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环节对现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020-07-17 02:47程军回赵红梅胡桂清陈冰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4期
关键词:综合能力

程军回 赵红梅 胡桂清 陈冰

[摘 要] 土壤肥料学是涉农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其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重要环节,旨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学生在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肥料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上较为独立、无法融会贯通以及基础性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为缺乏。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解决和训练,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提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为农林专业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综合能力;土壤肥料学;实验课教学

一、引言

在2018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脑及手机的普及,现代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途径和方式更为多元化,而对实践环节的学习和掌握则较为薄弱。土壤肥料学作为涉农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主要讲述土壤、植物营养和肥料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让学生掌握土壤性质对养分转换关系的影响,在结合作物需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施肥。实验课作为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通过测定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形态、含量和土壤物理性质指标,有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实验和实践技能,符合国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目前,国内同行根据专业特色和培养计划,对土壤肥料学实验课从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多媒体和网络课堂相结合、以问题和任务为驱动、运用现代检测和分析技术以及创新考核方式等多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热情的措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笔者所在的土壤肥料学教学组,长期以来从事本校农学和林学相关专业的土壤肥料学本科教学,每学期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约涉及6个专业200多名学生。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本教学组所面临的问题是土壤肥料学实验课课时较少。该实验课只有10个学时,主要进行对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和土壤速效钾等基础性土壤物理和养分指标的测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实验课中,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热爱和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操作技能,是教学组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教学观察,教学组针对相关问题的解决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二、目前土壤肥料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及肥料知识掌握独立,缺乏对三者的有机融合,导致学习兴趣缺乏

“土壤肥料学”是融合“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肥料知识后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三者在内容上有明显的逻辑和因果关系。其中,“土壤学”部分主要从地质大循环的角度,讲述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过程。“植物营养学”则是从生物小循环的角度讲述土壤养分与作物生长之间关系,肥料知识则是在了解土壤养分含量的基础上,根据作物养分需求量来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三者的知识掌握较为独立,缺乏对三者内在关系的融会贯通。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学生仅为完成实验而进行实践操作,并没有意识到实验的真正意义是用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觉得实验课程枯燥且耗时、致使学习兴趣缺乏。

(二)基础性操作不规范

常言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土壤肥料学实验课涉及大量基础性操作,这些基础性操作环环相扣,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操作失误和忽视,都会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例如在碱解氮测定中,学生在移液过程中,因为俯视或仰视等不正确地读数习惯,造成溶液量不准。也有学生在使用移液管时未进行清洗而直接进行移液,从而造成对溶液的污染。也有学生在用酸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时,手部姿势错误导致操作出现偏差,从而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究其原因,这种不规范的基础性操作,主要是因为实验课等实践环节的课时较少,缺乏对基础性操作的系统和严格训练。或是学生虽然经纠正后知道正确的操作方式,但为了赶实验进度而并未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三)样品前处理环节薄弱

随着现代化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一些高精尖的自动化分析仪器在实验室中配备也较为普及。这些现代化的仪器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测定的速度和效率,但同时对测定样品的前处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发现学生在仪器的使用时存在买椟还珠的现象,即因对新型仪器的好奇,认为对仪器使用和掌握是实验的重点,而忽略了对样品前处理的重视。实际上,仪器作为一种实验设备,其作用仅是提高了测定速度,而样品前处理中的准确性才是实验结果可靠性的保证。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主要有:土壤样品过筛时未选择正确的过筛目数、土壤样品称重时天平精度选择错误以及洗瓶加水时因操作失误产生污染等。

三、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及肥料知识间的关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因对这三门课程独立理解而所致的学习兴趣缺乏,在各实验课开始之前,通过教师讲解将三者知识点的逻辑关系连接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实验在生产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土壤碱解氮测定时,首先讲述植物利用氮素的形态为铵态氮和硝态氮,而土壤中有效氮的测定方法为碱解法,也称碱解氮。因此,通过测定土壤中有效氮(碱解氮)的含量,则可知土壤能够提供有效氮的本底值,而土壤中有效氮的形态和含量因气候和种植方式等措施存在差别。在南方稻田中因淋溶使得硝态氮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主要是铵态氮为主,而在北方旱田中二者同时存在,所以在对南北方土壤进行土壤有效氮的测定时,试剂的添加也略有不同。在根据具体情况测定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基础上,结合作物需氮量和常见肥料的氮含量,可计算出合理的施肥量。让学生牢记该实验的意义在于在生产中计算合理的施肥量,避免因施肥过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以及因施肥过少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对基础性操作的培养

根据学生常见的基础性操作错误,从方法和手段两个方面来训练和加强学生的操作规范。在方法上,通过实验开展中的针对性示范和提问来训练操作的规范性。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对每个操作步骤对学生进行示范并讲解原因,然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出现操作错误的地方进行提问,并分析和总结这些操作所带来的影响。在手段上,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作为实验考核的内容之一。对出现操作错误的同学,酌情进行降分,用以加深学生对规范性操作重要性的认识。

(三)增加样品前处理环节的训练

根据学生在土壤样品前处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取样、风干、去杂、研磨和实验准备工作等方面,利用学生热爱观看视频的心理,首先通过播放相关教学视频,让学生对各环节的前处理有初步认识。其后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实践经历,对前处理各环节进行简要的概述,旨在实验开展之前让学生对样品前处理过程有清晰的认识。最后根据作业反馈情况,对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利用实验课环节进行强调和补充说明。

四、结语

土壤肥料学实验课作为涉农本科专业实践育人的重点课程之一,其目标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实验课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肥料知识的理解上较为独立、以及基础性操作的不规范和样品前处理的缺乏训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且无法融会贯通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助于为农林专业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娜,战秀梅,孙振涛,刘侯俊,韩晓日,杨劲峰.《土壤肥料学通论》实验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62):88-89.

[2]刘铁飞,韩晓日,楊劲峰,战秀梅,刘侯俊,宋俏博.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刊,2015(14):115-116.

[3]栗杰,张大庚,刘慧,李双异,孙振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土壤肥料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101-103.

猜你喜欢
综合能力
翻转课堂模式下《线性代数》的教学改革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策略
利用废旧生活材料 培养设计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