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无极抽象艺术中的东方韵味

2020-07-14 19:36王璐瑶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赵无极

王璐瑶

摘 要:赵无极先生作为当代艺术界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绘画大师,对中西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艺术成就受到了当代西方主流艺术界的肯定,并且西方绘画大师们称其作品为“法国画廊之宝”。赵无极将东方艺术中独特的画面布局与西方绘画中对光色的运用相结合,并揉和山水画的韵律与西方抽象画的节奏美感,创造出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极富中国韵味的油画艺术,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灵活地将东西方两种文化精神的精髓加以融合,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架起桥梁,引起了人们对艺术的共鸣。

关键词:赵无极;抽象艺术;西方艺术;山水意境;东西文化融合

一、引论

20世纪初,我国著名艺术大师林风眠先生就提出了“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主张,这也成为一代艺术人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而美术上的西学东用则发展成为一种融会中西的新的主流美术形式,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及艺术理念也在悄然改变着西方艺术的思维方式。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与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共潮所推生出的新的艺术理念成为现代美术革新的主流,而在这场大潮中成功的代表当首推赵无极先生。赵无极的作品成功地结合东西艺术传统,创造出自由抒情,风格独特的抽象绘画。他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所传达的意境之美演绎到了极致,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是赵无极的毕生追求

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京,由于家族背景的影响,赵无极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14岁时赵无极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赵无极便显露出极其非凡的艺术天分。当时恰逢中国艺术的变革时期,而那时的校长林风眠又提出了“融会中西”的艺术主张。在艺专学习期间,赵无极主修中国画艺术,并且长期受到校长林风眠先生的影响,这为赵无极以后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东方元素的基础。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虽说时局动荡,但也正受到西方文化洗礼。赵无极在艺专学习期间,对马蒂斯、毕加索、等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大师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1948年,赵无极满怀对西方艺术的向往,以及对“中西合璧”的艺术主张的探索来到了巴黎。在巴黎期间,赵无极结识了许多当代绘画大师,并尝试了许多不同的艺术类型,此后不久他便开始对抽象艺术进行深入的探究。直至1951年,趙无极在伯尔尼的一个展览上发现了保罗·克利的绘画,他的绘画作品给了赵无极大地冲击,在保罗·克利的身上赵无极发现了一个不同以往的西方艺术世界,这给了赵无极以启示并开始重新研究并反思传统的中国美术。1954年,赵无极便彻底放弃了具象写实绘画,全身心的投入到抽象艺术的研究中。在抽象主义绘画道路的探索中,他一直坚持研究如何将中国传统美学元素融入其中,并且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他内心感受的载体,这也是他绘画风格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赵无极的艺术理念中,自然表现出来的自由无羁与勃勃生机才是艺术创作的真实存在,这一创作理念使得赵无极的抽象艺术在绘画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三、赵无极的绘画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优秀元素

(一)赵无极的抽象艺术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字的形式美感

赵无极在1953年到1957年的五年里开始了对抽象艺术的研究,他在尝试了许多西方的艺术之后,便将目光转向了自己曾经一度想远离的祖国。他重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且基于传统文化之中的自然宇宙观一直深深根植于他血液之中。他将这一观念融于他的创作之中,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创作姿态来描绘自然之中的生命色彩,为世人展现出了一个气象万千、风云变幻的新境界。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赵无极把创作视角转向中国传统艺术的时期,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瓷器、青铜器、书法、绘画等元素纳入创作元素之中。他根据这些元素以及古代甲骨文和钟鼎文的形象构思了一系列的符号,用来摆脱具象表现。这种思想来自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极具个性的理解和传承。在1953年以前,他一直使用圆形的毛笔来表现画面之中柔和的线条以及细腻的色彩。但在此后则替换为更容易将画面浓厚流动色彩的扁笔和排笔,用来突出强烈的运动感和速度感。他所独有的油画色彩语言也日趋成熟。

“诗仙”的李白有这样一句诗:“风月长相知,世人何倏忽。”赵无极对这一诗词进行了自我的诠释。他所创作的《黑月》和《风》这两幅作品使他开始了彻底的转变,在《黑月》上,月亮是用在青绿色的底子上画出显得纤细灰暗的符号来代指,中心汇聚着像星云团似的空间,留出边缘的空间。在《风》的画面上,两排长条形的符号,在底部能源的支撑下,扶摇直上。在空旷的画面上,垂直而落的两排符号就像磁场上磁力线的轨迹,随风飘摇在巨大的虚无境界之中,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兴衰起落。通过这几幅画作,可以看出赵无极的艺术风格已逐渐成熟。通过这些无序而又极具韵律的符号,赵无极创造出一个梦幻的艺术境界。

