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对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2020-07-14 21:29胡建平杨琴郭轶李冠男赵延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18期

胡建平 杨琴 郭轶 李冠男 赵延宇

【摘要】 目的 探究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对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方法 104例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根据电脑随机数字法按照1∶1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 每组52例。对比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 研究组在对比组基础上进行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水平、治疗态度、生活质量(心理社会、精力与动力、症状与副作用)评分。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2.3±0.7)分、治疗态度评分(13.7±2.6)分均高于对比组的(39.8±0.9)、(11.2±2.2)分, 社会功能评分(8.9±0.6)分低于对比组的(15.2±0.8)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心理社会、精力与动力、症状与副作用评分分别为(11.7±3.7)、(26.7±4.6)、(12.1±3.3)分, 均低于对比组的(15.6±4.2)、(36.2±4.9)、(16.8±4.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进行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治疗,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生活质量与治疗态度, 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 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作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8.087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一种未明确病因的重性精神疾病, 可造成患者多方面的障碍与精神活动不协调, 临床中主要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以及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是一种综合病症, 对患者的听觉、嗅觉与视觉等均可造成损伤, 对患者的认知有较大的影响, 严重时可造成认知障碍、思维障碍或者神经系统病变, 目前临床的主要治疗方针为抗精神病药物的运用, 药物治疗能够对患者的病症进行控制, 但要使患者康复, 还需要进行临床康复训练[1]。现就本院2017年9月~2019年8月收治的104例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04例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电脑随机数字法按照1∶1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 每组52例。研究组男29例, 女23例;年龄39~73岁, 平均年龄(53.60±6.47)岁。对比组男30例, 女22例;年龄40~75岁, 平均年龄(54.70±6.7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监护人对此次研究相关内容了解签署同意书参与研究的患者;未合并精神发育迟缓或者脑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排除标准:严重焦虑、抑郁或者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听力或者视觉障碍, 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近半年做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2]。

1. 2 方法 对比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 研究组在对比组基础上进行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治疗, 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参照黎丽燕等[3]研究中采用的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 主要内容有:①病区训练:病区有护理组长对具体的训练负责, 在进行基础治疗1~2周后开始动性训练, 训练1~2周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对患者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 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促使患者进行良好的自理;②康复训练:在持续药物治疗3周后, 患者病情稳定的状况下对药物相关的健康知识进行说明, 对药物治疗方针进行说明;在治疗5周后进行基础的识别与处理训练, 提升患者对生活中诸多问题的处理能力;在治疗7周后, 对患者进行社交与职业康复训练;在治疗11周后进行回归社会训练, 对一些社会中常见的问题进行训练, 促使患者良好应对社会问题, 逐渐促使其回归社会;③康复训练过程中注意对多媒体与录像的运用, 在一些問题处理训练中需要良好的运用角色扮演, 使患者逐渐克服心理, 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逐渐要求患者回归社会[4]。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水平、治疗态度、生活质量(心理社会、精力与动力、症状与副作用)评分。各项评估均以持续治疗15周后的结果为准, 日常生活能力以生活技能训练(SST)量表进行考核,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高;社会功能水平考量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考核, 分数越高患者的社会功能越差;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精神分裂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进行评估, 主要分为心理社会、精力与动力以及症状与副作用3个方面, 各项评分的总分均为100分, 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5];治疗态度评分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量表进行评估, 总分22分, 分数越高患者的治疗态度越好[6]。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水平、治疗态度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态度评分均高于对比组, 社会功能评分低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心理社会、精力与动力、症状与副作用评分均低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疾病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迁延性、高致残性与高复发性的精神疾病, 患者由于精神出现异常, 对社会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不能良好的面对与治疗[7]。患者在医院内进行治疗后可良好的恢复精神状态, 但在回归社会后, 问题患者的病症极易复发, 为此临床中对精神分裂疾病患者注重回归社会能力的训练, 指导患者学习应对一些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其中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成果[8]。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2.3±0.7)分、治疗态度评分(13.7±2.6)分均高于对比组的(39.8±0.9)、(11.2±2.2)分, 社会功能评分(8.9±0.6)分低于对比组的(15.2±0.8)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心理社会、精力与动力、症状与副作用评分分别为(11.7±3.7)、(26.7±4.6)、(12.1±3.3)分, 均低于对比组的(15.6±4.2)、(36.2±4.9)、(16.8±4.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 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患者中进行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训练, 可以较好的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水平、治疗态度, 良好的进行病症治疗, 逐渐恢复各项精神功能,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原因分析为: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在临床中对患者各方面的状况进行评估, 然后针对患者的状况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将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放置在临床中, 进行不断的训练, 使患者在面对社会时, 能够良好的应对问题, 对一些复杂问题的训练与解决, 可以良好的提升患者的信心, 在回归社会中能够积极的面对社会, 应对出现的问题, 从而使患者逐渐适应社会, 避免患者在回归社会后面对问题, 在心理上不能战胜, 不能较好的面对与解决问题, 影响其社会功能的恢复[9, 10]。

综上所述, 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从患者回归社会出发, 从最基础的配合治疗进行训练, 逐渐至职业康复训练, 对患者的精神恢复促进作用显著, 还可有效的避免病症的复发, 较好的进行治愈, 临床运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黎丽燕, 梁智飞, 李红春, 等. 利伯曼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響. 现代临床护理, 2015, 21(6):60-62.

[2] 韦毅, 黎丽燕, 温紫娴. 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改善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现代医药卫生, 2018, 34(16):2561-2563, 2577.

[3] 黎丽燕, 刘翠霞, 韦毅, 等. 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影响. 护士进修杂志, 2015, 30(16):1449-1451.

[4] 韦利玲, 唐雪萍, 邓秀兰. 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 右江医学, 2019, 47(2):138-141.

[5] 陈敏梅, 黎海雁, 蔡守彬, 等. 氨磺必利联合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血清泌乳素、认知功能的影响. 中国处方药, 2019, 17(12):84-85.

[6] 胡雪梅, 王秀芹, 尹竹芳, 等. 自我角色认同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齐鲁护理杂志, 2019, 25(23):28-31.

[7] 徐勇, 蒋志锋, 何泽民, 等. 帕罗西汀联合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中国药业, 2019, 28(23):43-45.

[8] 陈晓春. 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多元化护理的应用效果评估.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9, 26(12):124-126.

[9] 肖吝生, 王雪梅, 邓金苹.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对晚期肺鳞癌、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上海医药, 2018, 39(23):42-44.

[10] 王朔, 江涛, 余燕萍. 氯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对患者骨密度、泌乳素分泌量的影响研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9, 12(43):1-7.

[收稿日期: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