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对启蒙教学的启示

2020-07-14 21:27李卓莹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寓言庄子

李卓莹

摘 要: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可谓独占一席,其寓言数目众多。在21世纪的今天,国学启蒙指向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但道家思想在先秦哲学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庄子》的寓言对启蒙教学有思想上的启示,也有形式上的启示。如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古代先贤的智慧,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多元开放的辩证思想是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庄子》;寓言;启蒙教学

一、庄子寓言思想来源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前期,当时周朝名存实亡,诸侯纷争,战事频发,社会动荡。身处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对昏君乱相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憎恶,对苦难中的平民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国都面临着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士阶层著书立说,自成一家,阐述着自己认同的哲学思想和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庄子把智慧、文明看成是社会动乱的原因,主张顺应天地自然,追逐精神上绝对自由的生活。为了更直观地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借用故事情节形象生动的寓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用寓言形式暗喻自己对国家问题的看法。《应帝王》中“浑沌凿窍”的寓言就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暗喻了庄子“有为之政给人民带来的灾害”的政治看法。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①

浑沌是楚人的信仰,儵和忽是楚国的方言。“儵”“忽”“浑沌”皆是寓言,由此可见庄子寓言背后的政治寓意。该篇从政治角度看,是指为政者今天设法,明天立政,繁扰的政举屡屡置民于死地。从生活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心灵虚静不是己非人,不以己意强迫人,能容纳各种不同的见解和人,回归本性。

正如庄子所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藉外论之”就是说通过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谏、教育或讽刺目的。《庄子》寓言的出现,使得寓言艺术飞跃。

二、庄子寓言在启蒙教学中的可取之处

《庄子》书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和以天倪”,可以说寓言是构成《庄子》文本极为重要的成分。《庄子》寓言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可取之处。

从内容上看,庄子在寓言中也阐述了许多人生哲理,许多成语故事都出自《庄子》,在启蒙教学中引入庄子的寓言故事,既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兴趣。启蒙教学的对象是低年级学生,该群体对充满故事性的事物感兴趣,缺乏分析辨别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辩证思考的价值观是教师永恒的命题。《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性强,观点独特,可以引导学生接受不同的观点,从而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庄子·大宗师》中对“相濡以沫”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大宗师》②

“相濡以沫”长久以来被当做美好的代名词,鱼儿用嘴里的湿气互相扶持,令人感动。而庄子则提出人们与其“患难见真情”,不如“本就无情”,在安定的生活中不需要相互帮助,也不需要遭受困境。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家长,教师总是希望子女树立鸿鹄之志,但《庄子》中提出,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燕雀与鸿鹄是相对的,小和大也是相对的,他们各有各的特性,没有好坏之分。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庄子·逍遥游》③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糊口;鼓筴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庄子·人间世》④

《庄子》中多次提及这个道理,告诉世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有智慧的人不会计较形貌等外物的差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教给孩子的道理,而庄子在《庄子·至乐》中教给人们“己所甚欲,也勿施于人”。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庄子·至乐》⑤

好心的人只知道按习俗用好酒大肉来招待海鸟,却不知鸟儿根本无福消受。由以上多个例子可见,庄子的寓言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世界,与儒家不同,学生可以从《庄子》寓言中了解道家的思想,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多维看待问题。

从形式上看,庄子用寓言故事阐述人生哲理,有助于人们理解哲学并引发人们对其背后内涵的思考。在启蒙教学活动中引入寓言故事的形式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其背后的大智慧。其次,《庄子》中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如“庖丁解牛”“庄周梦蝶”“朝三暮四”“沉鱼落雁”等,通过对成语故事的解读,能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学习成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庄子寓言对启蒙教学的启示

(一)通过寓言形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國学启蒙主要接触古代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难点,用寓言的形式切入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从而引入简易的文言文字词,激发学生对学习古文的兴趣爱好。《论语》《百家姓》等经典著作也可以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呈现,丰富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国学启蒙教学的课堂效果。

(二)引领学生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时代在不断变迁,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部分思想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如庄子认为智慧、文明是社会动乱、人们狡诈的原因,主张“绝圣弃智”,反对一切知识、文化,把社会理想寄托在“愚而朴”的蒙昧时代。而时代发展,科学进步,知识是认识世界,改变命运的阶梯,教育也在强国之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古代先贤的思想需要我们鉴别和批判继承。在教学庄子寓言时,教师不应完全肯定庄子的思想,而应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鼓励学生思考判断其观点的合理性。同时,教师介绍庄子思想,引导学生关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知人论世”,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引领学生树立多元辩证思想

庄子的观点是独特的,启蒙教学也应该向学生呈现更多不同角度的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提高低年级的学生辨析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多元辩证的思想。例如通过支离疏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自由与平等的观念,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启蒙意义。

注释:

①候柯芳.《庄子》新解[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72-74.

②候柯芳.《庄子》新解[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57-63.

③候柯芳.《庄子》新解[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1-4.

④候柯芳.《庄子》新解[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33-38.

⑤候柯芳.《庄子》新解[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173-176.

参考文献:

[1]候柯芳.《庄子》新解[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陈鼓应,蒋丽梅.国学大典·庄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蔡志忠.自然箫声与微笑:《庄子》解密[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6.

[6]易中天.庄子故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

[7]何新华,蒋振华.《庄子》寓言文学的哲学范畴及其哲理内涵[J].中国文学研究,2013(4):26-29.

[8]王柯平,高艳萍.庄子寓言思维解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4):18-26.

[9]张婷婷.从寓言视角的转换看莊子哲学[D].合肥:安徽大学,2017.

[10]杜霞.国学经典教育的尺度与分寸[J].教育学报,2012,8(1):13-18.

[11]林碧英.让国学之花在孩子们的心灵里绽放——公共图书馆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探讨[J].图书馆杂志,2011,30(4):58-60

[12]贾建钢,李红霞.如何对待小学生启蒙教育中的国学经典读物[J].教学与管理,2012(23):3-4.

[13]张琦,张炳成.试论庄子寓言个性[J].兰州大学学报,1996(4):93-96.

[14]黄东花.中西寓言语类结构的评价对比研究——以《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为例[J].求索,2013(11):168-170.

[15]顾秋红.小学国学教育重在“知而行”[J].人民教育,2016(22):28-31.

猜你喜欢
寓言庄子
时装寓言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