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在门诊幼儿头部核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

2020-07-28 17:35麦海超龙萧雪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20年4期

麦海超 龙萧雪

[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门诊幼儿头部核磁共振检查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门诊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图像的清晰率情况(包括图像总清晰率、图像清晰率、图像较清晰率)和当天检查成功率情况(当天一次检查成功率、当天两次检查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图像清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检查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明显提高门诊幼儿磁共振检查总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集東化护理;门诊幼儿;头部核磁共振检查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4-192-02

核磁共振检查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已成为现阶段门诊幼儿常用的检查方法。但核磁共振噪声大,磁体间狭小,幼儿自控能力差,理解能力不足,易被激惹,通过应用药物苯巴比妥镇静,给予常规的护理,检查成功率低,因此采用集束化护理,优化护理质量显得尤关重要[1-2]。集束化护理是针对某种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有循证支持的联合护理措施,提高了门诊幼儿检查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3]。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科对50例幼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取同期门诊幼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人标准:幼儿神志清,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体内有金属异物,人工心脏瓣膜。将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4.96+5.63)月,疾病类型:脑炎8例,大脑发育不全30例,脑外伤10例,脱髓鞘病变2例。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3.59+6.25)月,疾病类型:大脑发育不全28例,脱髓鞘病变4例,脑炎10例,脑外伤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仪器使用美国GEDiscoveryMR750W3.0T扫描仪的头部线圈扫描。

1.2方法对照组:检查前半小时用药,实施常规护理:①签署磁共振检查同意书;②判断熟睡标准:幼儿全身肌肉松弛,双手肌张力消失,棉球填塞外耳道及捏耳垂均无反应;③观察用药后毒副反应:检查前、中、后监测幼儿生命体征:正常范围:体温<37.5C,脉搏<120次1分、呼吸<30次1分,方可进行检查。若幼儿出现面色苍白、生命体征异常,警惕药物的毒副作用,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准备好抢救用物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④保暖措施:磁体室内外温差大,进入磁体间前幼儿外盖薄被,防止因寒冷刺激幼儿苏醒。⑤防坠床:进人磁仓后,动作轻柔把幼儿放在磁床上,除棉球填塞外耳道,外耳道两侧加用隔音耳塞,耳塞外用海绵软胶垫把幼儿头部牢固在头部线圈内,家属按住幼儿双腿,检查全过程陪伴,防止磁體噪音过大刺激幼儿突然苏醒,独自爬出磁仓发生坠床。在幼儿腹部加用呼吸门控,监测呼吸及脉搏,出现生命体征异常立即停止检查。观察组:检查前45分钟用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集束化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减少睡眠时间法:检查前一天晚上11点后人睡,检查当天早晨6点唤醒幼儿至检查用药时间止,这段期间幼儿不准睡眠。通过亲子活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保持幼儿清醒状态。②运动要求:在幼儿活动范围内进行有氧运动一小时:如慢跑、跳跃、爬楼梯、幼儿操、游泳等③饮食要求:根据幼儿体质,进食幼儿易人睡的食物:牛奶、小麦面包等,进食七成饱,检查前两小时进食,利于消化吸收及人睡。④衣服准备:穿棉质衣服,禁穿金属按扣的衣服,以免因磁场牵引牵拉衣服造成幼儿苏醒。⑤用药注意事项:检查前幼儿家属与当班检查员再次确认用药时间。⑥诱导人睡法:根据幼儿心理特点,给幼儿观看易入睡的读物、讲童话故事、唱童谣,轻抚其背部,放松身心,诱导幼儿人睡。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图像清晰率情况包括清晰率、较清晰率、总清晰率。清晰:检查图像清晰,无运动伪影。较清晰:检查图像存在部分运动伪影,但仍达到诊断要求。总清晰率:(清晰例数+较清晰例数)/检查幼儿人数x100%。②记录两组当天检查成功率情况:一次检查成功率、两次检查成功率、检查总成功率(一次检查成功例数+两次检查成功例数)/检查幼儿人数x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清晰率比较

