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研究

2020-07-10 06:29董莹莹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6期
关键词:洼田饮水针灸

董莹莹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洛阳471003)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患者易发生吞咽障碍,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1]。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误吸及误咽,影响患者营养摄入,造成其免疫力降低,提高吸入性肺炎发病率,不利于患者预后[2]。临床上治疗以吞咽康复训练为主,但临床效果有限。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18 年7 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及卒中后吞咽障碍诊断标准;(2)可正常交流;(3)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者;(2)合并精神类疾病者;(3)合并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者;(4)卒中后伴有感觉性失语、运动性失语者;(5)拒绝参加此次研究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观察组男26 例,女14 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1.72±4.08)岁;脑梗死35 例,脑出血5 例;病程3~6 周,平均病程(4.23±1.23)周。对照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56~81 岁,平均年龄(61.83±4.21)岁;脑梗死36 例,脑出血4 例;病程3~7 周,平均病程(4.31±1.29)周。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吞咽康复训练。(1)直接方法。进食,使患者头部前屈,躯干抬高30°呈卧位,根据患者吞咽功能,食物选择液体、糊状、胶冻状食物过渡至固体食物。(2)间接方法。冷刺激,利用冰冷棉棒对咽后壁、舌根及软腭进行刺激,嘱患者做吞咽动作;舌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舌部的旋转、伸翘和后缩运动;门德尔松手法,喉部无法做上抬运动者,给予颈部按摩,帮助上推喉部做吞咽动作;喉部可做上抬运动者,患者做吞咽动作,嘱患者吞咽时将舌抵住腭部,屏住呼吸促使甲状软骨上抬;声带闭合训练,指导患者深呼吸屏气约3 s,发长音“C”进行多次训练,指导患者重复紧闭声门后进行咳嗽训练;面部肌群训练,指导患者做张口闭口、缩唇、鼓腮吹气等运动。治疗3 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方法:对廉泉、合谷、太冲、双侧风池、双侧夹廉泉、风府、双侧颈百劳等穴位常规针刺,得气后给予平补平泻手法,利用点刺放血法对玉液、金津穴位进行针刺,针刺时间为3~4 次/周。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临床疗效。(2)比较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第1 部分,评价患者意识、呼吸方式、自主咳嗽、唇闭合控制、软腭运动、咽反射、喉功能、头和躯干控制等,分值8~23分;第2 部分,指导患者重复饮水3 次,每次5 ml,对患者吞咽时喉部运动、吞咽时哮鸣、重复吞咽及喉功能情况进行评价,记录患者饮水时口角流水情况,分值5~11 分;如果患者在进行第2 部分评价时,出现2 次及以上吞咽功能正常则进行第3 部分评价,指导患者饮水60 ml,观察患者吞咽功能及饮水时口角流水情况,分值5~12 分。吞咽功能评分总分18~46 分,分值越低代表吞咽功能越好。(3)比较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指导患者饮温水30 ml,对呛咳及饮水时间进行观察。在5 s 内1 次咽下,为1分;在5~10 s 内分2 次以上咽下,并且没有呛咳,为2 分;在5~10 s 内1 次咽下,发生呛咳,为3 分;在5~10 s 内分2 次以上咽下,发生呛咳,为4 分;在10 s内不能全部咽下,呛咳次数多,为5 分。分值越低代表吞咽功能越好。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正常,患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症状消失;显效: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明显升高,患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上升,患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无改变,患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SSA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S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SSA 评分比较

表2 两组SSA 评分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40 40 t P 32.23±7.08 31.58±7.25 0.406 0.686 21.65±2.31 25.87±3.11 6.889 0.000

2.3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40 40 t P 3.63±0.75 3.58±0.72 0.304 0.762 1.43±0.42 1.86±0.54 3.975 0.002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时咽下困难[3~5]。中医学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归为“喉痹、中风及喑痱”,主要发病机制为气血亏虚,脉络痹阻,舌咽气机受阻而发病[6]。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及足厥阴肝经等经络均经咽喉部,故采用针灸点刺法可疏经络,理气血,达到利咽通窍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说明对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以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可改善其吞咽功能。与黄健婷等[7]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SA 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有研究显示[8],玉液、金津穴位于颈神经分支和颈外动脉分支处,利用点刺法对穴位行针,可帮助改善患者脑部缺血,促进中枢神经功能恢复。覃亮等[9]的研究中指出,对廉泉、双侧夹廉泉穴进行针刺,可对喉上神经起到刺激作用,对吞咽障碍有直接或间接改善作用。针刺合谷、太冲穴,可帮助患者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同时具有利关节与行气血的作用[10]。风池穴位于足少阳经及阳维脉交汇处,对此穴行针可清利头目、熄风通络。针刺风府、颈百劳两穴有治疗舌缓及平喘化痰消肿的作用[11]。对相关穴位进行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修复神经,改善吞咽障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综上所述,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吞咽训练临床疗效明显,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预后。

猜你喜欢
洼田饮水针灸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简易饮水鸟
养羊饮水技巧多
早期应用洼田实验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观察
洼田饮水试验在老年呼吸疾病患者中筛查应用
针灸
饮水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
饮水与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