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脾胃学说对慢性心衰中医治疗的指导意义

2020-07-28 11:24高瑞泽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瘀血心衰气血

[摘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深入研究并结合临床实践,创立了脾胃学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其著作《脾胃论》中论脾胃,元气为本;主甘温重升举,阴火自消,见解独到,本文就脾胃学说对慢性心衰的中医论治意义作出探讨。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4-268-02

1.慢性心衰定义

慢性心衰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不足表现为全身血液循环减少和静脉瘀血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其主症包括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肺部哕音、体循环瘀血、肺循环瘀血、肝大、水肿,以及慢性心衰的心脏奔马律、瓣膜区杂音等临床特征。在临床上需要结合利钠肽、肌钙蛋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进一步评估其指标。[1]

中医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多继发于胸痹心痛、心悸等疾病,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亦见于其他脏腑疾病的危重阶段。早期表现为乏力气短、动则气喘、心悸;继而喘悸加重,喘不得卧,尿少肢肿,腹胀纳呆。

2.慢性心衰的重要病因病机是脾胃损伤

慢性心衰的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之瘀血、痰浊、水饮、气滯。[2]病位在心,常涉及肺脾肾等脏,而脾胃与心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脾胃虚损可引起心衰的发生或加重。慢性心衰的病因多样,总结为

2.1寒温不适,外邪侵袭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3];又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也”[3]。外邪侵袭,久客经络,导致脾虚。脾虚受损,气血津液化生无力,阳虚、血虚不能温煦、濡养心脉,心阳受损。脾运化失司,则痰饮水湿积聚;加之心阳不足,无力推动、温煦、气化,致使瘀血阻滞,发为心衰。

2.2饮食失节,脾胃乃伤

《脾胃论》指出“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既病,则脾无所享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4]《素问.经脉别论》言“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3],说明心气与心血依赖于脾胃的生化充养,嗜食肥甘厚味,煎炸炙博之品,易伤脾阴,脾阳独亢,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痰滞心脉,心脉闭塞而心衰。或者饮食不节,脾胃气虚,一则气血生化乏源,心脉不得气血充养;一则气虚无力运化生痰生湿,闭阻气道。

2.3起居无时,劳倦不适

《素问·经脉别论》有言:“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3]脾胃是人体水谷之气传输的枢纽,起居无时,劳倦过度,损耗脾胃之气,而致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脉道迟滞不畅,津血不能上承于心,使心血虚少,久则瘀血内阻而发心衰。

2.4饮酒无度,损伤脾胃

《脾胃论》有言:“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4]大热有毒之无形之物入脾胃之有形之脏,饮酒过度则阳胜而阴病,痰热之邪损伤脾胃。临床当中可以见到许多慢性心衰患者有过度饮酒的既往史。

2.5误用峻利,药伤脾胃

峻利之药,下之有形津血,伤之无形胃气。峻利之药尤损脾胃之阳气,阳气不足则痰饮阴邪内生,痰饮流于四肢发为水肿,痰饮之邪贯穿了心衰的始终。所以慢性心衰之水饮上凌心肺证会出现动则而喘。

脾胃病变可影响其他脏腑而共同导致慢性心衰的发生,心与脾胃关系密切,二者常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心脾生理病理关系密切

脾运健旺则气血化生,脾运一行则痰浊、湿浊自化,瘀血自消,脉道畅,胸阳展而痹窒除。

3.1五行相生

心属火,脾胃属±,火生±,属母子关系。病理状态下,脾胃气虚可累及于心,出现子盗母气;而心阳气不足,不能温暖中焦,则脾胃病也可表现为心悸、胸痛等心前区不适。

3.2经络相通

《灵枢.经脉》有言“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5],《灵枢·经别篇》中记载“足阳明之正,上至脾.....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5]可见,两者通过脾胃之支脉密切联系,经气相通,相互影響。

3.3气血相关

心主血脉,脾主统血,《脾胃论》有言“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之腑也”。血液的运行依赖于脾气的统摄脉,中气血的充盛与否,更要由脾胃的盛衰来决定。

3.4互成病理

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位。脾胃之气亏虚,瘀血、痰浊、水饮等邪物遂生,反之,这些病理产物又进一步加重脾胃之气虚、阳虚。脾胃气虚伴随了慢性心衰的病理过程始终。

4.从脾胃论治慢性心衰

李东垣提出了“补中益气,升阳泻火”的治疗原则。《脾胃论》有言“经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补脾胃之根蒂者.......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4]脾气下流于肾不升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独盛,火与元气不两立,因此补胃气的同时也要升其清阳,泻阴火、心火。其用药特点为

4.1善用甘温之药补脾胃

甘温之药如黄芪、人参、甘草等,补气温阳,温通血脉,促进气血生化,使脉道通畅。

4.2结合祛湿与补阴之药

《东垣试效方》中所指出的“甘淡之药皆阳药,独阳无阴欲化得乎?”[4]李东垣在治疗寒湿困脾证时,注重祛湿补阴相结合,阳生阴长化源不竭,还可使湿祛而不伤阴,这是李东垣为后世用药提供的高明思路。

4.3常用风药助脾升阳

《脾胃论》有言:“如少气不足以息者.....当引阴气上升加羌活,独活虞本最少,升麻多,柴胡次之,黄芪加倍。”[4]李东垣常用风药助健脾以升阳,健脾祛湿之药多性味甘淡,多用则伤人阴血,风能胜湿,配伍风药减少伤阴之弊。[7]再者,阳气郁遏,不得上升时常用风药以助阳升。

4.4注重因时而变天人合一

《脾胃论》有言:“凡治病服药......大法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4]李东垣认为治病用药,当随四时而变化,天人合一。

5.临床应用举隅

多位医者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陈森[6j认为顾护脾胃对慢性心衰的治疗和预防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解建国[7]强调对难治性心力衰竭应重视脾胃的治疗并确定了以益气升阳为主、养血滋阴为辅的心衰治疗大法。刘宜云等[8]使用补气升阳法治疗脑梗死、冠心病、胆道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抑郁症等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

b.总结

李东垣治病见病之象,识病之本,视病情标本缓急而立法用方。从李东垣以治脾胃病为首要,用药尤重补益脾胃,治标不忘保护脾胃,强调养护脾胃的特点[9],以及心与脾胃的密切关系分析得出,慢性心衰的治疗也可从脾胃人手,以补中益气、升阳泻火为主并随证候不同而兼以祛痰化湿、活血化瘀等法,但目前临床研究仍然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深人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兴滢刘中勇中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1);72-73.

[2]梅天强谢江华.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3):181.

[3]黃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

[4]李东垣.脾胃论[M].张年顺,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5]灵枢经[M]田代华,刘更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0.

[6]刘宜云,郭新华李东垣补气升阳法的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13(2):37-38.

[7]陈森.调理脾胃在治疗慢性心衰中的重要作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3):22-23.

[8]孟凡珍,陈慧肃.解建国教授治疗心衰经验[J].四川中医,2010,28(6):3-4.

[9]刘宜云,郭新华.李东垣补气升阳法的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13(2):37-38.

[10]冯志强,张艳,车思阳.李东垣脾胃损伤理论与慢性心衰的关系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13,(8).

作者简介:高瑞泽,性别:女,出生年月:1994年10月,山东省淄博市人,汉族,香港浸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学(中医内科方向)

猜你喜欢
瘀血心衰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超声诊断分析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搓手”可充盈气血
山西省心衰中心联盟在并成立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