(二)赵无极的油画艺术体现出虚实相生的艺术理念

我国传统艺术将美学思想建立在哲学范畴之上,而虚与实这一对矛盾体一直占着主导地位。古人有“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即画面要有章法,且画面元素要有“虚境”和“实境”之分。“实境”便是表现真实的物、景、人等画面元素,所以又称之为“真境”。而虚境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元素,一方面是指对画面本身的发散和延伸,另一方面则是观者在与画面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体会和感悟。而且这种体会因其每个人的阅历不同也不尽相同,即所谓的“二度创作”。“虚实相生,有无相成”一直是我国传统美术中所遵循的艺术理念,而赵无极的绘画作品便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点。

赵无极在从事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美术和哲学思想一直在他的脑海中。他深入研究了中国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的哲学理念使赵无极受到很大启发,这种理念可以说是他艺术的内核。他作品中的每个元素都体现出了虚实相生的艺术理念,营造出一种感人至深的画面效果。赵无极的绘画之所以充满着空灵的美感,就是因为他可以极为透彻地体味空虚的具体内涵,并且在其画面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空间。赵无极先生便是在这种艺术理念的影响下,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着探究与创作。

四、赵无极的抽象艺术体现出了空灵与含蓄之美

空灵之美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中国泼墨山水讲究画面有意境,画外有精神,格局版式讲究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疏密有致。这些中国画的美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赵无极的创作思路,并在其作品中得到了深入体现。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那么究竟何谓意境?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意境这一概念由最初提出发展至今,已经被引用的几乎涵盖所有理念,而绘画中所提出的意境要回归最初所界定的意义,将其与境界划分开来,这样我们才能对其做出客观的意义界定。意境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它是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情景交融和活跃着生命律动的艺术效果。只有在画家创作画面时或是观者欣赏画面时,意境才会逐渐清晰而明朗的呈现在二者的脑海中。

西方的风景油画的意境表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如实的刻画现实世界这一手段来达到目的。例如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像一首梦幻舞曲,这种意境的美是通过客观景致的真实来传达主体的感受,即通过对客体景致的渲染来感染观众。赵无极的绘画则是托物言志式的传达内心的主观感受,在赵无极的绘画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由灿烂的金色与柔和的线条所组成的温柔唯美之境,又可以忽然看到画面之间各种元素的激烈碰撞。这些绘画不再受到画布的拘束,打破了空間的阻隔,在光线中自由的而有节奏的律动,充满了原始美感。这便是作者对感情宣泄的一种表现方式,并以此来营造出一种空灵与含蓄的美。

五、赵无极的油画艺术将东方审美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赵无极的艺术发展可以说是比较顺利的,他自进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便正式展开了其绘画艺术的生涯。恰逢当时的授业老师是留法归来的林风眠先生,在开明自由的艺术环境下,赵无极叛逆的艺术思想不仅没有被压制反而得到鼓励和发展。艺专毕业后,赵无极带着对西方文化的向往来到法国,自此游遍了大半个西方,接触了许多艺术大师、诗人、文学家,并与其中的许多人保持联系,他们都给了赵无极极大的帮助和启示,使其艺术风格更加成熟。但幸运中也有不幸,如家族由极盛到极衰,以及晚年妻子的去世,都对赵无极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也正是因其一生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赵无极晚年的作品不仅在技法风格上炉火纯青,表达出的内涵更是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世界文化中,东西方文化作为两大主流,从古至今就不断的相互交流吸收,并一直传承。而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一直对西方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到了近现代,中国在经受西方文化洗礼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方艺术家被中国画独特的韵味所吸引,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西方的绘画艺术。赵无极先生在这种时代巨浪中,一直坚持着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摄取各个绘画领域的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艺术素养,他的每个创作阶段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基础上他巧妙地融合了东西方的优秀文化传统,以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意境创造出一种新的油画艺术,并将之与中国传统美学融会贯通,使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将中国审美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六、结语

赵无极的艺术创作体现了中国的艺术精神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其深厚而充沛的艺术智慧让他能有能力站在文化的高度上把握东西方的绘画艺术,并将两种文化加以融合,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文化内涵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无疑让世界以一个新的视角再次认识了中国的艺术。

猜你喜欢
赵无极
论赵无极作品中的传统美学精神
濠河边长大的旅法艺术家——赵无极
论赵无极艺术史地位
赵无极 《21.04.59》:墨龙腾天 甲骨巨献
赵无极救恩师
赵无极版画展登陆故土
一句话一辈子
评价赵无极,我们需要冷静和客观
评价赵无极,我们需要冷静和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