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分析

2020-07-28 05:44朱雅菲
广告大观 2020年11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图表可视化

摘要:在数据爆炸的今天,数据可视化图表无疑是高效率读取大量数据的首选处理形式,自可视化迅速发展的十余年来,不同表现形式的可视化图表层出不穷,哪种可视化表现形式最受读者的偏好,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本文归纳整理了众多优秀著作对于表现形式的分类方式,探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的演变历史,以此作为设计数据可视化图表的实用参考。

关键词:数据可视化;表现形式

在这个数据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指尖每天都会划过巨量的数据信息,全球8亿网络用户,每分每秒都在产生数以万计的数据。一份来自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预测表明,在2020年时全球总数据将会达到40ZB,纯粹就资料量而言,40ZB数据相当于全世界所有沙滩上沙粒总数的57倍。

每天要处理如此惊人的数据量,快速的吸收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成为我们生活的必要。实验证明,我们阅读纯文本时,通常在三天后仅仅记得10%的信息,而佐以相关图片的信息文字,却能在三天后记得65%。视觉图像是我们的大脑处理大量资料的有利辅助,结合相关图像的信息文字,能让读者记住的信息就可以瞬间上升到以前的650%。随着时代的发展,成长出更多各式各样的新型数据可视化形式——如气泡图、词云、桑基图等,更加贴合现代信息类型多样化的转变形式,帮助读者更快地接受到数据背后的信息。数据可视化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价值非凡,正如科林·瓦雷所说:人类的视觉系统是强大力量与细微事物的模式搜寻器。眼睛和大脑的视觉皮层组成一个大规模的平行处理器,是提供信息到人类认知中心的最高速管道。在处理的高层次方面,感知与认知是彼此紧密相关的,这也是为何“理解”(understanding)与“看出”(seeing)是同义词的原因。

人有五感,读者要读懂数据背后的信息,视觉必然是主要接受渠道,但听觉和触觉也同样重要。对于人类学习模式的研究最早能追溯到新西兰教育家弗雷明和他的V-A-K学习模式,弗雷明提出三种不同的学习刺激类型:“视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动觉型学者”,其中视觉性学习者理解信息最佳的方式是透过图片、图解以及表格。这个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数据可视化表现形式的依据。当人们面对网络上五花八门的信息图表类型的时候,哪种表现形式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可以更快抓住读者的内心,让读者能够迅速学习图表信息并且能够记住它,这是大数据时代,面对巨量数据的数据设计师所需要了解的重要问题。

一、信息图像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上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层出不穷,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数据可视化表现形式。在网络世界的海洋中,一张小小的信息图表要抓住人们的内心越来越困难,拥有优秀的设计无疑是让信息图表浮出海面最好手段。不论是在任何领域,设计的重要影响力都不言而喻,贩卖居家商品的IKEA与Apple公司都保持着对设计同样的尊重,苹果前任首席执行官乔布斯曾宣扬:好的设计不仅添加一件物品的额外魅力,实际上它也会引发情感上的反应。不仅如此,美国大学正式入学考试(SAT)的类推题目写到:设计之于数据,如同干酪酱之于花椰菜。人们需要一份除数据本身之外的诱因来阅读数据信息,就如同人们需要通过干酪酱的诱因吃一些并不美味的蔬菜一样。

如何评定一份信息图表的设计优劣,我们需要探讨每种信息图表的目标为何,信息图表都是为了客观而清晰的数据沟通而制作,与此同时,其图像表现能力也同样是信息图表所追求的,不同的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日本学者木村博之认为制作信息图表的重点有5点

1.吸引目光与人心;

2.让想传达的信息更明确;

3.将信息精简化;

4.顺应人的视觉动线来编排;

5.不需要文字也可以理解;

除此之外,有学者提出,信息内容的主题属性与内容表达的要求型态,是信息图表不可或缺的探讨内;也有学者提出,信息图表的故事,数据和设计都与它是否能吸引大众以及其推广方式方面发挥著作用;杰森·兰蔻等人也提出吸引力、理解和记忆是信息图表的目的,且不同领域的信息图表会对这三项目的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求。

大致总结出来,可以说信息图表的优劣与其图表本身的故事主题、要求类型、数据结构、编排设计有紧密的联系,也与对读者的吸引力、理解力和记忆程度有关。这些复杂的因素组合成了读者对信息图表的偏好,不论此处的偏好是因为信息图表的故事主题或是排版设计吸引了读者,一幅优秀的信息图表一定是首先获得了读者的偏好,才能吸引其深入阅读,并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令其久久不能忘记。

二、信息图像的表现形式

本研究整理了部分观点并附在表1中:

能让读者控制某些数据或可视化的设计,能让读者在数据上停留更多时间。

从表1的汇整内容中可发现,随着2009年后信息图表的迅速发展,最初由木村博之所分类的格式中几乎全是静态图表的类型,而后逐渐发展出多媒体的信息类型,演变出具有时间动态的信息图像,到后面衍生出基于交互设计、人机互动、动态图像等能够给予读者及时反馈的互动类图像

參考文献:

[1]  吴琼.从表现到解读——谈信息图形设计的特征[J].装饰,2011(08):68-70.

[2]  资讯视觉化设计的潮流:资讯与图解的近代史[M]. 雄狮美术,永原康史,2018

注释:

①  John Medina,“12 Principles for Surviving and Thriving at Work,Home,and School”,website:http://www.brainrules.net/pdf/mediakit.pdf(accessed:December 11,2019)

②  Colin War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Perception for Design [M]. Massachusetts: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2012.

③  Neil Fleming D.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VARK Strategies[M],Christchurch,N.Z.,Neil Fleming,2011.

④  [日] 木村博之:《图解力:跟顶级设计师学作信息图》[M],吴晓芬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⑤  Henry A. Laskey,Richard J. Fox,Melvin R. Cras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vertising message strategy and television commercial effectiveness[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1995,35(2),31-39.

⑥  Jason Lankow. Josh Ritchie,Ross Crooks. Infographics:The Power of Visual Storytelling[M],?Hoboken:Wiley,2013.

⑦  孙皓琼:《图形对话》[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⑧  Randy Krum. Cool Infographics:Effe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Data Visualization and Design[M],Wiley,2013.

作者简介:朱雅菲(1994-),女,重庆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应用于理论研究。导师:李炅。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图表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