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0-07-14 20:15吴雯婷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困境

摘要: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探析了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及相应的解决对策。首先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影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生产要素。之后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精准识别机制不健全、扶贫力度不足,内生发展较弱、缺乏科学完善的精准考核机制,应付现象突出。最后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完善对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健全精准扶贫识别机制;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制定完善的产业扶贫机制;改进和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够为以后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困境;对策

现阶段,我国仍然存在非常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其中农村经济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由此产生的贫困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针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且为了更好地发展将农村地区的经济,还制定了相应的扶贫政策。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扶贫工作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但是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还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比如缺乏明确的扶贫目标、缺乏完善的扶贫工作考核机制以及群众社会参与度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对扶贫工作的效率产生了严重影响。针对以上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创新传统的扶贫工作,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将该政策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衡量扶贫工作,从而将扶贫工作真正地落到实处。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影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因素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各个地区在地理位置、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很不平衡,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西部、中部、东北等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所处区域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這导致经济发展对贫困的涓滴效应在客观上被减弱。与此同时,各个地区财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扶贫开发的进程和效果。另外,各个地区的消费能力以及物价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地区其消费能力、物价水平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对于全国统一的收入贫困线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对于前者来说可能过低,但是对于后者来说又可能过高,从而导致各个地区在客观上难以准确地识别和测度贫困个体[1]。

2.缺乏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生产要素

目前,农村贫困家庭普遍存在生产资料匮乏等情况,比如劳动力缺失、资金不足等。其中鳏寡孤独者大部分是因为劳动能力严重不足或者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而这种客观的地理环境又导致这部分地区土地相对比较贫瘠或者土地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需求。另外,我国西南、东北、中部的一些山区或高寒地区的农村人口严重缺乏必要的农田灌溉设施,这也是导致其发生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种生产资料以及恶劣的自然条件必然会导致农村人口出现低收入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环境的变化会给贫困家庭造成很大的冲击,从而形成贫困脆弱性[2]。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1.精准识别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实行政府分配与基层民主评议两者相结合的扶贫识别机制。首先地方政府要对相关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调查和搜集,并在此基础上对本地的贫困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最后对本身的扶贫标准线进行确定。比如贵州省2019年农民扶贫标准为年均纯收入低于3050元,之后根据这个标准将一定的贫困户名额分配到各个地市,之后再逐层分解到各个县、乡镇、村,在村一级通过民主评议机制对村内的精准扶贫对象加以确定。这种扶贫精准识别机制充分结合了政府分配和基层民主评议的优点,使各个地区主观上故意夸大本地区贫困状况去争夺扶贫名额和扶贫资源的弊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有时候会出现政府分配与地区实际贫困状况不相符合的情况,从而导致扶贫名额和扶贫资源配置错位。另外,村一级在通过民主评议机制对具体的帮扶对象进行筛选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相应的技术支持缺失,导致实行民主评议活动的成本较高;监督体系不完善,导致一些村干部常常将扶贫名额优先安排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等。因此,在我国现阶段的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如何将政府分配和民主评议更好地结合起来[3]。

2.扶贫力度不足,内生发展较弱

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之后,将大量资源划拨到了贫困落后的地区,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域广阔,因此仍然有众多贫困人口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划拨到各个地区的扶贫资源仍然难以满足需求,扶贫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在以往的扶贫工作中,基础设施建设重中之重,由于绝大部分农村贫困人口都不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因此兴建基础设施虽然使贫困居民的住行与以往相比更加便捷,但是贫困居民却没有能力将基础设施充分地利用起来使自身的收益增加,因此很难有效地帮助贫困居民脱贫致富。精准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核心,而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与之相应的产业扶贫才是其重中之重。通过产业扶贫,一方面,能够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有效的促进;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使贫困地区居民创造收益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但是,现在很多贫困地区由于发展观念落后、贫困户缺乏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及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等各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扶贫的顺利实施,导致贫困户难以被全面覆盖,很多贫困地区仍然不具备较高的创收能力,进而导致贫困地区缺乏较强的内生发展能力。

