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驻村帮扶的探索与实践

2020-07-14 20:36夏能权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摘 要:全国高职院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派出优秀的干部教师,扎实开展驻村帮扶,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把科研做在贫困村,把服务送到贫困群众心坎里,帮扶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较好地践行了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造福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高职院校;驻村帮扶;乡村振兴

干部驻村是我国农村工作的传统而有效方式之一,在新时期脱贫攻坚战役中,驻村干部被赋予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使命。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干部驻村帮扶等六大扶貧工作机制创新内容。广大高职院校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情系贫困地区村镇,围绕“谁来扶”“怎么扶”,扎实开展驻村帮扶,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一、因村制宜,派驻优秀干部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系统阐述了“六个精准”的扶贫工作要求,其中之一即为“因村派人精准”。高职院校遵循两个原则选派驻村干部:一是以德选人,即遴选政治素养高、事业心强、作风好的干部教师深入扶贫第一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二是因村派人,即根据贫困村的特点与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派驻村干部,科技类教师派产业村,法制类教师配乱村,领导干部配难村,把优秀人才派往最合适的“战场”。

苍梧县里深村竹资源丰富,环境生态,适合发竹鼠养殖。根据里深村的这一资源禀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派遣畜牧畜医专业教师吴玉锋担任该村的驻村工作队员,建立了“里深巾帼竹鼠养殖基地”。甘孜州新龙县旧名“瞻对”,曾为不服各方管理而又被各方争夺的“飞地”,足然村位于甘孜州新龙县县城南部,自然条件恶劣、信息闭塞、土地贫瘠,长期以来村民法治观念淡薄,是新龙县重点维稳村、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针对足然村的村情,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选派监狱学专业蒋波等法律教师担任该村的驻村干部,探索出了一条法治保障脱贫“五个一”的对口扶贫机制,提升足然村农牧民群众法律意识,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为老百姓扶贫脱困创造平安和谐环境。陈家坪村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深度贫困县桑植县,地理位置偏僻,20多个少数民族杂居,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乏力、公共服务不完善,不少村民缺乏干劲灰心丧气、依赖思想严重,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以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周仲春为队长,党委委员、组织人事处处长田敏为驻村第一书记,组织人事处专干万亚力等为队员的驻村工作队,赴陈家坪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队做实路、水、电等民生工程,做好对特殊贫困户的重点帮扶,做强特色种养、“陈家大院文化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使该村贫困发生率由9.1%下降为0.98%,全村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村级产业得到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2015~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分别派出驻村干部教师1466人次、1641人次、2134人次、2922人次、3261人次,累计11424人次;对口帮扶贫困村分别为557个、707个、911个、1221个、1304个,累计4700个;分别帮助贫困群众脱贫34684人、42688人、54917人、77787人、65984人,累计276060人①。

二、因地制宜,帮扶贫困村经济发展

驻村干部、教师、工作队等是高职院校派驻贫困村的代表,高职院校以驻村人员为纽带,因地制宜实施产业帮扶“三字经”,即在创业门路上“引”、在创业技术上“传”、在产品销售上“帮”,帮助困难群众增产增收,助推贫困村经济发展。

一是开发或引进产业发展项目。驻村干部、教师、工作队等深入调查研究,立足贫困村的资源禀赋,精心谋划贫困村产业发展计划,开发或引进适合当地发展、市场前景广的特色项目,力求做到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在气候条件好、土地资源丰富的贫困村,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在农产品较为丰富的贫困村,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在自然环境优美的贫困村,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在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贫困村,发展民宿、文创等乡村旅游相关项目……产业项目确定后,高职院校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争取合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等为贫困村提供资金或项目支持,并指导贫困村组建公司(合作社)或引进公司,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等项目运行模式,建立贫困户与公司(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激励机制,使贫困户足不出村即可获得稳定可持续的创业门路。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驻秀山县太阳山村第一书记罗箭飞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帮扶该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指导该村种植核桃700亩、白术50亩、玄参220亩、银杏410亩、吴茱萸400亩、重楼20余亩,养殖高山蜜蜂300群,使该村2018年实现劳动收入90余万元、土地租金收入30余万元、南瓜和白术苗销售收入50余万元。2015~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为对口帮扶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数分别为401项、664项、959项、1171项、1312项,共计4507项;开发和引进项目分别为270个、494个、669个、786个、756个,共2975项;五年来,共为对口帮扶村捐助和引进的产业扶贫资金达8.84亿元。

