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面对“留守儿童”学生

2020-07-09 09:04谭省善
新纪实 2020年1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谭省善

【摘 要】对于留守儿童,如何加强管理、教育、预防各种问题的产生,已经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头等大事。针对这一十分复杂的问题,怎样找准方法,如何面对。

【关键词】留守儿童;从爱入手;以德树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或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或托给亲友看护,留守家园。这些被留下的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 ,这个群体的学生已经普遍存在,他们有的自卑、有的厌学、有的叛逆。如何能够使这些“留守儿童” 学生快乐成长,笔者从事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学习上给予关心

爱如清水,大爱无疆。热爱学生是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把爱作为打开儿童心灵、理解教育奥秘的金钥匙。学校是培养这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在“留守儿童” 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当然离不开教师。为师者,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多方面关爱学生,课堂上要保持一视同仁,“思想上不能歧视、感情上不能厌倦、态度上不能粗暴、行动上要严格。”创造一切条件鼓励学生举手发言,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课后要重视多辅导,对于那些学习上特别费劲的“留守儿童” 学生,除了课堂上教师关注帮助外,把他们和优等生结成“一帮一” 互助小组。帮助他们解决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参与性,让他们获取班级集体的温暖,增强上进心和自信心。

二、在生活上多给予照顾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留守儿童” 学生也不例外,由于他们缺乏父爱和母爱、缺乏行为管教、缺乏亲情交流。怎样关心和照顾他们的生活,做法要有针对性。对于有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 学生,通过政府、有关爱心人士、教师、学生捐款解决其温饱与日常所需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于在生活上习惯不好、不讲究卫生的“留守儿童” 学生,班主任和老师要尽量多地和他们交谈,并以身作则,多提示他们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对于年龄偏小的“留守儿童” 学生,通过“大手牵小手” 活动,帮助他们提水、打饭、洗衣服等,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父母般的关爱,从而安心学习、生活。

三、在心理上给予咨询辅导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教育对教师工作的新要求,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影响者、塑造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由于“留守儿童” 学生常年远离父母,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是:性格孤僻、自卑情绪以及出现逆反心理,缺乏自信心,绝大部分“留守儿童” 学生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异常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年龄偏小的“留守儿童”学生较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帮助他们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求助意识,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或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地摆脱障碍,调解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身心健康。

四、重视以德树人

立德树人的宗旨是对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崇德守法的主题教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品格的形成。要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教育他们,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主动新颖的徳育活动,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综合素质提升。以德自律,利用写周记将自己平日的品行及点滴进步和不足之处记下来,使便于他们崇德向善思想上的。

总之,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為共同构建留守儿童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教师应在学习、生活上、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关注和关爱,弥补这些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留守儿童法律权益保护问题及优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