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视角下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

2020-07-14 20:47刘诗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民办高校辅导员

刘诗

摘 要:认同是个体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在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下,通过认知与情感体验对自己或群体中的自己所形成的认识,是对“我是谁”的回答。辅导员对自身职业是否认同,体现在辅导员能否在“双肩挑”的岗位上获得职业归属感和职业价值感,体现在他们对自身职业能否作出积极的评价等方面。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情况关系到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是衡量该队伍职业适应性的重要標准。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

一、目前高校社会保障体系下的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危机

首先,与公办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着教师队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职业倦怠较为严重、职业幸福感较低、专业发展路径不明晰等问题。调查显示,95%的民办教师认为现有的高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民办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其次,民办高校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因而,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和教师角色认同程度不高。通过分析我国民办高校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困境可以发现,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危机严重影响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进程,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保障标准的不确定导致职业认同回避和麻痹

职业认同回避和麻痹是指个体无法确定或界定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无法对自身职业形成全面的认识,进而对职业的选择产生不确定和怀疑。温格(Wenger)认为:“认同是我们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方式来确定‘我们是谁。”民办高校辅导员在职业认同建构中,不断地发问和回答“我是谁,是教师还是行政”的问题,以此来确认自己的身份,进而产生职业认同。这种发问与回答的角度更多地是将自己与公办教师在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的异同来确定“我们是谁”。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社会保障程度标准不一,大部分学校会为教师缴纳“三险”,但为辅导员缴纳住房公积金的高校少之又少,更没有用餐补贴、住房分配或交通补贴,使得很多辅导员无法对自身职业获得认同感。谭小菊(2011)曾对民办教师社会保障情况做过相关调查,发现同资历民办高校辅导员的退休金比公办院校教师少20%~40%。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公办高校辅导员在现实境遇中的待遇差异,使得民办高校辅导员难以在教师群体中,通过与他人的对比和用群体规定性的标准来确定“我是谁”。在对自身职业的不断发问和质疑中,他们不能从外界获得积极和肯定的答案,使得他们无法确定或界定自己职业的意义,由此也失去了对自身职业的价值判断,更谈不上对职业的认同,而只能处于回避和麻痹状态。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否定的职业认同

否定的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在无法对自身职业产生认同时,就会更倾向于认同被社会主流文化所否定和排斥的职业行为方式和职业价值观。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民办高校辅导员出现否定的职业认同。在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评估中,除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成绩和研究成果之外,一些学校还将招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衡量教师职业贡献的一个重要指标甚至是硬性指标。在这种考核制度下,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辅导员认为自己和企业员工一样,是“学校打工者”,很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或“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精神意义逐渐被抹杀。民办高校辅导员不断在“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中徘徊,这种“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的冲突,致使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发生断裂,职业危机感、茫然感和焦虑感也随之产生。职业认同的无助使得民办高校辅导员产生与社会期许相背离的否定的职业认同。

二、完善高校社会保障体系对促进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现实意义

高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还有用餐补贴、住房分配或补贴、交通费用补贴等福利项目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等内容。教育部在2019年4月印发的《民办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019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落实对民办学校的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用地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切实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学生的合法权益。有研究表明,公办高校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立即得到增强,大量优秀的人才纷纷涌入公办高校,扩大和优化了教师队伍,同时教师的潜力和工作热情被激发出来,大大提高了学校学术影响力。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可能脱离社会的支持,将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从个体心理学研究范畴纳入社会学研究范畴领域,对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具有现实意义。

(一)可以帮助民办高校辅导员获得身份认同

20世纪初,身份认同就已成为西方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也经历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和社会文化观的巨大转变。职业认同是教师当前对自己职业角色以及职业相关特征的感知,是对所持有的教学信念,即对所承担的社会和文化角色的认同,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情感与专业技能的认知。叶菊艳(2014)提出引导教师产生一种专业人的身份认同,并分析出“专业人”教师具有公共性的使命或者天职;实现自己责任和使命的专业技术和能力;专业的归属与认同;强烈的自律性。“专业人”的辅导员队伍要具有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他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在新时代的要求下还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可以增强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归属感

职业归属感指个体乐于成为职业中的一员,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愿意承担职业所要求的责任和义务,能够经常体验到职业所带来的积极情感。高晓敏(2011)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职业认同与教师得到的社会支持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民办高校辅导员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职业认同感也会越强,这说明社会支持水平的高低可以预测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强弱。民办高校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可以使辅导员感受到社会给予的支持,尊重和理解的积极情感,进而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满意度。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社会保障是民办高校辅导员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基础,因此可以通过为民办高校辅导员完善社会保险,提供公积金、住房补贴、交通生活补贴等各项制度来满足这一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民办高校辅导员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爱和归属感,进而会全身心投入到对职业理想的追求中,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归属感。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更好的激发高校辅导员工作主动性、积极克服工作困难、实现职业目标。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民办高校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