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研究

2020-07-16 03:16杨丽祥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4期
关键词:武定县构树板栗

杨丽祥

(武定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武定 651600)

武定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重点发展核桃、板栗、花椒、构树为主的特色产业,“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十分显著,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为全县脱贫攻坚奠定了基础。武定县自2002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减少陡坡地耕种,增加森林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决胜全县脱贫攻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民耕地面积减少,国家补助资金有限,如何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至关重要。为此,针对武定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策。

1 项目概况

武定县位于云南省中北部,楚雄州东部,金沙江南岸,国土面积 332 200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 214 903.1 hm2,森林覆盖率59.15%。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 28 845.6 hm2,其中:第一轮退耕地还林 3 733.3 hm2,荒山荒地造林 4 600 hm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造林项目 13 456.6 hm2,新一轮退耕还林 6 113.3 hm2,陡坡地治理项目933.3 hm2(表1)。按扶贫类型分:建档立卡贫困户退耕还林 3 318.8 hm2,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退耕还林 25 526.8 hm2。涉及全县11个乡镇126个村委会 37 328 户145 973人,其中受益贫困户 7 776 户 31 620 人。截至2019年,兑现补助资金达 37 828.51 万元,户均受益 10 134.48 元,人均受益 2 592.01 元。国家投入补助资金 6 246.51万元。

表1 武定县退耕还林面积统计

2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现状

2.1 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经过18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建设,武定县以泡核桃、板栗、花椒、构树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已成为全县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退耕地区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

2.1.1核桃产业

核桃在武定县具悠久的种植历史,白路中沟老树核桃更是云南省的优良品种,并以此建立了4 hm2的采穗圃,以此为中心向全县推广,发展壮大。17年来,武定县委、政府一直把泡核桃作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推进“生态武定”建设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初步形成了集“资源培育、加工开发、旅游观光、出口创汇”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格局。每年均举办“武定县核桃节”,不断提升武定薄壳核桃的知名度和市场争取力。截至2018年末,全县11个乡镇、126个村、57 223 户农户种植泡核桃 41 753 hm2,其中挂果面积达 16 276.6 hm2,年产量 10 827.5 t,实现产值 22 610.4 万元,占全县林业总产值的32.9%,农民人均泡核桃种植面积达0.19 hm2,人均核桃收入达 0.104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4%。

2.1.2板栗产业

板栗是武定县的传统产业,优良品种主要有“九厂稀刺大板栗”。截至2018年末,全县在狮山、高桥、猫街、东坡、插甸等 5个乡镇15个村种植板栗 9 515 hm2,其中挂果面积达 8 563.5 hm2,总产量达 6 400 t,实现产值 5 120 万元,林农人均年收入达0.15万元。

2.1.3花椒产业

花椒是武定县的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截至2018年末,花椒种植面积达 1 866.7 hm2,产量 403 t,实现产值 1 451 万元。发窝、万德、己衣等乡镇已成为武定县花椒的主产区。

2.1.4构树产业初步显现

2018年武定县种植构树326.7 hm2,主要分布在己衣、田心、狮山、插甸、万德、发窝等6个乡镇。当年枝叶产量为54 t/hm2,售价500元/t,收益2.7万元/hm2。盛产期年产量达90 t/hm2,收益达4.5万元/hm2。2019年新种植400 hm2,主要布局在万德、己衣、东坡 3个乡镇。构树已成为武定县增收致富的“发财”树。插甸镇布鲁村有贫困户28户、贫困人口132人,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种植构树29.3 hm2,2019年仅出售枝叶一项人均收入达 5 940 元。

2.1.5华山松产业初步形成

全县实施退耕还林华山松造林 2 279.3 hm2,现大部分已成材,华山松大量结实,单出售松子一项,收益达 3万元/hm2,松果给林农带来丰厚的收益。万德镇马德坪村委会大坪子和山后村35户贫困人口149人,2003年在退耕地上种植华山松17.03 hm2,现年收入达3.3万元/hm2,年产值达56.21万元,贫困户人均年受益 3 772 元。

