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市发展质量差异分析

2020-07-15 02:17胡俊航马光辉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耦合度标准差子系统

胡俊航,马光辉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质量科学研究中心,河南 平顶山 467001)

从2010 年至2017 年河南省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城区面积从4101 平方公里扩张到5132 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也从2014 平方公里增加到2685.29 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从4052 万人激增到5444 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从 38.82%上升到50.16%。随着河南省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发展也出现交通拥挤、医疗服务能力不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上学贵、文化娱乐和休闲场所不健全等问题,再加上各地市的人口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城市建设、资源环境条件和城乡协调等因素各不相同,使城市间的发展质量出现差异。

本文根据作者构建的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模型[1]对河南省18 个地级城市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发展质量进行差异分析,并从宏观上提出缩小城市发展质量差异、提升城市质量的对策建议。

1 河南城市发展的质量评价及现状分析

根据文献[1]中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河南统计年鉴》上搜集2006~2017 年18 个地级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然后运用文献[1]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模型算法,得到2017年河南城市发展质量一级指标和综合指标的分值如表1 所示。

从表1 可以看出,到2017 年底,河南省城市发展质量得分在8-9 分的只有1 个城市——郑州市,得分达8.38 分,是全省城市发展质量最好的城市;得分在6-7 分的有1 个城市——洛阳市,得分是6.38 分,位居全省第二位;得分在5-6 分的有11 个城市——焦作市、济源市、开封市、三门峡市、新乡市、安阳市、许昌市、驻马店市、平顶山市、濮阳市和鹤壁市;得分在4-5 分的有5 个城市——南阳市、信阳市、漯河市、商丘市和周口市;18 个城市中仅有2 个城市的发展质量在6 分以上,其它16 个城市的发展质量均处于4-6分之间。

图1 2017 年河南省城市发展质量地理位置分布图

由图1 可知,城市发展质量的高低从地理位置分布上看呈现连片分布,省会郑州市和洛阳市的城市发展质量领先全省其他城市,其周边城市发展质量较好,河南省东部的周口市、商丘市,中部的漯河市,南部的信阳市,西南部的南阳市城市发展质量不高,其分值均在5 分以下。

2 河南城市发展质量极差与标准差分析

极差是研究总体的变动范围,它等于现象观察期内数据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忽略了其它观测值的变动。标准差分析总体的平均变动情况,涉及到每一个观测值相对于总体均值的变动[2-3]。

2006~2017 年,河南省城市发展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极差与标准差如图2 所示。

由图2 可知,从2006~2017 年河南省城市发展质量的极差和标准差均呈上升趋势,极差从2006 年的2.37 上升到2017 年的3.72,标准差从2006 年的0.49 上升到2017 年的0.81。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发展质量虽然都在不断提升,但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城市间发展质量的差异越来越大。

表1 2017 年河南城市发展质量一级指标和综合指标评价表

图2 2006~2017 年河南省城市发展质量极差和标准差

图3 2006~2017 年河南省城市发展质量平均增长速度柱形图

3 河南城市发展质量平均增长速度差异分析

平均增长速度用于描述研究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它等于平均发展速度减1[2-3]。

2006~2017 年,河南省城市发展质量平均增长速度如图3 所示。

从图3 和表1 可以看出,2017 年城市发展质量较好的驻马店市的平均增长速度最快,开封市次之,而许昌市、郑州市、焦作市、济源市、新乡市和安阳市的平均增长速度较低;城市发展质量较低的南阳市、信阳市、漯河市和周口市的平均增长速度也较低,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而商丘市的平均增长速度较快;城市发展质量较好的三门峡市、平顶山市、鹤壁市和濮阳市的平均增长速度较快;城市发展质量排第2 位的洛阳市的平均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发展质量较好的开封市的平均增长速度。

4 河南城市发展质量一级指标耦合协调度差异分析

在物理学中提出了耦合的概念,并用耦合度指标来反映各子系统耦合的程度,这个指标也经常应用到涉及多个子系统的经济和管理等研究中,用以反映对象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下面先概述含有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4][5]。