二是传授脱贫致富技术。贫困群众往往致富乏术,高职院校根据贫困村项目发展所需和农户技能所缺的具体情况,组建由驻村干部教师、专家、合作企业骨干等组成的技术帮扶团队,开展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非遗创新产品开发、产品营销等方面的现场指导,并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切实提升村民的生产经营能力。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驻麦盖提县英阿瓦提村工作队帮扶该村建立了“为民服装食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学校根据合作社生产需要,先后9次选派教师对工人进行布料裁剪、缝纫机操作、食材准备、烘焙等技能培训,发挥出职业技术院校在技能培训方面的优势。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驻稻城县普牙村扶贫干部李凌峰整合县级多个部门和学校的资源,构建了“1+N”农牧民素质提升网络学习体系,学校投入资金在县上设立农民素质教育学院,在55个贫困村建立农民夜校,在虫草山上、牛场里,李凌峰请罗绒扒恩当翻译,用群众日常习惯的语言向群众传授实用技术。2015~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面向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共1928359人次,年均增长%31.61;面向贫困地区培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554095人次,年均增长21.78%,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进一步增强,扶贫模式也实现了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三是帮扶“山货出山”。贫困村一般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销售渠道偏少,优质农副产品经常遭遇滞销困境。针对这些情况,高职院校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帮扶贫困村产品销售,给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第一,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高职院校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为贫困地区搭建网上销售平台,把贫困村的优质农产品销往各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不对接的问题,使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北京大有公司以股份制形式创办了全国供销系统第一家电子商务平台——网上供销社,为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打通了通道;2017年5月,怀化市中方县芭蕉溪村83户贫困户种植的300亩枇杷严重滞销,急坏了当地果农,该校通过网上供销社携手湖南移动、快乐购、工商银行融E购和友阿微店4大电商,并通过在校学生实训电商平台促销,多措并举,解决了芭蕉溪村果农的燃眉之急。第二,多举措促销。高职院校的驻村教师干部们成了贫困村产品销售代言人,线上线下结合,展会促销,活动推广,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从“米袋子”到“钱袋子”的转变。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杨海涛担任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达马镇副书记,他带领村民种植大棚蔬菜,带队参加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圣洁甘孜”购物节、四川农博会,建成了微信公众号、微店等多个网络平台,“线上+线下”推销合作社的农产品,使贫困村的农产品走出大山。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驻潼南区龙滩村的第一书记江涛在该村特色农产品水晶蜜桃采摘节精心打造并推出《借问摘桃哪里去,牧童遥指龙滩村》网文,通过学校的官方微信平台,在微信朋友圈中刮起了一阵“龙滩村旋风”,前来该村采摘水晶蜜桃的游客由去年不足200人次/天一跃飞升至2000余人次/天。

第三,开展消费扶贫。高职院校通过消费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和服务,增强贫困户发展生产、如期脱贫的信心。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从2015年开始,提倡教职工以消费方式帮助金水村脱贫解困,学校工会每年组织教职工统一赴金水村购买过年物资,以高出市场5到10元的价格采购羊肉、牛肉、鸡、鸭、蛋等土特产,学校党员干部还利用走访慰问贫困户的契机,主动认购贫困户家中的鸡蛋、鸡鸭等;近三年全校以消费促扶贫的资金达到60余万元,解决了金水村农产品销售大难题,给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2015~2019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对口帮扶村开展的消费扶贫金额分别为1043.36万元、1542.27万元、2304.87万元、42949.28万元、36466.37万元,五年共计84306.15万元。

三、综合发力,推进乡村治理

高职院校在校村结对帮扶中,抓牢党建引领主线,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阳光治理、建设文明乡风、提高公共管理保障水平等方面综合发力,协助“两委”抓好乡村治理工作。

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道出了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而贫困村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软弱涣散的问题。高职院校主要通过“三招”增强驻地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一招,帮扶村支两委班子建设。通过各种活动发现人才,把年纪轻、素质高、进取心强的优秀青年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补齐班子成员。第二招,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各高职院校驻村干部教师结合“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严肃村党总支及各党支部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确保組织生活质量与成效。第三招,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与培训。各高职院校帮扶驻地村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并发挥高职院校资源,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对驻地村党员干部进行党纪党规培训,组织参观新农村建设园区,听取经验介绍等,更新党员干部的发展观念,拓宽党员干部的视野,提升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能力,引导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略中发挥先锋作用。

二是推进阳光治理。2015~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帮助驻地村完善村级管理制度分别为621项、923项、1359项、2366项、2500项,共计7769项,帮助驻地村构建了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系列管理制度,基本解决各村办事无规可依的问题。同时,在涉及村民利益、村部发展的重大决策上,各校驻村干部教师引导、督促各村严格遵守“四议两公开”程序,使村部各项决策公开、透明、不走偏、不变样。

三是建设文明乡风。高职院校驻村干部教师每天走村入户、穿梭田间地头,挨家挨户调研,了解村情民情,在文明乡风建设中扮演着调解员、宣讲人、倡导者等多重角色。驻村干部教师是处理村民纠纷的调解员,针对村民中存在的土地、房屋、婚姻、赡养等各类纠纷,积极疏导,广泛沟通,秉公处理,提出争端双方都可接受的方案,并为此后同类纠纷发生设置“防火墙”;驻村干部教师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宣讲人,针对贫困群众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他们通过村宣传栏、村民会议、上门走访等途径,积极宣传国家、省市有关扶贫政策、惠农政策,积极宣传各种脱贫致富的典型事迹,大力弘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社会氛围,提振困难群众战胜贫穷的信心与决心;驻村干部教师是文明乡风的倡导者,他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主题活动、宣传发动等为手段,动员贫困户等参与村居环境整治,革除陋习树立节俭新风,培育自强不息、诚实守信、文明和谐的乡村风尚。

四是帮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高职院校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通过自筹和向合作企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等请求支持援助等方式,积极争取到各方项目、资金和物质,用于贫困村建设村级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村卫生室、人畜饮水工程、环卫设施、村屯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设备,解决群众出行、吃水、道路等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升公共管理保障水平。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驻潜山市龙潭乡漆铺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计宏亮为该村争取到各方项目、资金和物资共计1000多万元、畅通工程项目637万元、高标农田项目140万元、村光伏电站项目46万元,建成了150千伏安的村级光伏电站,基本解决了该村“出行难”“饮水难”“生产生活条件差”等关键问题,贫困发生率降至0.32%,该同志2019年被授予“安徽省属单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广大驻村干部、教师心系群众,倾情帮扶,促进了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促进了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用行动诠释了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高职院校造福社会的价值与贡献。

注释:

①高职院校2015-2019年的扶贫数据来自《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5—2019)》,该报告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下,由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北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等单位联合编制发布。下同。

参考文献:

[1]余克泉.尽锐出战 精准发力——职业教育决战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服务乡村振兴的‘三融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JGB2019294;主持人:夏能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夏能权(1974—),女,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高职院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