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脑卒中观察

2020-07-10 06:29李文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6期
关键词:罗非班氯吡格雷

李文华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450006)

进展性脑卒中指卒中发病12 h~1 周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呈渐进性加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25%~40%,预后较差,具有较高的病残率、病死率[1~2]。抗血小板聚集为脑卒中治疗重要手段。双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为临床治疗进展性脑卒中常用方案,抗血小板效果显著。但进展性脑卒中病情重,预后差,仅进行双抗治疗,部分患者效果欠佳。替罗非班为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受体拮抗剂,可对血小板聚集最后环节起到抑制作用。本研究选取我院进展性脑卒中患者106 例,旨在探究双抗、替罗非班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106 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 例。对照组女23 例,男30 例;年龄44~76 岁,平均(61.29±6.85)岁;合并症:糖尿病13 例,高脂血症19 例,高血压病12例;观察组女21 例,男32 例;年龄42~77 岁,平均(60.83±7.12)岁;合并症:糖尿病12 例,高脂血症17 例,高血压病14 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诊断标准[3];患者或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曾接受血管内外科治疗;既往有心房颤动病史;合并脑出血;合并血液系统疾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调整血压、活血化瘀、降低颅内压、脑保护剂等对症治疗。

1.3.1 对照组 给予双抗治疗,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20120236)100 mg/次,口服,1 次/d;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123115)75 mg/次,口服,1 次/d,持续治疗1 周。

1.3.2 观察组 给予双抗、替罗非班(国药准字H20090227)联合治疗。双抗用法同对照组,替罗非班0.4 μg/(kg·min)静脉0.5 h,随后以0.1 μg/(kg·min)持续静滴2~3 d。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2)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双侧大脑中动脉脉动指数、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以德国DWL 公司超声径路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检查。(3)比较两组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空腹抽取3 ml 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以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

1.5 疗效标准 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评估,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治愈;评分减少50%~90%为显效;评分减少15%~49%为好转;评分减少<15%为无效。将基本治愈、显效及好转计入总有效。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45%,高于对照组的75.47%(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脉动指数、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脉动指数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cm/s)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脉动指数治疗前 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cm/s)治疗前 治疗后53 53 t P 0.98±0.13 1.01±0.11 1.283 0.203 0.76±0.09*0.85±0.12*4.368 0.000 30.18±2.37 29.86±2.41 0.689 0.492 34.81±3.06*32.19±2.93*4.502 0.000 57.68±4.61 56.73±4.72 1.048 0.297 68.54±5.06*63.75±4.81*4.995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 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 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 比较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53 53 10.034 5.619 0.000 0.000 t P治疗前 治疗后 t P 8.09±4.17 8.49±4.30 0.486 0.628 2.26±0.71 4.81±2.06 8.520 0.000

3 讨论

进展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复杂,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栓进展性因素及非血栓进展性因素。有学者指出,血小板在血液凝集状态、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中发挥重要作用[4]。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最常用抗血小板药物。血栓素A2对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合酶合成,阻断血栓素A2生成,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氯吡格雷属噻吩吡啶类药物,其代谢产物可选择性结合血小板表面腺苷酸环化酶耦联的ADP 受体,阻断GPⅡb/Ⅲa 复合物活化(ADP 介导),对血小板聚集起到不可逆的抑制作用。但双抗治疗仅对血小板聚集某个环节起作用,部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不理想。替罗非班抗血小板作用更强,可抑制GPⅡb/Ⅲa 受体,对血小板交联位点进行竞争性占据,抑制血栓形成[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45%高于对照组的75.47%(P<0.05)。表明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可对脑血管状态、脑血流速度等进行直接反映。治疗后观察组脉动指数低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其原因在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可通过不同途径抗血小板、抑制血栓聚集,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效果,促进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与张光妍等[6]研究结果一致。

有学者指出,hs-CRP 可对核转录因子-κB 转导通路进行直接激活,引起内皮功能损伤,促进斑块破裂,诱导血栓形成[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s-CRP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降低血清hs-CRP 水平[8]。综上所述,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降低血清hs-CRP 水平,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显著。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且未进行长期随访,有待临床扩大样本量、随访时间进行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罗非班氯吡格雷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替罗非班规范化给药流程的临床实践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吃氯吡格雷最好测下基因
HPLC法测定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中光学异构体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替罗非班诱导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