观察组的总清晰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检查当天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的检查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3.1实施集束化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本文中提及减少睡眠法已有相关文献报道,用药时间上值得商榷。常规用药时间定在检查前30分钟。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用药30分钟后幼儿能入睡只有个别,苯巴比妥用药起效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内。观察组采用检查前45分钟用药,使药物充分起效,药物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达到镇静效果[4]。本院应用苯巴比妥镇静,药量控制在合理范围:5-10mg/kg。吸药时药量要足够,若注入幼儿体内药量不足,没有达到充分镇静药效。个别体质特殊幼儿在正常用药范围,会出现药物毒性反应,表现为呼吸不规则、呼吸浅促或潮式呼吸,脉率超出正常范围[5],用药后护士应注意观察幼儿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注意药物的毒副反应,发现生命体征异常报告医生同时及时处理。用药前要与当班检查员再次确认时间,不能私自按预约时间用药,因核磁共振各种外在因素干扰包括:机器故障、病人检查不配合、开通绿色应急通道等,会延迟幼儿检查时间。家属若没有再次确认用药时间私自给幼儿用药,幼儿药效已过造成检查失败。幼儿进食不宜过饱,因幼儿食管下端发育不完善,过饱导致食物生理性反流,幼儿难入睡。进行有氧运动一小时以内,幼儿感觉疲劳适宜,没有达到疲劳程度或过度疲劳均难人睡。减少睡眠时间,晚睡早起;充足有氧运动;饮食、着装准备;多纺位的诱导睡眠;保暖及噪声隔音措施落实到位;家属整个检查过程陪伴,防止幼儿突然苏醒爬出磁仓发生坠床风险[6]。上述的集束化护理,幼儿安全完成检查成功率显著提高。

3.2集束化护理在门诊幼儿核磁共振检查中的作用

核磁共振检查,因具有组织分辨率高,与CT相比,此检查无辐射,已成为现阶段幼,儿头部疾患检查项目的首选。但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病幼儿易被激惹、自控及理解能力差,需要药物镇静,使幼儿安全顺利地完成检查[7-8]。门诊幼儿病情不利于医护人员整个检查过程追踪观察,所以]诊镇静药物用量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本文中发现,单纯药物镇静及常规护理,因磁体产生噪声大,幼儿自控能力差,检查成功率低[9-10],门诊幼儿只适宜安排中午这个时间段参与检查。早晚检查影响幼儿及家属的往返[11-12]。优化护理细节流程,实施集束化护理,检查成功率显著提高。集束化护理,不是单纯把所有护理措施结合,此种护理模式根据幼儿自身生理、心理特性,结合磁共振的作用机理,为幼儿有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旨在提高幼儿的检查成功率及安全完成检查[13]。观察组实行集束化护理后,幼儿检查图像清晰率及总清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幼儿当天一次检查成功率及检查总成功率比对照组高(P<0.05);但仍有个别幼儿因自身体质及病理因素,不能在当天完成检查。

4.小结

集束化护理贯穿检查全过程,做到安全检查、安全用药,检查图像清晰率及检查当天成功率比常规护理高。集束化护理为幼儿及家属节约了检查时间成本,为患幼儿争取最早的诊治时间,避免因诊断不及时导致病情加重或延误病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熹,夏巍,孙继权.优化婴幼儿静磁共振检查[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1):166

[2]韩波,王凤丽.整體护理对新生儿及婴幼儿磁共振检查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2):3423·-3524

[3]罗秀状,陆青梅,农彩梅,等.集束化护理方案在婴幼儿下呼吸道痰培养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9):86-87.

[4]万淑,刘燕集束化护理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呼吸道管理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4):102-105.

[5]刘峥,倪嘉伟,戈玉梅,等右美托咪定在镇静困难小儿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5,10(13):2828-2829

[6]徐丽群,李惠艳,韩玉香集束化管理策略在ICU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5):1154-1159.

[7]王佃芹.护理干预对儿童头部磁共振检查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5):174-175.

[8]翁淑萍施跃全,方如旗,等.磁共振及弥散加权成像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价值[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5,21(3):11-14.

[9]汪财霞,郭丽,何丁香,等.集束化策略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效果J].安徽医学,2017,38(2):236-239.

[10]李舒杰磁共振脑膜强化模式在婴幼儿颅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研究,2016,24(10):208-209.

[11]韩波,王凤丽.整体护理对新生儿及婴幼儿磁共振检查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2):3423-3424

[12]胡迪,李海天,吕忠礼,等.婴幼儿臂丛神经损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6,7(4):288-291.

[13]万淑,刘燕集束化护理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呼吸道管理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4):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