命。目前,该集团已在山东省内及沿黄流域建设16 个内陆港,在全国34 个城市开通了66 条海铁联运班列线路,正加快布局“一市一线、一地一港、覆盖山东、面向世界”的物流网络。

据介绍,港口物流集团将立足济南区位和产业优势,集成海关、码头、场站、铁路、公路、内陆港等数据资源,构建涵盖客户共享服务、网络货运、供应链综合服务、危化品运营、多式联运及内陆港五大功能的“陆海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冷链、纸浆、电商、整车、仓储、化工六大智慧物流项目发展,服务广大进出口企业、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有力助推济南承接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赋能。

岱青海蓝,风鹏正举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4月26 日,全球第一艘最大集装箱班轮——载箱量2.4万标准箱的THE 联盟“HMM 阿尔赫西拉斯”轮首航仪式在山东港口青岛港举行,标志着山东港口集装箱业务迈入2.4 万标准箱“大船时代”。

超大型集装箱船带来的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燃油效率等效果不言而喻,但同时也对港口的码头能力、操作效率、配套服务、集疏运能力等提出了全方位挑战。作为山东港口龙头的青岛港拥有优良水深条件、先进的码头设施、优越的集疏运体系,23 个大型集装箱专用泊位能从容停靠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目前,青岛港8000 标准箱船舶泊位效率平均达145 自然箱/小时以上,200 米以上的船舶作业桥吊单机效率达到30自然箱/小时,在全球十大航运公司效率统计排名中位居首位。

全球第一艘最大集装箱班轮——THE联盟“HMM阿尔赫西拉斯”轮首航山东港口

据统计,山东港口在适应船舶大型化方面显示出的得天独厚优势,受到了全球众多超级货轮的青睐。今年青岛港已累计接卸装载量超2 万标准箱的集装箱大船48 艘次,同比翻番增长。对此,HMM(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柱明以“三个有信心”进行了回答:“我们把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首航放在山东港口,是因为我们对中国的经济有信心,对‘一带一路’建设和山东市场有信心,对山东港口最优质服务和强力支持有信心。我们将加强与山东港口的全方位合作,联手打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

6 月11 日,山东港口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浙江省海港集团分别签署《深化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世界一流港口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增强对长三角、沿黄流域、环黄渤海地区等腹地的服务、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工程,联手开创“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开放新格局,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中国港口的更大贡献。

岱青海蓝,风鹏正举。

从“齐鲁号”欧亚班列,到停靠全球集装箱“大船时代”,山东省属企业倾力打造的东联日韩、西接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正在把开放的山东与世界紧紧连在一起。

猜你喜欢
大通道欧亚齐鲁
京港澳高速:版图上的“黄金大通道”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一位制造商一架军机(欧亚篇)
欧亚裔混血族的曲折发声:解读戴安娜·张和《爱的边界》
欧亚经济联盟开始实施包装饮用水新规范
齐鲁声音
关于物流大通道你需要知道这些
福建“物流大通道”畅通正当时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