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传统文化研学基地设计研究

2020-07-14 22:26黄让辉
青年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小学公共图书馆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象征与血脉,更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我国拥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时代发展与变革的推动下,传统文化重新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下,文化多元逐步演变为社会的文化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传承造成了影响。我国也由此开始了传统文化与教育融合的尝试,积极探索以公共图书为载体,打造创新的中小学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力求使传统文化获得更佳的传承途径。鉴于此,本文以公共图书馆为例,对中小学传统文化研学展开探讨,通过基地化模式的设计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文化研学;基地设计;公共图书馆

一、引言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在各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在物质需求层面已经趋于满足,因此文化享受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需求。然而,受当代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受到了新兴文化的冲击,使部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日渐势微。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基础,必须受到应有的保护与传承,不断促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重要的文化标志。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格局下,公共图书馆必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教育的融合,将传统文化向中小学教育领域渗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拓展与创新,这也是现代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公共图书馆打造传统文化研学基地的意义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是社会文化服务的主要窗口和平台,依托丰富的文化馆藏资源,为社会的文化需求提供丰富的服务。纵观我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传统文化必然占据着最核心的地位,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使传统文化具备了更浓郁的文化气息,也使得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文化魅力。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应当结合当代的文化发展需求与实际,厘清自身的职责使命与发展方向,积极搭建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切实发挥地方文化服务的功能,帮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和“火”起来,全面增强公众的文化归属感。而针对于中小学的传统文化研学基地打造,更能够展现出公共图书馆前瞻的优势,借助现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与教育的有效衔接,增加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力,真正使传统文化能够在下一代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

三、公共图书馆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推广现状

2017年11月,我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意见》正式发布,在意见中明确了到2025年传统文化体系的建设目标,并特别指出:“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因此,为适应和满足当代传统文化的传统需求,公共图书馆将进一步夯实自身发展基础,充分利用优势的传统文化传播资源,合理进行活动开展与文化推广,真正让传统文化能够走出馆室、深入学校,让传统文化之火点燃青少年的未来文化传承之火。

以广西柳州市辖公共图书馆为例,包括柳州市图书馆、柳北区图书馆、城中区图书馆、鱼峰区图书馆、柳南区图书馆、柳江区图书馆、柳城县图书馆、鹿寨县图书馆、融安县图书馆、融水苗族自治县图书馆、三江侗族自治县图书馆等十余座图书馆。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全民阅读”活動的引领下,针对中小学青少年的阅读推广体系日益形成,并着力使传统文化成为推广的主要内容,以帮助中小学学生建立感受广西及柳州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价值。例如,通过建立馆校合作模式,全面开展“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传统文化认同。再如,借助多方合作模式,组织“送中华经典”“馆员讲故事”及“主题读书活动”等文化推广活动,进而建立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利用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契机,开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道德正能量”等主题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心灵受到洗礼,强化他们“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四、公共图书馆传统文化研学基地设计面临的困境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随着我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有效提升了我国文化品牌形象,特别是丰富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自信中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管理层面缺乏相应的统筹体系,导致了各区域的公共图书馆在建设上存在差异性。尤其是在面向中小学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推广中,在传统文化推广的理念、思路、方法及投入上无法体现出均衡性,加之地方文化物质及文化需求的局限,使公共文化服务无法满足统一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文化推广存在制约性,影响了整体的传统文化推广。

(二)内容及形式缺乏创新

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视域下,往往更侧重于图书馆自身的管理研判,而对于文化使命承载及社会功能发挥上,缺乏更深层次的认知,导致在当代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前,无法有效作出回应与创新。因此在中小学的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表现为推广内容及形式相对单一和传统,无法深度融入到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思维的教育与培养之中,即使借助“读诗会”“亲子共读”或“特色文化研学”等平台,但在深度的推广中依然浮于表面,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无法彰显,也很难吸引当代中小学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公共图书馆在传统文化的推广中,还缺乏一定的周期性与持续性,即教育活动开展衔接不够,难以保持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持续性,使推广形式缺乏相应的创新,弱化了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的根植能力。

(三)传统文化阅读活动占比小

从本质上看,公共图书馆本身兼具着社会服务、文化推广与文化教育等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图书馆的工作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当前文化服务领域的复杂性,更增加了达到既定服务目标的难度。针对传统文化研学基地设计而言,虽然具备了必要的文化资源与服务基础的优势,但受制于多元任务的影响,传统文化阅读活动开展时间及内容有限,并且由于推广团队、宣传平台、举办场次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主题式的中小学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建设进行受到影响,出现读者参与热情不高、活动效果反馈不佳等问题。

五、基于公共图书馆传统文化研学基地的发展建议

(一)加强公共图书馆与家、校的联合

家校共育教育机制是现代教育理念创新下的产物,它有效建立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借助家校共育的教育特点及优势,不断创新现代教育的方法与手段。而在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文化研学基地设计中,家校融合仍然可以作为重要的切入点,依托家庭与学校的功能发挥,让中小学青少年能够更全面的接触传统文化,并创建适当的实践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更好地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如,公共图书馆根据家校共育的实际需求,建立合作的长效协调机制,为家庭和学校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上下联动的教育机制,让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全方位的渗透,让广大青少年能够足不出户的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原始魅力,最终用传统文化来影响与培训学生的个性及品格,促进中小学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服务内容及服务模式的创新

在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文化服务领域,既需要落实好公共文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同时为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更应当建立专业化的文化推广服务内容的创新,以提升传统文化在面向中小学青少年服务质量与水平。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应落实好资源需求分析。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此应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对传统文化阅读资源数据进行整理、检索及分析,了解中小学青少年在传统文化学生中的现状、需求及问题,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应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结合当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需求,积极实现发展思维的创新与拓展,建立统筹化的传统文化资源联盟,通过广域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共享,使中小学青少年获取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确保资源流通的同时,提升了服务内容的丰富性的渗透质量。

(三)加强互动交流与专题活动的打造

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帮助少儿读者学习、阅读,放松身心,为了进一步加深读者的记忆和知识的渗透,可以开展活动后的读者互动与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加深读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可以帮助少年儿童增强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等。一方面,要注重小组式互动交流模式的构建,即在中小学青少年的专题阅读活动中,既要让学生参与到阅读推广活动之中,也需要利用阅读来提升学生的理解与交流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组建各自的阅读小组,通过小组讨论与互动让学生自主表达阅读心得,从而更好地对所学习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复盘,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递。另一方面,要注重小组式阅读干预推广模式,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契合时代的文化动向与需求,组织多元的文化活动,举办具有代表性和文化融合性的“国学夏令营”“经典阅读班”“亲子阅读课”等活动,让传统文化能够针对不同的平台发挥作用,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领域和层次。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应发挥资源优势,利用专业化的推广团队、创新的阅读模式、现代化的阅读技术等,为中小学青少年打造出个性的阅读环境,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六、结语

总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拥有丰富文献资源的公共图书馆来讲责无旁贷。公共图书馆通过积极利用教育、培训、讲座、数字资源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图书馆应该把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升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在面向中小学青少年群体的教育领域,应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理念,以全民阅读推广为手段,把读者服务工作与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杨秋宇,郭楠.公共图书馆法视野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8):234.

[2]陈惠音.传统文化创新下公共圖书馆阅读推广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4):151-152.

[3]司杨.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中的文化环境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8):16-18.

作者简介:黄让辉(1972—),男,汉族,广西全州人,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阅读推广、文献资源建设等。

猜你喜欢
中小学公共图书馆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