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的江头洲村

2020-07-17 09:42杨建
旅游 2020年6期
关键词:周敦颐爱莲说清官

杨建

北宋周敦頤一篇清雅脱俗的《爱莲说》,让我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生起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敬畏感,带着这样一份情感,我来到他的后裔之村,一个有“百年清官村”之誉的古村落——广西灵川县江头洲村。

江头洲村以规模宏大、种类齐全的明清古建筑,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殊荣,并居广西古村落中历史文化遗迹数量第一、清官数量第一、房宇建筑工艺第一。走进村中,那些装饰精致的民居、祠堂、庙宇、香堂,那些分布有序的巷道、牌坊、水井、桥梁,无不透显着古朴典雅的气韵,那百余座历经沧桑复归恬静的古民居,处处雕凿着岁月的印记。这些古宅里曾走出周姓秀才170人,举人25人,进士18人,出仕为官者200多人,因此江头洲村又有“中国科举仕宦第一村”之称。

村中古建筑最为壮观的,是座落于村南的那座飞檐翘角爱莲家祠。这座始建于光绪八年、依山层层递进的五开间家祠,是周姓家族爱莲文化的集中体现,处处都能找到周敦颐爱莲文化遗痕。家祠的梁柱是黑色的,暗喻淤泥,壁板为红色,代表莲花,诠释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祠内众多的楹联铭文,内容多为教育周姓子弟要清俭做人廉洁为官的祖训。家祠用大型篆体字作为窗棂,分别是“循礼、遏制、慎言、敏事、亲贤”等字样。在爱莲家祠第三进建筑文渊楼一楼正堂壁板上,刻有《爱莲家训》,二楼正堂壁板上刻有《爱莲说》全文。二者相互映衬,折射着周敦颐纤尘不染、洁身自爱的理学文化光芒。

“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周氏后人一直秉承先祖周敦颐的理学精髓,将爱莲文化奉为圭臬,晴耕雨读,春耕冬读,秀者抱经,朴者负耒,众多寒门在这种耕读的氛围下崛起于阡陌垄田之中。流连于幽深的青石板铺就的巷子里,不时就会看到“秀才巷”“举人路”“进士街”等明清时期遗落的布局;徘徊在虽经风磨水抚却难掩镂刻精妙的古民居,常见诸如“进士”“解元”“通奉大夫”等牌匾悬于门楼;静静地伫立于那隐现着沧桑岁月的雕花木窗前,朵朵洁白的莲花和梅、兰、竹、菊四君子,仿佛在吐露着缕缕清香……

爱莲的周姓家族,代代遵循遗训,环村皆有莲花种稙,村中行走,有“面面湖光面面风,可人最是白芙蓉”之感。在爱莲家祠前的莲塘,碧绿的荷叶在朝阳中舞动,株株荷花含苞待放。荷塘边站着一位赏花老者,打过招呼,得知他是本村人。谈及百年“清官村”,老者面露自豪地说,不仅他们的先祖世代清廉为官,现今在外为“公家”做事的仍有200多人,他们不忘祖训,承莲花美德,个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在各地续写着“清官村”新的华章。

走过爱莲家祠,来到了村前的一条小溪边,望着那晶莹碧透静静流淌着的溪水,我在想,江头洲村的周氏家族,一个人口不满千人的古村落,绵延数百年,以洁身自爱和不妖不媚的可贵品质,成就了受人称道的“清官村”。莲清香中透着谦逊,柔弱里带着刚直,朴实中见俊逸,持重中显高洁,每个走过江头洲村的人,经过那如镜清水的洗濯和润泽,内心应生起一种“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生活态度。

猜你喜欢
周敦颐爱莲说清官
周敦颐的岭南诗踪
周敦颐教子:立于诚信,懂得仁爱
《爱莲说》微课教学设计
周敦颐:左手莲花,右手阴阳鱼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赞清官郑板桥
周敦颐《爱莲说》创作说明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
清官情结
清官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