2.2 龙头企业初步发展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武定县的核桃龙头企业初步发展,产业链得到延伸,培植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截至2018年末,全县从事核桃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业有武定县白路乡中沟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武定鑫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武定县插甸老木坝云灵种植专业合作等10余家。其中:州级龙头企业武定县白路乡中沟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有合作农户185户,其生产的“佳核万事兴”云南薄壳核桃产品获云南省著名商标,是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年销售核桃干果200余 t,实现年产值500余万元,增加农民收入100余万元,户均增收1万余元,为武定县生态脱贫奠定了经济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示范。

2.3 林下经济模式迅猛发展

武定县在发展林烟种植模式和林草模式的同时,大力推广林药模式,以“核桃+中药材”为主要模式,在林下种植三七、重楼、草乌、滇黄精、板蓝根等。主要分布在猫街、插甸、高桥、白路、环州、发窝、田心等7个乡镇。发展林下种草,促进林草产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通过开展林烟、林药、林草等多种立体林业经营模式,既使退耕农户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的目标,又发展壮大了林业产业和畜牧产业,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2.4 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经济林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武定县按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实际和林农需求,组织省、州、县林业科技专家深入乡镇村组,开展退耕户林业实用技术培训,在退耕还林产业建设中推广运用“核桃六个一栽培技术”、“核桃增根助长技术”、“核桃螺旋状环剥技术”、“核桃提质增效技术”、“板栗复壮改造技术”、“花椒丰产栽培技术”,提高经济林的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壮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2002—2019年,完成林业实用技术培训 5 325 人次,发放技术培训材料 35 600 多份。

3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性标准严格,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3.1.1政策规定严格,规划实施难度大

新一轮退耕还林地必须是国土部门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结果划定的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块落实、土地丈量、规划设计。因此地块分散、零星、插花、面积小,国土规划与现地不符,弃耕、自然恢复为林地的情况较多,地块落实困难,组织实施难度大。同时,由于坡度大,表土流失严重,土层贫瘠,缺水缺肥,管理难度和成本增加,限制了退耕还林项目的发展空间。

3.1.2补助标准低,农户退耕意愿不强

新一轮退耕还林投资 2.4万元/hm2,分3次兑现,第一年兑现 1.35万元/hm2,其中:种苗补助 0.6万元/hm2,现金补助0.75万元/hm2;第三年兑现0.45万元/hm2;第五年兑现 0.6万元/hm2。与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标准相比,补助偏低。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兑现年限为16 a,前8年兑现 3.12万元/hm2,后8年兑现 1.5万元/hm2,合计兑现补助资金 4.62万元/hm2。因此,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年限短,补助标准低,仅为上一轮补助标准的一半。现在物价水平逐年上升,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减少了农民对退耕还林的依赖性,导致很多农户不愿意退耕还林。

3.1.3认定标准不统一,地块落实难度大

1)国土部门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与林草部门摸底调查数据不相符,造成同一坡面的不同地块有的可纳入退耕还林,有的却不能纳入退耕还林。

2)国土图班只以小班地块坡度确定坡度等级,不以整体坡度确认坡度等级。

3)25°以上耕地中基本农田比例较大,达65%。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规划把村寨附近平缓的耕地列为建设用地或宅基地,所以基本农田大多在“山上”。因此很多国土二调小班数据与现地不符,导致不在国土二调范围内的25°以上耕地、生产力低、弃耕的25°以上基本农田不能纳入退耕还林范围。部门工作协调难度大,地块难落实。

4)国土部门认定的退耕面积是国土二调划定的小班面积,而林草部门认定的退耕面积是地块的实际丈量面积,并作为兑现退耕还林补助的依据,扣除了小班内的空地、林地等非耕地部分。两者相差20%~50%,面积求算和数据统计难统一。

3.2 项目分散,“重造轻管”情况严重

新一轮退耕地多数分散在山区,躲在“山上”、藏于“林间”,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造林、管理难度大。造林工程要求“三分造,七分管”,但在项目实施中,由于建设周期长,林农只重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缺乏管理技术,套种高杆作物,影响苗木成活、生长或只栽不管,重造轻管现象仍十分突出。尽管在项目实施中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措施,但管理工作要落实到一家一户难度较大,成效不明显。

3.3 项目区交通、水利建设滞后,制约产业发展

退耕还林项目大多位于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制约产品的销售。再加之水利设施条件跟不上,经济林果不能适时进行灌溉,影响种植成效,严重制约退耕后续产业的发展。

