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梨花意象诗感伤色彩探微

2020-07-15 02:17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甘棠岑参梨花

李 森

(新疆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017)

中国古代文人经常用梨花意象,来抒写此时此刻的心境、或寄托人格理想,带有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印记。岑参对“梨花”意象的发展与开拓,这不仅与唐诗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还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一、梨花意象的起源与发展

(一)梨花意象的起源

最早的关于梨的记录,是在《山海经第五·中山经·夫夫山洞庭山》中记载着“其木多苴、梨、橘、蘨”。再者《诗经》里也有出现,如《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说”[1]21。此诗以甘棠起兴手法,将对召公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寄托于甘棠树,用诗传颂与赞美召公的美德。《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1]218常棣,又名棠棣,以此花起兴,铺垫情感,棠棣花的花萼、花托紧紧相连,而且常棣之花往往两三朵在一起一同开放,几朵一支,用花朵的特殊结构与形态来比喻亲情,表达了兄弟之间应该友爱,才能家族兴旺和睦。汉朝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下常棣,息宜春”[2]328,司马相如通过常棣之华,书写胸中的惜春之情。据《辞海》释义,常棣、甘棠都是梨科。不难看出,起初诗人较多的是对梨的关注,多停留在果实或者果树的吟咏上,后来逐渐过渡到对梨花的关注上,借以抒发心中所感。

(二)梨花意象的发展

李冰在《论梨花的情感内涵》论述道:“自南北朝之后, 梨花便以其淡雅之色、清香之味以及秀而不媚的外形频频出现在文学作品中。”[3]16到了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开始对梨花意象挥毫笔墨,诗人们倾其全力对梨花进行书写,对梨花姿容观察细心备至,发现了梨花的白似雪,开启了以梨花比喻雪的先河。如南梁萧子显《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4]1817范云有诗《别诗》句:“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4]1553齐梁之际的王融《咏池上梨花诗》:“芳春照流雪, 深夕映繁星。”[4]1403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吟咏梨花, 大多表现愉悦、闲适的心情或心态,如南朝齐刘绘《咏池上梨花和王融》:“霜庭晚翻积,风闺夜人多。萦丛乱似蝶,拂烛状联蛾。”[4]1469闺房中的女子在梨花盛开的时节秉烛夜游,呈现出欢愉的情状。南梁刘孝绰《于座应令咏梨花诗》:“玉垒称津润, 金谷咏芳菲。讵匹龙楼下,素蕊映华菲。杂雨疑散落,因风似蝶飞。岂不怜教坠,愿入就重围。”[4]1814这首诗主要写梨花的华贵脱俗,冰清玉洁,诗人赞叹梨花的美。南北朝的文人们开启了用梨花意象表达心声的历程。

梨花意象在唐诗中得到迅猛发展,根据《全唐诗》统计得知,唐诗中涉及梨花的诗大约有一百二十余首,其中“梨花”意象出现在岑参的诗中的次数相对较多,明确写到梨花的就有9 处。岑参诗中出现的梨花意象分列如下(见表 1):

前代用梨花意象表达欢愉、闲适的情感,到了唐代,全被岑参一扫而尽,唯有满纸满眼满心的幽怨伤感。“岑参诗集中没有全篇咏叹梨花的诗,因此在题材上不属于咏物诗的范畴。他诗中的梨花意象,只是作为抒情手段,或为思乡、悼古起兴,或为惜别、怀人烘托凄清氛围。但是他所赋予的梨花意象的意义,影响却是深远的。其承前启后之效,功不可没”[5]29。唐代梨花意象所具备的情感内涵很大一部分是由岑参所开拓的,既有对前代梨花文化意象的继承与发展,也有他自己别出心裁的创新。

表1 岑参梨花诗举例

二、岑参梨花诗的感伤色彩

岑参用梨花意象来表达伤春惜春、伤别怀友、思乡怀归、悼古伤今等伤感的情绪,影响极为深远,具有承前启后的开拓创新作用,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伤春惜春的情思