3.缺乏科学完善的精准考核机制,应付现象突出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而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简单任务,各个地区的帮扶主体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并为此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官员以及驻村干部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消极懈怠、应付了事的现象非常突出,甚至一些地区形式主义泛滥,存在“走读”等比较恶劣的现象,这使“扶真贫,真扶贫”的精准扶贫理念被严重歪曲。另外,一些地区的扶贫工作虽然整体上取得比较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一部分帮扶工作人员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比如群众反馈意见不能及时处理、解决问题的效率较低、帮扶工作不彻底等。针对以上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对精准扶贫考核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对于帮扶工作的督查力度也要进一步加强。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完善对策

1.健全精准扶贫识别机制

健全和完善精准扶贫识别机制,最重要的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效结合政府指标分配与民主评议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精准识别农村地区的贫困居民。需要注意的是,精准识别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数量;二是要保证质量,也就是确保被认定为贫困人口的居民是真贫困。而扶贫实践工作中要想有效地结合政府指标分配与民主评议机制实现精准识别,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地方政府要投入足够的资源,加大力度监测本地区的贫困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贫困标准的制定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在对贫困户进行识别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维的贫困识别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将与之相应的动态贫困居民信息库合理完善的构建起来,从而对各个地区的扶贫指标进行合理的分配;其二,基层乡镇政府以及村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要对贫困识别程序进行规范和完善,从最开始的政策宣传一直到最后的审批公示,整个过程每一个步骤的具体流程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都要加以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精准识别的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4]。

2.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制定完善的产业扶贫机制

扶贫工作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除了要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之外,还要充分调动企业、社会团体组织以及个人等社会各界的力量,与此同时还应将相应的合作平台构建起来,从而更好地整合各种资源,使扶贫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另外,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既要对贫困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更要重视和思考如何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贫困居民的个體能力,从而因地制宜地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将贫困居民与企业之间的衔接机制有效地建立起来,进而促进“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群众参与、利益共享”扶贫开发模式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改变单纯向贫困地区“输血”的局面,使贫困地区能够自主“造血”实现脱贫致富。这种扶贫开发模式不仅能够使当地居民的收益得到显著提升,还能够使贫困居民的自我脱贫能力显著增强,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5]。

3.改进和完善精准扶贫考核机制

通过精准扶贫考核机制能够全面反映贫困治理所取得的成效,并且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对贫困治理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对精准扶贫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要对以往的考核标准进行完善。在以往的扶贫工作效果评价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是根据本地区的贫困线标准对比贫困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指标,这种评价方法的指标比较单一,无法对贫困居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反映,因此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并将基于多个维度的扶贫效果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起来,其评价指标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帮扶对象的收入状况、健康状况、消费状况以及资产状况等。其二,要对驻村干部考核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对于驻村干部的工作时间和方式以及相应的考核方法进行规范和明确,并且在奖惩升降驻村干部时,要将扶贫效果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要严厉处罚扶贫工作中消极懈怠、敷衍了事的工作人员,并奖励那些在扶贫工作中贡献突出、取得良好扶贫效果的驻村干部,从而将驻村干部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

4.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实现精准化扶贫的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针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建设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对贫困地区的交通、用电、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从而有效解决制约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其二,对贫困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行完善。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村民的实际需求,在村中修建相应的文化体育广场、文娱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并采购符合村民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的体育运动设施、图书以及乐器等,从而促进农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开展[6]。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的贫困问题是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农村建设工作中,由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比较广泛,因此扶贫开发工作是其重中之重。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针对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计划,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精准识别机制不健全、扶贫力度不足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各个地区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精准扶贫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对相关方面的制度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贯彻落实扶贫工作,提高农村扶贫开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精准扶贫研究:以“X镇”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2):19~21.

[2]许应楠.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路径重构:基于协同理论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9,(08):80~83.

[3]周文文,赵庚科,张丽芳.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我国农村精准扶贫中利益分配博弈分析[J].现代商业,2018,(23):148~150.

[4]黄小明.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2):216+260.

[5]朱家舜,王朗.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22):190~192.

[6]王子迪,高一凡,孙梦迪,等.乡村振兴战略下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4):24~25.

作者简介:

吴雯婷,供职于中共黄平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困境
跟踪导练(一)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