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儒家文化融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2020-07-15 02:17邓俊叶张秋玲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实验班跨文化

邓俊叶,张秋玲

(青岛滨海学院 1.文理基础学院;2.大专文理基础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我国也加快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孔子学院则是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大项目。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担负着向世界各地实施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依据国家汉办组织的要求,从事国际汉语的教师必须具备:1.语言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和“外语知识与技能”两个标准,对教师应具备的汉语及外语知识与技能进行了描述。2.文化与交际。包括“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两部分。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他们肩负着海外弘扬孔子思想和光大孔子学院的责任,儒家文化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之一”[1],“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2]。因此,掌握儒家文化英语知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一直以来,许多高校一直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和其他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归为一类,依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实施教学,即便是有的高校英语教师提倡“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学中输入儒家文化类知识”[3],但通常结果“往往忽略了文化的背景介绍和经典文化的传播,对于儒家文化,教学时常常是蜻蜓点水,要么断章取义,要么浅尝辄止”[1],然而采用普通的非英语专业相同的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够熟练掌握语言知识(汉语及外语知识),笔者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的方法来探求儒家文化融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美国语言学家 Claire Kransch 观点的提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必须把文化放在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中进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切入包含着对目的语以及母语的再认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4],围绕着中国文化和英语教学的研究也日趋增多。例如从培养英语教师母语文化素养方面展开研究的,如关于提升英语专业教师母语文化素养的思考(叶慧君,2010),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教师角色(吕京,吕丁,2012),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向度及未来路径(邵晓霞,2017)等;从调查英语教学母语文化缺失角度进行的研究,如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 (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2010),从文化变迁看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赵海燕,2016);从理论上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研究,如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导入中策略研究(周龙英,乐雷汉,吴远航,2009),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的探讨(周燕,毛社军,2011),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思考(曹迪,2013),中国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赵渭华,2016);从实践构建中国文化导入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如构建“4+2+1”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任丽,2012),从文化理解到文化表达—对外汉语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的新视角(韩晓秋,线宏力,2013);从依托中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进行研究的,如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范茗,2010)。以上的研究多数是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研究,而从跨文化角度探讨儒家文化融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较少。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此实验主要研究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儒家文化融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实施前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学生的儒家文化掌握情况是否有所提高?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态度如何?

(二)研究对象

选择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两个班共96 名同学参与了本次实验。笔者在其中一个班实施跨文化视域下儒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实验,该班被称为实验班(47 人);而在另一个班级则实施普通的英语教学,该班被称为对照班(48 人)。

(三)研究工具

本此实验主要采用儒家文化试卷测试、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三种工具。试卷是为了测试学生实验前后儒家文化英语知识的掌握变化情况,两份难易程度相仿的试卷(为了更好地测试学生水平,试卷设计为英文版)包括25 个儒家文化的题目,共100 分,学生测试成绩越高说明学生掌握儒家文化英语知识越多。笔者参照高永晨( 2014) “知行合一”模式编制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Likert 五步量形式,每个题目有五个选项(从“完全或几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或几乎完全符合”),目的在于测试实验前后受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化程度。随机访谈是为了掌握学生对新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如何。

(四)实验过程和数据收集

本次教学实验为一学期,具体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给实验班学生讲解本次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最终目的。第二步,为了掌握实验前受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儒家文化掌握的情况,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和试卷测试。第三步,笔者在实验班实施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儒家文化融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采用《新视野大学英语 3》《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化英文教程》《孔子的智慧》三本教材。首先,依据该专业就业导向和教学目标,笔者将三本教材里的内容认真筛选出来,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实施教学。其次,利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网络平台构建儒家文化英语知识教学平台。任课教师通过该平台,定期上传课后学习材料和小测试题,宏观监控学生课后小组和个人学习情况,批阅学生提交的小测验作业,并及时给学生反馈意见。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结成小组,4 人一组。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1)必须掌握任课教师课堂上的知识点;(2)必须完成课下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学习老师布置的课下内容以及儒家文化英语知识教学平台学习任务;(3)要结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和小组成员讨论学习的结果撰写相关的儒家文化英语知识专题项目调查报告。而在对照班教学,笔者和以前一样只选用《新视野大学英语3》教材,实施普通的大学英语教学,没有涉及儒家文化英语知识的讲解。第四步,为了掌握实验后的两个班级学生儒家文化掌握的情况,对他们再次进行了试卷测试,并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自评调查以及他们对新英语教学模式看法的问卷调查和随机录音访谈。

本次研究数据主要来自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两次阅读测试结果、两次跨文化交际自评表问卷数据以及实验班的随机访谈记录。数据收集后,将访谈记录转化成文字,然后将所有的数据使用SPSS19.0,并采用方差进行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一)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化情况