设有两个子系统 U1和 U2( 0 ≤ U1、 U2≤1),其耦合度为

这里 C ∈ [ 0, 1],耦合度C 的值越接近1,表示两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度越高。

用耦合度度量两个子系统间的整体功效和协同效应有时会产生偏差,为此,用耦合协调度指标来综合分析两个子系统的协调情况。耦合协调度用D 来表示,其计算公式是

这里 a > 0, b > 0且 a + b= 1, T ∈ [ 0,1]是系统综合协调指数,反映两个子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对总系统的协调度贡献。

根据耦合协调度D 的值,把协调等级分为五个等级,如表2 所示。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表

本文研究的城市发展质量有7 个一级指标,分析任意两个一级指标的协调度可采用上述公式,但要分析7 个一级指标即7 个子系统的综合协调度,现有的文献还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计算方法,或者给出的计算公式有错误[6],这就需要构造一个耦合协调度计算公式。

根据式(1)(2)关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构建思路,对于有7 个子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可以按下面公式计算。

设 7 个 子 系 统 分 别 为 U1, U2, …,U7( 0 ≤U1, U2, … , U7≤1),其耦合度为

耦合协调度为

根据式(3)和(4),利用表1 中各一级指标的得分,得到2017 年河南省各地市城市发展质量一级指标的耦合协调度及其等级如表3 所示

表3 2017 年河南省各市城市发展 质量一级指标的耦合协调度

从表3 可以看出,2017 年城市发展质量一级指标耦合协调度最高的是郑州市,耦合协调度为0.91,达到“高”的等级;其他17 个城市发展质量一级指标的耦合协调度均在0.6-0.8 之间,处于“较高”的等级,其中洛阳市城市发展质量一级指标的耦合协调度为0.79,接近“高”的等级,耦合协调度大于0.7 的有焦作市、开封市、济源市、新乡市、三门峡市、安阳市、平顶山市、许昌市和驻马店市,其他城市的耦合协调度都低于0.70;周口市2017年城市发展质量一级指标的耦合协调度最低。

全省18 个地市2017 年城市发展质量一级指标耦合协调度的极差为0.26,标准差为0.056,极差虽然很大,但标准差不大。说明耦合协调度最高的郑州市和最低周口市差距较大,但从标准差看,全省18 个地市的整体差异不大。

5 缩小河南城市发展质量差异的宏观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河南省18 个地市城市发展质量的差异分析,从宏观上提出缩小城市发展质量差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1)打破城乡户籍界限,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发展质量较低城市要率先打破城镇户籍限制,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岗位,吸引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定居,提高人口城镇化率;通过在职培训、学历提升和引进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人口素质,缩小与其他地市人口发展质量的差距。

(2)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质量不理想城市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和民间投资,按照全省产业布局和本地产业现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同时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发展潜力。

(3)加大社会投入,进一步缩小社会发展质量的差异。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社会发展质量较低城市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综合参保率和医疗服务能力,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育水平,注重社会文化建设。

(4)抓住机遇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居民生活质量较低城市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大好机遇,结合本地实际率先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5)加大城市生活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建设质量较差城市的主要问题在生活设施建设方面,通过省政府财政补助和地市财政投入等措施,改善生活设施,提高城市建设质量,缩小与先进地市的差距。

(6)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环境质量不高的地市主要是因为GDP 能耗过高,资源利用率低,通过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7)实施乡村振兴工程。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投资等多种措施在城乡协调质量不高的城市加速实施乡村振兴工程,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8)树立城市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耦合协调度。影响城市发展质量的7个一级指标都是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全面协调发展才能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耦合协调度,树立城市协调发展理念,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7 结束语

以上阐述了河南省城市发展质量的现状,分析了河南省18个地级城市发展质量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差异及其发展趋势,进而又对城市发展质量7个一级指标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研究。通过上述不同角度的分析,明确了河南省城市发展质量存在差异的事实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从宏观角度提出的缩小河南省城市发展质量差异的对策建议对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缩小差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耦合度标准差子系统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订正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关键信号设备检修自动盯控子系统研究
更 正
合并高校耦合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医学科技论文中有效数字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