唐人的诗词“伤春惜春”这样的主题词不时的出现,伤感叹息美好的春天即将逝去,饱含了依依不舍的情思。花开花落,春色难驻,总是惹多情的诗人发出惜春、伤春的哀叹。为什么梨花飘落更能勾起诗人的伤春惜春之情呢?“梨花的花期很短,花瓣很容易在晚风的风雨中飘落。因为它们的脆弱和生命的短暂,因此梨花又郁结了文人们伤春的情怀”[6]103。如岑参的《登凉州尹台寺》:“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应须一倒载,还似山公回。”[7]612写的是诗人塞外踏春游寺赏花,清越的歌声让白云因沉醉而停遏,诗人陶醉于梨花的春景之中,不舍春情离去,爱春惜春之情付诸笔端。《送绵州李司马秩满归京因寄呈李兵部》:“久客厌江月, 罢官思早归。眼看春色老, 羞见梨花飞。”[7]590春尽而不得归去的诗人,不免伤感满怀,厌倦了羁旅的生活,借用梨花意象在孤独长夜表达自己的孤寂心情,不仅怀归又在伤感春天即将老去,对美好的春天深深的眷恋。

(二)羁旅天涯的乡思

梨花盛开的时候,正是寒食清明时节,清明是回乡祭祖、悼念亡人的日子,他乡之人易断肠。梨花是时光悄然流逝的见证者,是季节转换的目击者,在外的羁旅之人倍感落寞,更容易牵动文人怀归的思绪。远在西域的岑参,看到梨花的纷飞,不免有思归、不得归的伤感,惹出诗人阵阵乡愁,如《河西春暮忆秦中》:“渭北春已老, 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7]626《春兴思南山旧庐招柳建正字》:“终岁不得意,春风今复来。自怜蓬鬓改,羞见梨花开。西掖诚可恋,南山思早回。园庐幸接近,相与归蒿莱。”[7]463在这些诗歌中, 梨花成了诗人情感的催化剂,把游子对故乡的思念,羁旅天涯的愁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伤别怀人的愁绪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8]311离别总是惹得离人千般愁,春夜怀友最心伤。离别似乎已是人生的常态,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难免不让人黯然神伤。人生聚散如浮萍,只恨长江水长东。在《论语·子罕》:“唐棣之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9]131-132唐棣之花就是梨花,以唐棣之花起兴,营造出怀人的情感基调。古来梨花就有怀人的寓意,眼前的梨花更是触发了诗人的离愁,对着梨花倾诉别绪。如岑参的《送杨子》:“斗酒渭城边, 垆头耐醉眠。梨花千树雪, 杨柳万条烟。惜别添壶酒, 临岐赠马鞭。看君颍上去, 新月到家圆。”[7]668杨柳如烟, 梨花似雪,如此春情,却要和友人离别, 整个感情基调是相当明快,其实寓哀情于乐景,反衬诗人伤别的心绪。《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客舍梨花繁, 深花隐鸣鸠……醉后或狂歌,酒醒满离忧。”[7]32梨花如雪盛开,千条万枝。旅馆的梨花开得繁茂喜人,鸣叫的斑鸠藏在梨花深处,醉酒狂歌后醒来,心里满是离别的忧伤。诗人用梨花表达深夜怀念友人,满心离愁。《虢州南池候严中丞不至》:“池上月相待,知君殊未回。徒教柳叶长,漫使梨花开。”[7]604知道朋友还没有归来,池上的月和诗人一起等待。柳叶白白的长那么长,梨花漫无边际的开放,也是徒劳。诗人感叹美好的景色,不能与朋友一起欣赏,表达春夜怀友惆怅的心情。《送魏四落第还乡》:“东归不称意,客舍戴胜鸣。腊酒饮未尽,春衫缝已成。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魏侯池馆今尚在,犹有太师歌舞台。君家盛德岂徒然,时人注意在吾贤。莫令别后无佳句,只向垆头空醉眠。”[7]364鼓励朋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继续努力总会得到时人的注意与认可,表达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虽然写得比较轻快,读起来还是甚觉感伤。

