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工作专业术语的建构原则

2020-07-14 19:27谭丽芬曾建辉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术语实践原则

谭丽芬 曾建辉

摘 要:所有实践问题都可以追溯至理论问题。专业术语建构业已产生的问题妨碍了理论的解释力,甚至可能误导社工之思维。笔者认为,只有遵循专业特征的符合性、语词运用的独特性、概念界定的明晰性、实践场景的反思性四项原则,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工作专业术语体系。

关键词:术语;社会工作专业术语;原则;实践

所有实践问题都可以追溯至理论问题。对于任何一项有目标的服务,服务者的行为由思想决定。本文聚焦的“术语”与其他文献中的“概念”属于同一指称。理论的要素是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即命题或假设),这样的概念和判断可以将复杂的现实或现象简单化或模式化,从而有助于人们辨识其间的关联和变化[1]。术语/概念是理论的基本构成因子,其建构深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交互影响。本文着重探讨优质有效的社会工作专业术语之建构原则,以推进社会工作发展。

一、专业术语建构中的主要问题

(一)语言倾向病理化

阅读社会工作文献,病理化术语出现在文句中似乎是常态,而这种常态又像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例如:“临床”“诊断”“治疗”等,散布于社会工作的诸多研究、模式、理论之阐述中。

对于“临床”一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医学上称医生给病人诊断和治疗疾病”。对于“诊断”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在检查病人的症状之后判定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情况”。对于“治疗”一词,上述词典的解释是“用药物、手术等消除疾病”。这些定义中出现的“疾病”“病人”等词正好反映了原术语的病理化意涵。即使学者尝试对这些术语赋予新的或更多的引申涵义,但对民众而言,这些术语本就与“治病”紧密关联,已根深蒂固于人们的观念之中。

因此,当社会工作文本里流行此类术语时,社会工作总会被误以为是研究某个病理的专业,或是“治病”的职业,社会工作者是“医生”,服务对象是“病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被隐化为“医患关系”。一旦“XXX治疗模式”被捧在眼前,从事社工的人便似乎成了医治某类疾病的专家。

社会工作价值理念重申,服务对象不是社工的“病人”,他们只是暂时遇到一些妨碍其社会功能发展的困境,需要社工协助处理。社工与医生(包括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等)完全不同,工作理念不同、工作特性不同。术语病理化倾向使得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有偏离专业价值观之虞。

(二)用词欠缺精确度

术语用词是否能精准呈现构建者的意图,是否能与其期待解釋的实践内涵相对应,是否能让读者尤其是实务工作者准确理解,都是我们要面对的考验。

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社区工作》导言的第二部分“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工作的现实意义”,其标题的术语呈现就可能令人误解。“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专门术语,有特定涵义指向。“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专业方法,即社会工作本身涵盖了社区工作,因此也就不存在“介入”或者说不需要“介入”。实际上,此处的社区工作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在内容上颇多相似,大可换之替代,也就免去了不必要的理解偏误。

再如,心理动力社会工作技巧之“澄清(Clarification)”“解释(Interpretation)”等语词均常见于生活中。但作为理论术语,“澄清”指的是主要帮助案主区分客观现实和外部世界,从而能够面对案主心理现象的产生过程,并进一步加以观察,挖掘出有意义的细节;“解释”体现的是社工对案主精神生活的理解,旨在让案主认识到阻抗,并使潜意识的意义、来源、历史和模式变为意识[1]。显然,其理论再定义与人们平素认知里的既有定义迥异,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彻底转变原有认知,由此可能引起思维上的不适。这主要缘于术语用词过于日常化,并且太简单,难以精确表达理论意向。

二、建构专业术语的原则

前述之术语建构问题,在社会工作领域虽由来已久,但并非不能解决,这挑战的是我们对专业理论破与立的意志与决心。笔者认为,以以下四项原则为辨识框架,有助于建构社会工作专业术语。

(一)专业特征的符合性

社会工作是什么?许式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帮助困境人群恢复或提升社会功能,并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实现此目标的社会环境的专业[2]。社会工作研究困境人群的社会功能。社会工作的使命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升人类福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是服务、社会公正、个人尊严和价值、人类关系的重要性、正直和能力。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社会工作服务是社工与服务对象双向互动的历程,服务对象亦是行动主体,而非服务的被动接受者。社工与服务对象拥有平等的人格,社工注重服务对象的潜能挖掘和发挥。作为一门专业,社会工作的这些专业特征自是关键,否则只会使得所谓的术语和理论丢失专业内核要义。