3.4 缺乏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后续产业发展滞后

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和深加工技术的支撑,武定县的核桃、板栗、花椒仅限于果品的直接销售,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严重受市场因素制约,导致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产品价格波动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3.5 产业科技含量低,制约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通过10多年的林业科技培训,虽然在退耕区培养了一批基层林业科技人员和林农,但由于退耕农户自身接受新信息、新技术有一定的适应和实践过程,以及受自身发展条件和传统管理经验的影响,先进的林业技术推广运用率低,成效不明显。加之基层科技人员不足,特别是缺乏开创型、创新型的高技术人才,无力引进经济价值高、见效快、效益好的新兴品种,单靠种植传统的经济林品种,发展空间和潜力严重不足,制约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

4 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对策

4.1 政策资金支持层面

4.1.1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1)国家应根据退耕还林的目标、要求,结合林草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的职能、职责,进一步调整、修改、完善退耕还林的相关规定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单方“一票否决权”,与退耕区地形、地势、生态区位、“脱贫攻坚”、“生态红线”区划相结合,做到统筹规划,因地施策,分步实施,使其既符合“生态红线”、“生态保护”政策,又达到“脱贫攻坚”、“生态扶贫”的目标。便于林草部门与自然资源部门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加强项目监管,共同做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规划实施工作。做到25°以上陡坡耕地、生态区位极端重要、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地区应退尽退,深度贫困地区应扶尽扶,逐步实现“生态良好、人民富裕”的目标。

2)增加资金投入,延长补助兑现年限。退耕还林最关键的是要“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补助期限5年太短,所种树木还未成林、挂果,因此,稳不住也不能致富。国家应增加资金投入,延长补助兑现年限。根据现行物价生活水平,按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基数4.62万元/hm2提高30%计算,应兑现补助资金6.006万元/hm2。补助期限延长到10年,种植的核桃、板栗、花椒、构树等经济林已见效,退耕成果得以巩固,退耕户的收入得到稳定。

3)搞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对调动林农积极性,开辟新的长远增收渠道,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至关重要。因此要根据项目实施的实际,以政府为导向,制定后续产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规范产业发展。对已建成项目有针对性地给予技术资金扶持,用材林结合森林抚育,调整林分密度和林木生长空间,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经济林结合提质增效、复壮改造、林下种植、养殖,达到以短养长、提前丰产稳产的目标。同时利用所形成的自然资源重点搞好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达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目标。

4.1.2突出重点,合理优化后续产业布局

武定县根据气候、海拔、地形分为低海拔干热河谷地区和中高海拔冷凉山区。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后续产业发展规划。

1)干热河谷区:涉及东坡、田心、万德、己衣4个乡镇,在海拔 1 500 m以下的干热河谷区立地条件较好、有灌溉条件的坡耕地重点发展以芒果、甜橙、石榴、金丝小枣、糯橄榄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在冲击滩、河岸、平地上发展以海南黄花梨为主的珍贵用材林。

2)中高海拔区:涉及全县11个乡镇,在海拔 1 500 m以上中高海拔区立地条件较好、有灌溉条件的坡耕地重点发展黄金梨、云南红、苹果、冬桃、车厘子、樱桃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在海拔 1 500~1 900 m的山地发展以涅加松为主的用材林,在海拔 1 900 m以上的山地发展以华山松、云南松、旱冬瓜为主的用材林。

3)以白路中沟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白路镇营盘、三合453.4 hm2核桃基地为示范,吸纳带动周边群众,以合作社+基地+党支部+农户的合作模式开展核桃采穗、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色生产经营,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化产业发展路子。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发展电商平台建设,统筹做好产品的营销工作,免除林农的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发展核桃产业。

4.1.3积极筹措资金,做好林业科技培训及服务

武定县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现状为“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林农缺技术、缺资金,低投入低产出。因此,搞好科技培训和服务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按照“双向互动、便捷高效、合作共进”原则,建立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县林草部门应积极筹措资金,组织省、州、县有实际操作和管理经验的林业科技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山头地块,扎实开展林业科技应用培训,让林农转变传统的管理经验和观念,充分接受新技术、新经验。同时,搭建高效的林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广大林农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使林农充分掌握核桃、板栗、花椒等经济林木的丰产栽培、中耕管理、整形修剪、嫁接改造、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提高经济林果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林果提质增效,为群众铺筑致富路,有效助推生态脱贫。

