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7-14 21:27金音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

金音

摘 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事关脱贫攻坚、事关教育现代化。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但是,就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还需要高校辅导员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反思,及时发现该项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资助;育人;高校

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指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视培养受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着力构建包括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方面的长效机制。”近年来,随着高校资助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资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也形成了“奖贷助勤补免”结合“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资助体系,高校资助工作随之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新时代下,高校资助工作展现出新的特点,同时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对资助政策的解读存在偏差

高校资助政策的宣传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新生录取阶段,在给全体学生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同时给学生发放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介绍宣传页;二是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进行宣传。这两种方式都是学生自己阅读,自行理解。而这难免会因学生理解不同,造成政策解读上的偏差。三是新生入学后,由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召开资助宣讲会,给学生进行政策解读和宣讲,但这种方式会因辅导员和班主任对政策解读能力的不同而出现偏差。

(二)困难生认定工作还不够精准

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是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一般是学生自愿提出申請,所交申请表为随高校录取通知书一起收到的一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前些年,申请表需要部门盖章确认,如果该生家庭经济不困难,当地则不予盖章,这也方便了高校辅导员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的真实情况。近两年,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其家长少跑路,申请表已经不需要盖章了,学生只需要做好个人承诺即可。这的确方便了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个别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为了获得资助金而在认定申请表中填写虚假内容,致使有限的资助名额给不到那些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进而严重影响了资助工作中的公平性。此外,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较自卑、内向,不愿意受到过多的关注,也因此会放弃资助金申请资格,而辅导员、班主任和同学们又不太了解他的真实家庭情况,故而会发生“漏助”的情况。

(三)资助形式还不够丰富

资助工作以经济型资助为主要形式,在资助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为单一。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单一化的资助形式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注重补助的金额而不是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时,有时资助的方式过于简单直白,也有可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导致资助的作用大打折扣。例如,学校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活用品时一般会发放统一款式的物品,这种统一款式恰恰会成为“贫困生”的标签,不利于保护学生隐私和维护学生自尊心。

(四)资助育人方式缺乏创新

传统的资助工作人员一般是灌输型和说教型育人理念,这已经很难让当代大学生完全信服。而且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多数高校辅导员忽略了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缺少指导教育,这会使资助工作失去意义。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应从满足学生经济需求扩展到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二、针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常见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重视资助管理人才培养,精准解读并落实好资助政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具体实施者一般是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由于资助工作人员精力有限而且流动性大,缺乏专业的资助知识和技能,有时还存在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以致达不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因此,这就需要各高校对资助工作人员实施管理,要求其明确工作职责、养成学习习惯、提高专业技能。例如,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资助政策解读培训,让他们在给学生进行资助政策宣讲时做到语言简练、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把握准确,让他们明白宣讲资助政策的要领和原则是既要对号入座、量身定制,又要吃透政策、精准解读,还需要通俗易懂、追踪落实。最终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看资助政策宣传册、听老师们解读资助政策后,能明白谁是资助对象,有何资助形式,如何申请资助等具体资助政策。同时高校应开通资助热线电话,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资助政策咨询服务,随时解决学生和家长的疑问。

(二)改进困难生认定工作方法,提高认定工作的精准性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开始前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为了杜绝个别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提供虚假信息,在实施资助准备工作前,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发挥教育作用,注重诚信教育,培养学生优秀品质,使学生不争当贫困生,将资助留给真正需要的学生。其次,大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经济上有困难,在与人交流、学习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等心理,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辅导员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应采取家访、个别访谈、大数据分析、信函索证、电话求证、民主评议、量化评估等形式,对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以及相应证明材料进行审核,要做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对被资助学生实施资助时,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工作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到被资助时的情感体验,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教育工作是死板的,高校辅导员要将自身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同时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指导教育。

(三)丰富资助形式,注重育人工作成效

如果只是经济资助这种只重视给予不求回报的资助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坐享其成的错觉,难以培养他们自立自强和回馈社会的优秀品质。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为了让他们完成学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获得经济资助后,没有应用到提升个人能力上来。目前高校现行的资助项目大多是以无偿资助为主,属于一种“输血”式资助,学生容易形成等、靠、要心理,我们要多尝试有偿的“造血”式资助,促进学生“受助-自助-助人”意识的养成。勤工助学算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取收入的方式,但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数量不能满足全体困难学生的需求,二是一般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都是一些单一程序性的劳动,部分学生也比较排斥。高校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应从“助工”多向“助研”等方面发展,应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四)创新资助育人方式,提高资助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愿意在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上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搜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在金钱和物质资助的同时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同时可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宣传自立自强的学生典范,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从而达到资助与育人的完美结合。此外,辅导员还要引导激励他们多多关注自身能力发展,在就业创业、科技创新、各类资格证培训、考研等方面给他们提供帮助和关怀,从本质上转变困难学生在高校的弱势地位,增强他们改变命运的动力,让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从而有效提升资助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结语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意义的,高校辅导员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贯彻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新生,要全面介绍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根据困难认定确定贫困生,为贫困生提供入学爱心资助;针对老生,通过实时关注个别学生家庭突发情况和学生个人生活状况、学习状况、能力素质现状等,鼓励学生克服内心自卑、树立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针对毕业生,持续关注其在基层就业、服兵役的后续资助。高校辅导员一定要意识到自己承载的责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要做到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要通过工作反思和总结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到资助的同时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18年中国學生资助发展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9-03-11(006).

[2]张代利.大数据“思维”视阈下高校资助育人有效路径探析[J].智库时代,2019(50):258-259.

[3]张一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益化管理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145-148.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高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