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0-07-14 19:27唐燕萍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特殊儿童课程思政

摘 要: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至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有利于落实职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养成。本文借由特殊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为载体,根据该课程模块内容的教学特点,结合德育相关的“触点”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特殊儿童;生活技能

一、课程思政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要求我们势必将育人工作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除了聚焦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外,同时也越来越重視其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情况。特别来自行业对人才的品格、道德修养、职业伦理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的颁布来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全国各省相继出台特殊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不难发现“融合教育”是个高频词汇,但是种种研究表明融合教育想要高质量的实现,一方面需要社会对于特殊儿童从认知观念到行为上的接纳,另一方面需要特殊儿童自身能力的提升。而生活技能的提高对于特殊儿童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目前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较容易忽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以至于部分学生在见习、实习、求职过程中常碰到除专业技能以外的各种问题。例如,针对个别特殊儿童有“贴标签”现象,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身份认同出现偏差等。因此,将正确的特殊儿童教育观、特殊教育教师理念渗透至教学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一)该课程的定位

《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课程为本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既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同时又是整合性课程的体现。该课程的内容以普通儿童发展轨迹为基本出发点,选取儿童当前生活和未来生活中可能需要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以适应性教育为目的,以功能性教育为手段开展教学。该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特殊教育的中的以人为本和个别化教育的思想,力求从特殊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发展培养其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为将来顺利的转衔、职业教育、社会生活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

(二)课程思政的改革思路

课程思政绝不是将一些思政课程中的思想、理念生搬硬套地纳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在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与德育知识体系的“交点”,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展开德育教育。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

作为特殊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课程,其内容框架为特殊儿童生活技能理论模块、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评估模块、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模块。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将三大教学模块的知识要点与德育教育的部分思想予以结合,试图找到两者的“触点”,从而进行课堂思政的教学。

首先针对特殊儿童生活技能理论模块部分,教师从专业知识的角度主要向学生阐述特殊儿童生活技能的理论基础,如生活技能的概念界定、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的意义、开展生活技能康复的相关理论知识等。从德育角度出发,特殊教育的对象是各类特殊儿童,所以势必要求特教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残疾人观,必须让学生明白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在此基础之上才是特殊儿童。所以他们是遵循普通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是在某些方面发展起点低,发展速度慢。必须要让特教专业的学生树立“全人发展观”的理念,这要求学生不仅要顾及当下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现状、水平,更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他们未来一生的发展。哪怕是重度残疾的儿童按照当下康复的目标,高质量的生活也是值得追求的,而生活技能的水平,恰恰是决定未来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主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结合上述部分观点与理念,实施教学中可将该模块的“触点”定位于“如何实现特殊儿童未来高质量的生活”,在分析该议题时,我们可以将生活技能的概念介入,顺势阐述生活技能的基本内涵、对特殊儿童的重要性、在生活技能教学中要渗透哪些理念等专业知识。

其次在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评估模块中,从专业知识的角度主要向学生介绍当下针对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水平评估的常用方法,而“生态模式的评估”将是重点。首先围绕生态理论展开专业教学,向学生逐一介绍生态课程、生态评估等相关概念。例如,生态课程是在对发展性课程和功能性课程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课程组织形式。所谓生态课程是指将学生置于常态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依其能力水平及生活现状,以适应未来生活环境为导向,通过对儿童能力与环境要求、现实环境与理想环境的分析评估,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提供适合其教育需求的个别化教育课程。生态课程要求在生态评估的基础上,分析儿童参与活动的环境要素和能力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教授儿童运用于该环境活动的知识和技能。生态课程与功能性课程同样重视对儿童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但生态课程更强调对每一位儿童真实环境和其环境适应能力的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发展相应的教育目标和个别化教育的课程。

从上述专业知识的解读中不难发现,生态教育的理念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办好特殊教育”这一新要求和新目标,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乃是办好特殊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目标取向。在教学实施中针对该模块的“触点”定位于“如何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的精准性”。想要教育更为适切、高质量,这势必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评估环节就体现专门化和精准化,而生态化评估的理念正好符合每个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相较于传统的评估,生态化评估真正从每位特殊儿童所生存的生态环境入手,从而据此来制定未来个案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更能体现其科学性与系统性。

最后在针对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模块中,从专业知识的角度主要向学生讲授如何在各领域介入生活技能的实际教学,主要依托一线特殊教育学校生活适应的课程,采取模拟教学的形式来开展。该模块让学生按小组为单位,根据情景的模拟展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区生活”“实用学业技能”等领域的课堂模拟教学。在此过程中体现了特教专业学生生活技能教学的活动设计、教具制作等师范生技能的养成。在德育方面,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堂好的特殊教育课程,势必要考虑到每位学生的个别化需求,按组别、分层次的教学是体现个别化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到教具的制作,教师不同形式的辅助策略,大到教学活动设计按障碍类别、程度、能力要求进行等。所以在该模块教学实践中的“触点”定位于“以人为本——如何上好一堂特殊儿童生活适应课程”。在模拟教学中,每组呈现25分钟的生活技能的迷你课程,然后通过录像形式予以记录,其他学生根据培智学校课程评量指标结合专业知识给模拟上课的组别予以评价,然后大家讨论、教师点评。在此过程中,全班都能参与课堂,积极性较高。学生可以充分运用前期所积累的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参与讨论,给予评价,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氛围。

三、结语

课程思政不仅仅是通过部分教学案例予以体现,它更应该从一门专业课程整体出发,进行综合设计与规划。根据《特殊儿童生活技能指导》课程的特色,选取结合与德育、思政理念相契合的“触点”,进而开展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掌握特殊儿童生活技能训练方法的同时,了解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伦理品行等基本要求,为后续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正式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张文京.环境生态课程编制[J].中国特殊教育,2000(3):54-56.

作者简介:唐燕萍(1987—)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特殊儿童教育。

猜你喜欢
特殊儿童课程思政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