(二)语词运用的独特性

专业术语的建构离不开语词的使用,何况术语本身即词汇或语句。笔者认为,独特的语词决定了术语的特别性,增加了术语的辨识度,也帮助该术语与其他术语进行强有力的区隔。

例如,术语“增权”较为独特。1976年,所罗门(Solomon)在著作《黑人增权:压制性社区的社会工作》(Black Empowerment:Socis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y)中将增权定义为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它涉及辨识导致这一问题的权力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力障碍的影响以及减少直接权力障碍运作的特定策略的发展实施[1]。增权(Empowerment)有时也译作赋权或充权。为突出“赋权”内涵之特殊,学者佩恩(Payne)还强调其与“赋能”一词不同,认为我们不能将赋权与赋能(Enablement)这两个概念相混淆。所谓赋能,指的是社工为帮助某个组织获得一定权力时的所作所为[3]。可见,不少学者对术语的语词运用是有着警醒的。

“抗逆力”——此一涵盖于优势视角理论中的术语,用词特殊,显示了其与众不同的存在性。何雪松认为,抗逆力是个人的自我纠正取向,是弯曲而不折断或弯曲之时反弹的能力……尽管遭遇贫困、压迫、歧视、疾病、失望、冷漠甚至敌意,那些被视为处于危机或弱势的人依然尽其所能地活着,他们未曾放弃并以我们从未预料到的决心去迎接和创造未来的生活[1]。

(三)概念界定的明晰性

术语本身是抽象化的表达。一个术语,人们需要从其具体而微的解释中去认识它、了解它,甚至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思想结构。如果对术语内涵的解释模糊不清,或语义不详,或抽象过度,令人只能理解其片面甚至无法理解,那该术语只会被束之高阁,更遑论呼应实践层面。

例如,灵性视角理论,关于“灵性”,Canda在1990年对灵性的界定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的。从广义而言,灵性是人类生活和人类发展的整体过程的格式塔(gestalt),包括生理的、精神的、社会的和灵性的层面,它不可以化为上述任何一个层面,它即人的整体[1]。此概念界定的问题在于,一是用“人类生活和人类发展的整体过程的格式塔”如此抽象的语句去解释原已抽象的术语,令人产生二次理解困难;二是定义里指出灵性“包括生理的、精神的、社会的和灵性的层面”,意思是灵性包括灵性和其他,此为逻辑错误,令人不明就里,无法理解。

(四)实践场景的反思性

所谓实践场景的反思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工作专业术语应是对实践的思想升华,二是社会工作专业术语应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社会工作学科推崇实践,专业术语不能缺失对实践的关切。需要一再强调的是,那种专家学者在实践场景之外建构术语/理论,再凭借学术权威强制提供给一线工作者使用的不良现象要遭到摒弃。鲜活的实践经验是术语/理论的重要来源,更是其旨趣依归。笔者呼吁行业对社会工作术语/理论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就是期待术语/理论构建者远离思维空间里的臆想,与实践保持永续互动,对社会工作实践既尊重又融入,最大程度地敏感于各类服务及服务相关环境。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相融不足,有时甚至彼此分割,或是因为理论工作者脱离了一线服务,或是由于服务者冷淡漠视理论。正如王海洋、王芳萍、夏林清在《社会工作实践知识的意涵与发展路径——兼论反映实践取向行动研究路数》一文中批评的:“这反映了传统中‘专业所强调的特殊只是根植于高等学术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出来的理论和技术之中,研究者与实践者越来越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追求不同的事业的人。专业知识成为以专家为本位、去在地经验的知识。”[4]专业术语/理论无论以何种形式建构,其思考实践的深度以及对实践的指引效度都必须要置于关注之焦点。

三、结语

当前,社会工作从业者逐年增加,他们在青少年、老年、妇女、企业、学校、社区等众多领域提供服务。预期会有越来越多的社工加入反思专业术语/理论的行列,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专业术语/理论的构建中。社会工作专业术语发展已然产生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不利影响妨碍了理论的解释力,甚至可能误导社工之思维。我们应以此为鉴,确立基本的原则,保持清醒,恒定决心,这样才能建设更具长远意义的社会工作专业术语体系。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许式.社工智慧的结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3](英)Malcolm Payne 著.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何雪松,张宇莲,程福财,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海洋,王芳萍,夏林清.社会工作实践知识的意涵与发展路径:兼论反映实践取向行动研究路数[J].华东理工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12.

猜你喜欢
术语实践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