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于教,至乐于育

2020-07-14 21:27李明娴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庄子教育

摘 要: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作为《庄子》,这本著作深刻反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譬如“逍遥”哲学、对立统一的辨证观、探索个体的超然理念、回归自然的“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等。而认真细究这些可贵的哲学思想,其实还可发现其中蕴含了许多对教育理念的启发,可以认为庄子哲思对于教育的理解与实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庄子》;庄子哲学;教育

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他拥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且善于运用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总能把深奥的哲理表达于灵巧通俗的具体物象。他生活在战国中期——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天下大乱,战争频繁,百家争鸣,新旧制度的交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潮流势不可挡。庄子作为贵族,虽然没落但能自食其力;他博览群书,学多识广,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素养,且十分关注世间个体的自我生存发展状况,鼓励提升人的精神修为。

庄子大力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以及拥有辨证的视角,他在其著作《庄子》一书中的哲学思想直接展现了他为人处事的主张和思考,在其中所蕴含的极其宝贵的对教育思想的启发,也利于人们理解如何为学、如何为教,值得人们去挖掘。

一、树立自由理念,保持内心真诚

不难发现,“有待”和“无待”是《庄子·逍遥游》中两个重要的名词,“有待”是指主客观条件会对人的愿望实现有一定的限制,而“无待”指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等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有待”,而他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我们凡人如何能摒弃“有待”实现“无待”呢?即应该自然顺应天地万物的原本,掌握天地之间的规律,乘驾六气的变化,遨游于大千世界中,便不会受到任何限制,这样人生最大的自由就能为人所感受。

因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应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自由,更要培养学有所成乃是为“自由”的积极心理,这既是认识活动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学习动机便是从这种理念开始,它会在心理上给予人启发推动、不懈维持的正向力量,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就失去了上进的驱动力量,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便更没有兴趣了。而庄子在《逍遥游》中客观地提出了教育的内容是“天地之正”“六气之辩”,即事物的客观规律,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无待”,即获取人生最大的自由。从学生个体角度看,个人的学习是为了未来人生的自由,具体说来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为了使他们取得实践和认识的自由,需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为了使他们拥有能够独立生活的自由,需要其学习提升各方面的技能,为了使其获得社会交际的自由,学生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事等。所以在现今社会的教育中,要逐步培养学生争取以上“自由”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激发其自主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學习中去。

再者,应当教育学生保持天成的“真”品格。庄子在个人道德养成上非常重视真诚,认为其是真人人格的标志,曾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渔父》)这段话意思是指人的诚心能感动天地,让金石为之开裂。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庄子崇尚自然,认为真性存在于内心。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教导学生待人处事真诚,以及对待学术上的真知也要做到“诚”。社会关系中,真心实意对待同学朋友,在人际间和谐团结;诚心习得知识,面对难点问题专心钻研,尊重学术,这些都是在教育上关于“真”的思考。

二、培养辨证视角,平衡良好心态

在庄子的思维中,许多对立的事物其实是统一的,如彼产生于此,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人们不能用一个方面去否定另一个方面等。我们都了解庄子对立统一的深刻的哲学思想,有关于生死、大小、虚实、成败、有无等概念的辨析探究,这是传承了老子的思想精髓——辩证法,而又加以自己的创新元素发扬光大,不忘自身思考的特色亮点。另外庄子还拥有可贵的一分为二、全面看待事物的宝贵思想,他在《齐物论》里曾言:“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也就是认为所有事物都有值得肯定的、借鉴学习的正一面,因此不能用简单的“对”和“错”来一概批判,而且也不能够用一个方面去否定另一个方面。庄子的智慧告诉人们,评判事物、评价学生不能绝对化,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因为当条件改变时,一切事物都可能根据条件而发生改变。

教育亦然,学生生活在应试教育的大潮里,求学道路上必然充满竞争性考试,而教师在引导学生面对考试成败时,这种辨证思想就非常有必要。考试得意时,需要在表示肯定后引导学生看到分数背后的可改进之处,太过于为分优而兴奋就不利于继续前进;失利或遇到学习瓶颈时,教育者则要引导学生向积极一面,发现可纠正的问题,抓住进步机会,平衡心态。

除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另外教育者自身也应从庄子的辨证理念中认识到,学会欣赏不同学生不同的擅长点。《逍遥游》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片段,庄子的好朋友收获了一颗大葫芦种子,于是悉心栽培成长,但最后结出了一个五石容积的大果实,他就以为过大的葫芦果不能拿来做瓠,加之占地大不经济,因而把瓠砸烂,庄子便对他说道:“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就像有的学生或不能被教育成精致的“瓠”,但可以成为独特的“樽”。处理学生工作时换个角度看问题,则会豁然开朗,找到对不同价值的认定。

三、养成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

通读《庄子》我们不难发现其言说方式常常充满诗情。这就是他善于发现美的双眼的所见所感,并且通过独特思考,还能把美转换为极佳的哲学思想。因而他还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笔下多见诗人的想象,善于以物象营造意境,表达出极具诗意的作品,譬如庄周梦蝶。他擅长这种特别的美学色彩想象和意境,结合抽象思辨的哲学逻辑,令庄子理论既不同于普通抒情,也有别于难解的理据,而是蕴含了具体的感受与体悟。

师范专业工作者,培养学生正需要这种诗意。除了理科学习的理性的、系统化知识之外,也要重视人文学科与道德教化对于人性塑造的力量。譬如有许多家长并不重视语文与思政学习,认为这些虚渺的文化知识并不能在考试中拉开分数差,应把时间精力更多花在数理化学科。这种“重理轻文”现象在经济基础薄弱、急于求取学习成效的贫困地区更为常见。其实不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不仅是重要学科知识,更是培养文化底蕴——所谓“无用之用”而又是绝不可缺的人生诗意。《庄子·人间世》中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正是在了解普罗大众都向往争取能见能感的“用”的时候,庄子大胆主张“无用”。庄子认为提倡无用就是因为无用“有用”,这就是“无用之用”。一直以来,许多人衡量万事万物的唯一尺度就是有用,人和世界似乎仅仅存在物质上的利益关系。这导致了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知识、道德和艺术都变得过度实用化、工具化,渐渐缺少了许多感性与美。

“无用”也似“无为”的哲思,那教育者如何实践?庄子提出过“不言之教”。其实这般“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教人“为道”。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传授者如果仅说不做,或做而后说、言行不一常常会导致失败的教育。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说,庄子认為行“不言之教”是一种内心的体悟,不是靠教师灌输而生成的。要摸索“道”与感受美,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进行自我意识和静心领悟。所以行“不言之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重视教育的感化作用,以人心撼动人心,培养学生感受身边一切美好的眼睛,体验“无用”的诗意与人性。

关于教育,庄子可能没有像教育大家般直接陈述系统的思想、理论,但作为一代宗师,在他的哲学思想里我们可以探寻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在教育中树立自由理念,保持内心“真”人格;培养辨证视角,平衡心态;培养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感受“无用”之美……这些宝贵思想对现代教育无疑有很深远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谭娟晖,张敏生.论庄子哲学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J].湖南社会科学,2013(1):33-36.

[3]陈阳全.庄子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6-17.

[4]郑其龙.试论庄子教育思想[J].湖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90-97.

作者简介:李明娴(1999—),女,汉族,广东化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猜你喜欢
庄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