将收集到的实验班学生前后两次跨文化交际能力自评量表的调查问卷数据采用SPSS19.0 统计,结果见表1 所示。

表1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化对比

从表1 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前,体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六大模块的排序如下:意识 > 态度 > 技能 > 策略 > 思辨 > 知识,所有模块的平均值为3.64,其中平均值最高是意识模块( 3.91),平均值最低的是知识模块(2.99),这两者的差距说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虽然较高,但跨文化交际知识却严重缺乏,p=0.002<0.05,说明各个模块之间的差距较大,也进一步说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上处于不甚理想的状态。实验后,体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六大模块的整体均值提高到3.84,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上呈现令人满意状态,这说明经过一学期的跨文化视域下儒教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学习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六大模块的排序虽没有变化,但均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按变化幅度大小排序如下:知识> 思辨 > 策略 > 技能 > 意识> 态度,其中态度模块和意识模块均值变化最小(分别提高了0.06 和0.07),究其原因可能是“各种外语教学大纲均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作重要任务,提高了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互联网加速了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5],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实验前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模块和态度模块得分较高,即使笔者采用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实验后学生的意识模块和态度模块得分有所变化,但却是六大模块中变化最小的;而相比较而言,变化最大的是知识模块(提高了0.34),各个模块之间的差距缩小了,这说明通过跨文化视域下儒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模式学习,学生获益最大的知识模块,进一步说明了学生掌握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从而有助于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儒家文化英语知识掌握变化情况

为了分析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儒家文化英语知识掌握变化情况,将收集到的实验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的数据显示: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得分情况有了明显变化:无论是最高分、最低分以及平均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全班平均提高了34.2分,而对照班学生尽管最高分数和平均分也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而最低分反而比实验前还下降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成绩提高幅度差距说明实验班学生在接受一学期儒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后掌握的儒家文化英语知识越来越多,教师采用的跨文化视域下儒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访谈结果给这一结论提供了证据:“虽然以前我也了解一下有关儒家文化的知识,但不能用英语表达出来,经过英语老师讲解后我就掌握了如何用英语表达传统的儒家文化”(学生5);“以前阅读英语文章时遇到有关儒家文化的时候,自己总是弄不懂具体的含义,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觉得自己掌握的儒家文化英语知识越来越多,我的考试成绩也提高不少……”(学生10);“尽管我的考试成绩提高不大,但经过这段时间英语老师采用实验方法教学,我收获很多,我积累了较多的儒家文化英语知识,我个人认为这对我今后的就业有很大帮助”(学生13)。对于对照班学生最高分数和平均也稍有提高,其原因可能是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平时英语学习比较重视与本专业就业相关知识的积累,也可能是其他任课教师讲解的知识,比如汉语教师讲解的有关儒家文化相关的知识等等,但成绩提高的具体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三)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对跨文化视域下儒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态度分析

教学实验结束后,笔者对实验班学生对跨文化视域下儒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态度实施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调查文件发放47 份,回收47份,全部有效,将访谈的结果转换以文字的形式后,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相关梳理和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学生对跨文化视角下儒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态度(N=47)

表3 的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对跨文化视域下儒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模式的态度实验前后有显著的变化。实验后有40 名同学高达85.1%赞同新教学模式,实验前对新教学模式持不赞同和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在实验后均有所下降,持不赞同和无所谓态度的学生比例之和仅为14.9%,这说明了在经历一学期的跨文化视域下儒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后,实验班学生整体对该教学模式持赞同态度,调查结果令人满意。对于小部分学生持不赞同和无所谓态度的原因可以从他们的访谈结果得到验证:“我的英语基础很差,我对自己能够学好英语都持怀疑态度,无论怎么努力也没有成效,我觉得什么方法对我也没有用……”(学生3);“学习了一学期了,课后的小组和个人自主学习,我没有严格按照老师得要求去做,我的英语成绩包括老师讲的儒家文化知识提高也不大,所以我觉得新的教学模式对我帮助不大”(学生14);“我毕业后不想出国当汉语教师,我认为英语老师讲的某些内容对我今后就业帮助不大,我觉得老师讲的儒家文化英语知识过多”(学生16);“我英语特差,我不太喜欢上英语课,我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所以我也不喜欢老师所用的什么新的教学模式上课”(学生23)。

四、结论

本次实验的结论:85.1%的学生赞同跨文化视域下儒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模式,该教学模式对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学习学生掌握的儒家文化英语知识越来越越多,该教学模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希望本次实验的结论能够给同行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为今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此外,由于受本次教学实验参加学生样本数量少的局限性,并且也没有考虑到诸如不同层次学校、年级、性别以及教材等因素可能对实验结果带来的影响,该实验得出的结论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将就以上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完善实验结果。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实验班跨文化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