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

2020-07-17 02:47许苹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4期
关键词:文化生活教学实践

许苹

[摘 要] 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力求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课程化”。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为例,从在赏析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辨析活动中明确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分析感悟中涵养文化创新的能力等三个方面阐明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讲好故事”和“做好实践”两方面彰显活动型学科课程效果,并提出了处理活动型学科课程三大关系的实践反思。

[关键词] 活动型学科课程;文化生活;教学实践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方法路径

(一)在赏析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2]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领会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鲜明特色,重拾文化自尊,激荡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

(二)在辨析活动中明确文化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凸显价值引领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汇、冲击更加频繁,文化生活纷繁复杂,使学生在文化方面产生了很多认知冲突,对于这些冲突,教师应通过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为学生引领方向,通过辨析活动,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引领学生认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

以“文化因交流而多样,文化因互鉴而丰富”为议题,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喜爱的课堂讨论、辩论活动,启发认知、矫正认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探究“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向学生展示了中外一些民族节日蕴含的民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的对比后,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喜欢过洋节日,而忽视中国传统节日”的现象,以“如何对待西方感恩节”为话题,组织学生分组对“观点一:感恩无国界,过感恩节无可厚非”以及“观点二:过感恩节是崇洋媚外,应抵制感恩节”进行辩论,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有了辩论前的知识铺垫,再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课堂辩论,教师的引导就是水到渠成了。

(三)在分析感悟中涵养文化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使民族文化充满活力、日益繁荣。高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难以把握“怎样进行文化创新”这一知识点。为此,教师应该从学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创造活动中体验、感悟文化创新的途径,激发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勇于进行文化创新的热情。

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效果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首先,要讲好故事。教师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要巧用“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要通过一个个富有感染力的小故事、要用形象生动的细节、深入浅出的表达,把中国故事讲得激荡人心,把中国道路讲得引人入胜,做到既有思想的说服力、文化的感染力,也有道德的感召力、情感的穿透力,让学生想了解、听得懂、愿接受,产生情感共鸣,感悟“故事背后的道理”。除了教师亲自讲述故事,还可以利用微视频发声讲故事,最精彩的还是开“故事会”“演讲会”,发动学生围绕主题讲故事,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这一议题时,可以选用《大地之子黄大年》《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等故事,生动展现这些时代楷模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让学生领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化养分,并在见贤思齐中提高自觉践行的能力。

其次,要做好实践。要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广阔天地,参与社会调查、专家访谈、宣传倡议、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在开展系列活动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和传播者”这一议题。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寻根厦门记忆,趣探本土文化”的社会调查,当学生走进厦门大学校园,聆听专家讲解享誉海内外的厦门大学早期建筑群的传奇故事时,被创办者、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宁可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当学生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走访了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会址、中共厦门工委联络站旧址、厦门总工会旧址等革命文化印记后,革命精神铭记在心;当学生走进厦门规划展览馆,身临其境地了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现代化进程时,爱国爱乡之情油然而生……走过历史的路,吹过文化的风,学生真切地触摸家乡文化的历史底蕴,感受厦门这座文明城市的精神意蕴,坚定了传承城市文脉的决心。

三、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学科课程”,目前还属于新生事物,难免出现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需要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为优化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知识”和“活动”的关系

“学科课程”是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属性,学科知识在活动型教学中是必要的理论工具,“活动”是实现这一本质属性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学生在活动中获取和掌握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教师不能偏离学科内容单纯地搞各种活动,任何在教学中只讲授知识、不设计教学活动,或者将“活动”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活动”代替和冲击知识教学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只有正确处理好“知识”和“活动”二者的关系,才能使教学实现“学科课程”和“活动”的有机结合。

(二)正确处理好“议题确定”和“活动设计”的关系

议题即活动围绕的主题、合作探究的课题、展示交流的话题、评价测量的命题,好比是一条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纽带,因此确定恰当的议题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前提。确定了开展活动的议题,就抓住了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关键,引领着教学设计沿着活动型教学的思路展开。所选议题应具有引领性、探究性、开放性和有效性的特点,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标准中的议题,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紧扣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议题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设计序列化活动。

(三)正确处理好“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在课堂中进行的“思维活动”,也有在校内进行的实践活动,还有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课堂教学要适当地向课外延伸和拓展,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合理策划、精心组织,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益尝试,教师还要精诚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乐园,让学生身处其中体验到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EB/OL].(2014-03-07)[2019-04-29].

https://news.qq.com/a/20140307/023367.htm

[2]金黔在线.习近平参加贵州团审议:弘扬传统增强文化自信[EB/OL].(2016-11-30)[2019-04-29].

http://www.gov.cn/xinwen/2016-11/30/content_5140638.htm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教学实践
《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以《文化生活》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
浅谈高中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