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全面培育“有教养”的常青树

2020-07-23 07:04黄文龙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7期
关键词:全面学校管理培育

黄文龙

[摘要]教养是经过教示以后的行为修养,是以社会主流观念为共识对人的文化和品德进行定性评价,教养的肯定评价便是笼统地冠以一个“有”字。为社会建设培育合适人员是教育的职分,学校要引导师生充分认识教养利己利人利社会,及早行动,把全面培育“有教养”的事情持续地有质量地做好,努力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培育成为“有教养”的常青树。

[关键词]学校管理;全面;培育;有教养

民众的教养关乎社会风气和发展前景,社会要长期风正气清,就需要个体理性和阳光,就需要更多人员“有教养”。教养是经过教示以后的行为修养,是以社会主流观念为共识对人的文化和品德进行定性评价,教养的肯定评价便是笼统地冠以一个“有”字。为社会建设培育合适人员是教育的职分,学校要引导师生充分认识教养利己利人利社会,及早行动,把全面培育“有教养”的事情持续地有质量地做好,努力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培育成为“有教养”的常青树。

一、“有教养”有利于自身发展

体面、尊严与优雅是理想的生活状态,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协调的群体关系是外部支撑的条件,身心健康和手头不紧是内部支撑的条件,支撑条件有所缺失就会造成理想状态的走样。经济是理想生活的基础,也是文明进步的基础,教养就是文明的组成部分,不能苛求百业凋敝的社会能够涌现一茬茬“有教养”的人士,也不应该在繁荣昌盛的社会看不到“有教养”人士的踪影。“教养”归根结底是修养,但它必须先经过“教”这道关口,就是师长的教育点拨,一如佛门的“开示”,而“养”则是接受教示之后的内化升华;“有教养”只是针对在特定场景里言行举止的正面评判,它对自身而言乃是非功利性的行为习惯,是自觉自愿向主导的文化和品德靠拢并接受约束的心理过程。“有教养”对于减少人际矛盾,对于推动自我实现,都能起到加分作用,所以,学校不仅仅要培育全体教职工,而且更应在意的是培育全体学生,因为社会的发展与和谐靠的就是他们。

“有教养”是刚需。如果仅仅是动物,那么,活命、繁衍和死亡就是一生的全部命题了,但人自视为“万物的灵长”,就有必要为生命设计出意义。人作为群居动物,就需要秩序,需要品德,需要承传文化,社会越是发展,人的刚需就越多。库利在研究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中提到,“因为我们一切谋划和努力的目的都是满足自我,所以自我成为意识混乱的主要制造者:它的暗示就是努力、责任、怀疑、恐惧、希望”。现在许多人都认定应该“活出自己”,但人需要在他人中间生活,并且只有在他人中間才能认识自己,你要过马路就得考虑会不会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你想唱歌就得考虑会不会影响他人并且反过来影响自己,所以接受教育后自我修养,就会减少偏见和极端,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看待工作和看待社会。 “有教养”是担当。社会进步需要有正能量的人愿意站出来,愿意走在前头,愿意挑起担子,这就是对社会发展的担当。这样的人越多,社会发展就越顺畅;这样的人越多,担当的风险就越少。我们没少接触到抢先告状的恶人,没少接触到道德腔调高而民主素养低的人,我们也听到过五花八门的可悲可叹的人与事,那些污染社会的恶气浊流是没理由堂皇地占有公共空间的。学校要引导师生理性认识“有教养”的内心修炼和外部实践,从心态看,“有教养”的人较为自信,也向往提升人生境界,因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所以更有勇气更有魄力担当,从行动看,“有教养”的人更注重实践,更愿意相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因而乐意于多做尝试,遇到问题也不会轻易打退堂鼓,而是充满韧性地咬定目标,为实现目标深入学习和研究。

二、“有教养”有利于人际相处

“有教养”不仅利于自身发展,而且也利于人际相处。“有教养”是有起点没终点的行为过程,“教”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是屈指可数的,而修养则是连续进程,教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养的评价又是不可量化的,所以“有教养”可以而且应当伴随整个生命进程。人总是渴望成功,但真正的成功,不仅是把自己做好了,而且还要把人际关系做好,光顾自己“顶天立地”可能导致人际矛盾增多,因而需要“兼利他人”。教师业务就包含竞争与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和走出校门之后也同样存在竞争与合作,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并且积极做好人际相处。人生中根本敌对的场合并不多,校园里的矛盾通常都是可以调和的,“有教养”就不会使矛盾激化。当前的社会还在转型中,功利和浮躁心态非常突出,有些人总是压抑不住戾气,校园内也会渗进一些邪气,矛盾的化解不全然依靠对抗,甘地的告诫值得留意,“以眼还眼,只会让全世界都变成瞎子”,做人处事,对自己和对他人就得有所区别。

