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计划”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020-07-17 02:47王峰张其林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24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王峰 张其林

[摘 要] 當前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其积极性呈现下降趋势。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话题。以“千问计划”的教学理念和核心思想为依托,从中寻觅一种“教与问”相结合,将问题融入理论讲授和实验设计中各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同时,以大学计算机专业“数字逻辑”课程为例,对具体操作的细节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 千问计划;计算机专业;数字逻辑

一、引言

“千问计划”起源于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熊立仲教授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的一项随堂作业。在该教学任务中,熊教授请学生列出10个自己想问的问题,结果100名同学提出了上千个涉及多个领域的问题。于是他请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并命名为“千问计划”,邀请老师们都来回答。谈及最初的想法,他表示“单纯地想知道学生们在想什么。当时课间问问题的学生特别多,各种各样的想法精彩纷呈,于是就突发奇想,促成了千问计划的诞生。”

基于“千问计划”的教学理念和核心思想,本文以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数字逻辑”课程为例,阐述如何针对当下大学本科生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采取一系列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现状分析

当前,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即少部分优秀学生由于中学学习习惯较好,到了大学之后具有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再加上学习认真,学习方法得当,因此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特点分析

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大致可划分为如下5类:概述基础类;偏计算机理论类;偏计算机实践类;理论实践相结合类;工程实践类。接下来,将分别针对上述五类课程展开论述,并作适当的举例说明。

1.概述基础类:这类课程具有课程或课程体系导入的特征,或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基础能力,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应用基础。以本院的课程体系为例,符合上述特征的典型课程有:“计算机导论”“计算机专业英语”“物联网导论”“大数据导论”等。

2.偏计算机理论类:这类课程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理论体系,涵盖较深的理论知识,一般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起来非常抽象且晦涩难懂。以本院的课程体系为例,符合上述特征的典型课程有:“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原理”等。

3.偏计算机实践类:这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的特征。学习该类课程的目的旨在让学生应用该课程的相关知识,完成计算机相关领域的实际工程应用。这类课程以语言类课程居多。以本院的课程体系为例,符合上述特征的典型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等。

4.理论实践相结合类:这类课程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这些已掌握的理论基础从事一定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以本院的课程体系为例,符合上述特征的典型课程有:“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数据处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等。

5.工程实践类:这类课程对学生实际的工程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需求,要求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独立完成工程应用项目的能力。以本院的课程体系为例,符合上述特征的典型课程有:“大学计算机认知实习”“大学计算机毕业设计”“××实训”“××课程设计”等。在了解和认识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首先可以从课程属性出发去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大量实践研究表明,本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对偏软件类课程的兴趣高于硬件类课程,对实践类课程的兴趣高于理论类课程。通过分析发现,偏软件类课程(又以程序设计类课程居多)与偏硬件类课程相比,通常具有入门门槛低,通俗易懂,实验环境相对单一,实验过程直接,实验结果直观可预判等特点。偏硬件类往往需要与课程相关的实验原理相结合,而实验原理通常表现较抽象,晦涩难懂。而本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深入探究的耐性。从而,导致学生对偏硬件类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相对欠佳。同理,偏实践类课程较之于偏理论类课程,其原因与软硬件类课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四、改进方法探究

就“数字逻辑”课程本身的特点而言,它属于偏硬件实验类课程,需要以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先导知识,首先为学生讲解数字逻辑的基础知识、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组合逻辑器件、时序逻辑的基本原理、时序逻辑电路等。

1.授课方法探究。学生在初涉“数字逻辑”课程时,往往由于先导课程的掌握不牢固,导致后续课程知识一开始课程无法按照课程进度预期展开。此时,授课教师可适当放慢授课进度。采用课堂及时、反复做练习,将知识点融入理论课讲解与实验课的提问环节中,让学生在多次重复同一知识点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点掌握牢固的目的。例如,在理论课上通过讲解“触发器及其工作原理”,在实验课时让学生不仅要独立设计各种触发器,而且要对照设计完成的触发器按照不同情况下的输入输出,结合实际去回答触发器的工作过程。边讲述的同时还需要边做实验演示。

2.过程控制与管理探究。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缺乏耐性、基础薄弱等因素,导致他们产生短时间的厌学情绪。作为授课教师,可引入“强化学习”的思想,同时配以一定的“奖惩机制”。例如,对某关键问题不懂的学生,采用课堂“现场”反馈提问的方式,采用课堂学生互相讨论的方式,采用“翻转课堂”让听懂的学生教会不懂的学生,等等。除此之外,将课堂上的重难点问题与实验课中的电路设计相结合,将问题融入电路设计中并在实验课时针对学生已设计完成的电路进行现场提问,也是一种加深学生记忆,刺激学生“惰性”,改善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五、结语

关于“千问计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在继续,本文期望以大学计算机“数字逻辑”课程为研究突破口,逐步展开对其他计算机课程的研究。一方面,采用纵向研究的方式,研究如何对“千问计划”的思想和理论做进一步的拓展研究,使“数字逻辑”课程以及类似特点课程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进一步的改善;另一方面,采用横向研究的方式,将“千问计划”的研究思路更好地与计算机专业的其他课程相结合,从而达到课程衔接进一步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符冰,郭明杰.“高教40条”背景下大学课堂‘千问计划的实施路径研究——以“广告学概论”课程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441(1):58-59,61.

[2]华中农业大学.“千问计划”十年回顾——提问是解惑的有效方法[EB/OL].http://hzndb.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146455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2018〕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4]齐灿,闫旭东.SPOC背景下教师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角色转变[J].中国成人教育,2018(17).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基于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校企共建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石河子大学为例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CDIO理念下中医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分析与研究
以竞赛为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