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音乐活动提高幼儿的能力

2020-07-14 21:47上官宝香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音乐活动幼儿能力

上官宝香

摘 要:幼儿的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激发孩子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本文从日常生活的行为、丰富幼儿的生活和知识、节奏学习等方面入手,引导幼儿乐观主动、积极表现,来阐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音乐活动提高幼儿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音乐活动;能力

儿童音乐活动是一种有声、有趣、有生命的艺术活动,对幼儿的生活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多方面的实验证明,幼儿音乐教育不但能培养和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还可以萌发幼儿对音乐之美的表达和创造力。因此,要注重音乐教育,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体验音乐情感,借助音乐活动获得积极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学会理解音乐,掌握音乐,进入音乐世界。

一、在音乐活动中行为习惯的养成

俗话说:好习惯是一生的兴趣,坏习惯是人一辈子还不完的债。幼儿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7岁前养成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运用音乐艺术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就是将音乐的审美艺术与生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将音乐渗透到日常生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常规。在组织有重点的活动时,可从一系列低难度的节奏游戏开始:以清晰、轻快的步伐拍手。当音乐节奏很强时,孩子们就使劲鼓掌;当音乐节奏很弱时,孩子们轻轻拍手,然后慢慢安静下来。这有助于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情绪,集中注意力。

例一: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之前,应常给孩子们一些节奏和音乐游戏。如《手腕花》《高人矮人走》,让幼儿跟着节奏自己做喜欢的动作,向主题教学自然过渡。例二:排队、游戏的音乐选择。《学做解放军》是很好的排队音乐。如果把音乐的旋律比作音乐的肌肉,把节奏比作音乐的骨架,那么音乐的味道就是音乐的灵魂。因此,在游戏和音乐方面,可加入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谁是解放军,请赶快排队,要监视敌人。在这过程中没有操练孩子的要求,而是让孩子将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对解放军的理解和经验迁移到生活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孩子们乐于这样的游戏和情景环境,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愉快、自由地参加队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就在和谐、愉快的生活体验欣赏中逐渐养成。

二、在音乐活动中音乐节奏感的养成

儿童音乐是一种有声有趣的艺术活动,节奏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音乐有了节奏的支撑,才能呈现丰富多彩的灵魂。在日常音乐活动中借助多种多样的节奏表现,不仅能激发孩子对音乐符号的兴趣,产生音乐欲望,还能使其享受节奏带来的快乐体验,促进其身体、智力、情感的发展。在幼儿的世界里,节奏无处不在,自然之声、生命之声,都是很好的学习和表现节奏的环境与资源。通过听声音和音乐,让孩子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学会感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首先,带领孩子到自然界中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和音乐,如钟声:滴答滴答;上下楼梯:扑通扑通;跺脚:跺跺踩踩;雨落:沙沙沙、哗啦哗啦。在集中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拍打身体部位的声音(如长、短、强、弱的声音),让孩子了解音乐中相应的音阶和音域,从而形成直观形象的学习模式,便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其次,把握幼儿节奏的发展规律和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因材、因地、因人施教,让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快掌握节奏。根据儿童学习能力的特点,设计不同程度的音乐节奏学习难度。刚开始学习节奏时,可从一系列短小、简单的节奏游戏开始,再逐步提高节奏的难度和多样性。如X X|XX X| X-|的节奏,起初,听着音乐拍拍手;然后是小手和脚(即根据地图上小手和脚的标志,用小手和脚来表现与音乐相应的节奏),让孩子在听听、唱唱、玩玩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节奏,并用身体动作、运动感受和反应等方式来表达节奏的感觉,提高儿童辨别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对于节奏练习的题材,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到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作为激发孩子兴趣的一种方式。比如,想让幼儿认识二分音符,就让他们听气势磅礴、整齐有力的音乐;当他们认出四分音符时,让他们听一些比较有趣的音乐,如“老鼠和猫”“小老鼠上灯上”等;当听到三分音符时,就播放一些圆舞曲给幼儿表演。

除了以上的学习和表演方法外,还应让孩子们充分利用听音表演、观看节奏、打击乐器、练习合奏的方式,在模仿中感受和理解节奏,培养对节奏的浓厚兴趣,进一步为节奏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音乐活动中认真倾听能力的养成

多样化的倾听体验可以渗透人的心灵,可以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和集体合作能力;也能培养幼儿高尚的情操,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音乐正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之美在于获得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联想。通过想象,音乐可以与自身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体现出抽象的音乐。尝试用幼儿喜爱的音乐开展教育活动,从音乐活动开始,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生活经验。例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鴨》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孩子们讨论的:听了音乐之后,你有什么感觉,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段音乐是快乐的?哪一段音乐是不快乐的?为什么?幼儿能感受到迷路的小花鸭子不开心,难过。然后带领孩子进一步体验小花鸭子的心情:你迷路了吗?你感觉如何?让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接下来,大家来听一听这首歌。引导幼儿发现,这首歌是如何用声音和节奏表现两种不同的情绪的。给孩子们以力量、速度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让孩子们以积极、投入的心情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担心小花鸭子担心什么,思考小花鸭子在想什么,想方设法帮助小花鸭子找到妈妈,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加强。使孩子们在每一次音乐活动中都能“享受”到,即兴哼唱、模仿、舞蹈,甚至默不作声,只要他们需要,亲身体验,真情表达,那么音乐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四、在音乐活动中乐于表达能力的养成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迅速、敏感的时期,儿童的语言学习离不开周围的人、物。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特征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听完《库乞乞》,请幼儿说说去旅游的趣事。这既扩大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也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表述能力,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学习经验。歌曲的延续、创作和模仿,还培养了幼儿的想象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和感知,儿童对音乐意境美的情感得以萌发。教师可结合情况,用优美丰富的语言来谈论音乐内容,给孩子美的享受,然后引导孩子用音乐的意境拓展丰富的想象,歌曲活动会因为孩子的创作欲望而前所未有的丰富,他们小脑袋里的奇思妙想是成人无法想象的。这样不仅增加了音乐活动的趣味性,而且丰富了音乐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五、在音乐活动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强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索能力,在自主、自选活动的基础上积累和拓展感性经验,培养语言、认知和艺术审美能力。例如,在《喜羊羊》的音乐欣赏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场景是狼抓羊和吃羊的环节。他们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感知能力,大胆自由地想象,其中的情节因为孩子们对电视上羊和狼的故事的认知,通过音乐再回忆欣赏,使得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得到了满足与释放。所以,教师要敏感地发现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喜欢的东西及热点,创造条件让孩子们接触到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在儿童面前展现音乐的魅力。又如,在学习新疆舞时,先耐心倾听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而不是一开始就动手去教,要引导孩子们找到新疆舞最特别的地方:踮起脚尖,转动手腕。在自主创作转腕动作时,幼儿的舞蹈动作可以有不同的方向和形式,幼儿可一边转、两边转、面对面转,动作非常丰富。在此,不但要尊重孩子的自发表现和创造,更要赞赏他们独特的表现,还应适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帮助。在这样一个轻松独立的环境中,孩子们能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孩子们有了经验和基础,在下次的音乐表现或舞蹈中,就能根据音乐的不同,创造独立的时间、空间等环境,真正在音乐的海洋中独立学习和发展。

总之,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板、刻意地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而是通过音乐独特的教育意义,以直观、形象、具体的教育形式,使幼儿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获得一定的音乐素养,更重要的是学习一些生活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音乐活动幼儿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在音乐活动中升华幼儿科学素养
玩转音乐 “乐”享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