处事要自律。自律是在价值观和责任感指导下的底线思维,是警醒、约束和关爱自己的自我管理。自律是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铁律”,它服务于自己制定的发展规划或者终极目标,不管所做事情是巨是细,不管场合是大是小,也不管别人的看法是偏是正,该做或不该做都自有界线。自律有些刻板,有点不近人情,也有不给试错的不足,但它目标明确,疆界清晰,事业心和责任心毫不含糊,还能使“不忮不求”心态逐步生根,它可使人生少走弯路,对青少年的习惯养成和健康发展尤为有益。处事自律能保证人际处于合适距离,不疏远,不亲呢,这在校园里极为重要;处事自律可以克制冒失,尤其可以避免主动攻击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这在社会上极为重要。

待人要宽容。有美学家说过,美的人生应该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人世的态度做事”,这话很理想,可做起来难度极大,用出世态度做人就要目光长远又乐意宽容别人,但即便是主张行善的宗教也有在经书里鼓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哪怕有人提出“宗教宽容论”也没能改善多少。当看到一些人没有上限的攀比,看到一些没有节制的寒门富养,听到一些人乱设“起跑线”,听到抢夺行驶中的公交车方向盘,有几个听众看客愿意了解事件的全部,有谁主张过给那些过错者甚至犯罪者一点点的宽容?很多坏事要是获得宽容就不会发生,很乡冤仇要是获得宽容就有望化解,宽容是战争、法律、公平和正义之外的有力武器,讲究礼貌和尊重他人就是宽容的起点,心不冲动、言不刻薄就是行为底线。

三、“有教养”有利于社会建设

在社会转型期,又叠加着知识大爆炸和信息量雪崩,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复杂多变,听听那些以挣大钱为成功的喧嚣,看看网上那些打打杀杀的极端言论,我们萌生的就不单单是“人心不古”这样浅薄的忧虑。社会要发展进步,环境就应该相对宁静平和,人的内心就应该踏实稳健,人际就应该互敬互信,多数人就应该以遵守和维护公序良俗为荣,而这些事需要一代代人用心做下来,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行动。学校要使师生认识到,学校的“教”只是阶段性的,人生还需要在学校以外接受教育,而修养却是不应该被割断的终身活动,修养的力度可能有阶段的差异,修养成效也不是平直无波的与日俱增。学校还应该引导师生认识,“有教养”者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外客,也不是轩轩遐举的不接地气的人,“有教养”者是尊重他人并且也能获得他人尊重的社会成员,是愿意并且有能力为社会发展担当的人士,终生修养与实践才能成为“常青树”。

“有教养”是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不仅与时代而且与场合紧密相关,外交场合的风流倜傥、冲锋号后的跃出战壕、危急关头的挺身而出,都能履行社会责任,张伯苓“中国不亡有我在”的呐喊和袁隆平五十余年始终站在水稻科研第一线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们不能把“有教养”窄化在穿西装说哈罗的想象中。社会责任关乎道德、文化和制度,关乎公平、正义和群体,也关乎个体的观念、能力和胆识,中小学里没有开设“社会责任”的学科,相关教育只能是零敲碎打的渗透教育或者自我教育,到头来还是倚赖受教示者的思考与领悟。社会安全和校园文明是在校园里让人关切的“社会责任”,善良平和的教育与修养都是学校应该致力做好的重头戏。

“有教养”是体现文明素养。文明素养就大处而言就是做个堂堂正正的人,但这个概念是由更为细小具体的态度行为建构起来的,可以是正派、坦诚,可以是大度、中道,可以是担当、守信,不一而足。越来越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总趋势,但文明的发展不是匀速的,文明也是多元的,很难用同一尺度来衡量,《总统先生》所写的“在甜蜜的梦乡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当太阳升起,生存的斗争重新开始时,人与人之间又是多么不平等”这几句话就是简单诠释。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学力差异、心理差异以及宗教信仰差异之类因素都在影响着每个社会角落,这些差异因素也会影响到对文明素养的理解和評价,学校对校内成员的教育和修养要求因此就不能不有所区别。

一个校园,不管是作为教育中心,是作为文明中心,或者是作为文化中心,“有教养”都是达成每个人做“应该成为的人”的基本要求。个体需要持续成为“有教养”的人,社会需要更多“有教养”的人,但教养事关人的内心,学校和师生都要认识培育“有教养”的常青树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时常警醒自己“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参考文献:

[1]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74.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全面学校管理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全面“营改增”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