4.1.4做好林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针对板栗不耐储藏、核桃产品单一的现状,制定项目扶持、贷款贴息、保障用地等相关优惠政策,以“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形式引进核桃、板栗深加工企业和技术,规范加工经营市场秩序,整治核桃抢青行为,确保核桃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做好板栗面包、板栗酒、板栗饮料、低糖板栗果脯、核桃油、核桃乳、核桃果品等林产品的精深加工,拓宽板栗、核桃及其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做强做大板栗、核桃产业。

4.2 种植管理技术层面

4.2.1大力发展构树产业

构树产业在武定县发展前景广阔,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了构树办,筹集资金2亿多元,以己衣金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云南鲲巍林业科技有限公司为技术支撑,在开展配水工程建设的同时,计划发展种植构树 6 666.7 hm2。通过种养结合,用新鲜构树枝叶作饲料喂猪、牛、羊、鸡。经实验,用构树枝叶喂猪,可使生猪每天体重增加 0.98 kg;用 40%的构树叶、60%的包谷面混合饲料喂养,可使生猪每天体重增加 1.16 kg。比传统喂养方式增长30%~50%,且肉质好。为此,在现有构树发展规模的基础,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加大产业创收力度。

4.2.2大力推广核桃烤烟间种模式

烤烟为中杆作物,发展核桃烤烟间种要做到种植规范、分沟作垄、横竖成行、密度合理、水肥管理跟得上、节约化管理程度高。核桃与烤烟间种,互相影响程度小,烤烟的中耕管理有利核桃速生丰产,提早产生经济效益。

4.2.3进一步推广林药种植模式

武定县素有“云南白药之乡”、“中草药之乡”的美誉。云南白药集团武定关坡种植基地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招聘周边上百人到公司工作,并以中药材种植示范、科技培训为导向,带动周边白路、高桥、猫街等 5乡镇 2 000 多户农户在退耕地内套种重楼、三七、金铁锁、黄草乌、板兰根、滇黄精等 210 hm2,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有效助推农民增收脱贫,并达到以短养长的目标。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进一步推广林药种植模式,加快增收脱贫步伐。

4.2.4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

1)推广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技术

干热河谷地区气候干热、立地条件差,造林对苗木质量和整地质量要求高。所以采用良种壮苗、选择好的整地造林方式很重要,最常用的方式有鱼鳞坑整地植苗造林、“反坡”植苗造林、撩壕整地植苗造林。这些整地造林方式有利于改善土壤性状、汇集雨水,促进苗木的成活生长。

2)推广核桃螺旋状交替环剥技术

泡核桃螺旋状交替环剥技术可以解决核桃经营管理中常见的林密、结果少、品质差,机械化程度低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剥技术造伤营养生长过盛不结果的核桃树体,伤流可提高细胞分裂素水平,促进花芽分化,当年可大幅度提高核桃坐果率,改善核桃品质。次年,延长枝顶端结果率达97%以上。比传统的修剪控冠、砍树、选育早实良种换冠改接等做法更优越,环剥技术简便、易行、见效快。

3)推广板栗复壮改造技术

对老板栗园实施板栗复壮改造、嫁接改良品种、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薅锄施肥、树干涂白等管理技术措施,达到丰产稳产的目标。

4)推广花椒丰产栽培技术

花椒栽培可从采用良种壮苗、做好造林地选择、高质量整地、合理栽植密度、适时栽植造林、加强抚育、水肥管理、冬挖夏铲、以耕代抚、保花保果、整形修剪、搞好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获得丰产。

5 结语

退耕还林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系统工程,要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关键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根本是解决好农民的生计问题。因此,在做好国家宏观调控、统筹规划、因地实施的同时,要协调好国家、地方、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满足边疆贫困地区退耕农户的需求。

猜你喜欢
武定县构树板栗
又闻板栗香
打板栗
武定县总工会:举行第一届职工气排球联赛
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构树扶贫工程
“噼里啪啦”板栗爆炸啦!
构树的坏与美
吃个板栗不容易
“构树+”的致富路
浅谈武定县海绵城市
武定县鲜切花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