(四)悼古伤今的哀叹

盛唐世人有着超越于前代的自信,大都积极进取,博取功名、称侯拜相是他们人生的追求。“盛唐人面对古迹,不是从历史烟云中寻找躲避与 安慰,而以崇敬或超越的心情愿与历史先贤比肩。”[10]27如岑参的《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 “梁园二月梨花飞, 却似梁王雪下时。当时置酒延枚叟, 肯料不平台狐兔走。万事翻覆如浮云, 昔人空在今人口”[7]313。这首诗虽是一首送别诗,但是却有着悼古伤今带有沉重的历史沧桑感。诗人以梨花喻雪花, 追忆梁王在梁园置酒宴宾于雪中的雅事, 写梁园的昔胜而今衰, 表达了物转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胸中的抱负,感情基调较为苍劲悲凉。

三、岑参梨花诗感伤色彩原因探究

岑参出身于一个官僚贵族的家庭,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长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但长倩被杀,五子同赐死,羲亦伏诛,身死家破,岑氏亲族被流徙的数十人。就如他在《感旧赋》中说:“国家六叶, 吾门三祖。”[7]793其曾祖父、伯祖父、堂伯父均官至宰相,权力倾轧之下,成为牺牲品,到岑参辈, 家道落魄,不免令人唏嘘不已。“三十未及一命”,他常感叹家世昔容今悴。他的一生漂泊犹如蓬草,跻身仕途一直身居低位。早年丧父,童年坎坷的经历,使得作者内心对很多事物较为敏感,性格比较内敛沉稳,振兴家业的使命烙印在他心中,光宗耀祖,重回昔日的辉煌,为博取功名而随军边塞,因遭受排挤而贬官僻远之地。时空的无限而生命的有限,诗人希望在短暂的生命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无法实现时,他常常感叹“开口笑应稀”[7]576、“一生大笑能几回”[7]424,一生相当苦闷。面对开在清明寒食前后的短命梨花,常看着漫天飞舞、满地凄惨的梨花瓣, 人易断魂,悲从中来。加之梨花素有“赢洲玉雨”之称,“梨花以玉作肤,以雪为容,一尘不染,傲立枝头,如君子、高士一般”[11]48。梨花的高洁落寞、易逝凋零的形象与气质,与岑参的愁苦的心境不谋而合,深得君心,格外触动诗人敏感脆弱的心弦,难免不心生悲叹。诗人才高词雄,梨花的形象符合诗人的审美理想,给了诗人无限想象的空间,刺激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人用梨花意象表达忧愁的心绪再合适不过,寄怀身世际遇,光耀门楣的宏图落空,痛惜时光易逝,恼怨功业未成。岑参一生愁苦,壮志未酬,缘此,诗人笔下的梨花意象无不带有感伤的色彩。

可以说,岑参用梨花意象表达离情别绪,表达内心的感伤与酸楚,与个人经历、时代发展、个人文学修养、审美理想、天时地利、梨花本身的气质,有着剪不断的联系。由此可见, 岑参诗梨花意象几乎可以说开后世梨花诗表现幽怨孤寂、伤春悲己主题的先声。

四、小结

岑参仕途的挫折、羁旅漂泊、壮志未酬都为他笔下的梨花意象染上一层浓郁的感伤色彩,但是伤感并不代表生出悲观厌世之意,洋溢其间的是建功立业的渴望,实现人生抱负的追求。他在诗中为梨花意象赋予了思乡怀归、伤春惜春,惜别怀友的文化意义,影响相当深远。岑参开拓了唐代梨花意象的情感内涵,其承前启后之效,功不可没。

猜你喜欢
甘棠岑参梨花
梨花美
梨花艳清明
砰!迎接我的可爱狙击
家风学堂传家训
梨花之歌
百年心迹证丹砂 斗雪寒梅耐岁华——读祖父甘棠诗词旧作有感
送秦伯钧赴任河南高院法官
山房春事(其二)
《梨花里的白》
又恨又爱是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