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路径与原则

2020-08-04 17:49李晓东
中国教师 2020年7期
关键词:思政课爱国主义思政

李晓东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新时代背景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系统化的依据并对其提出了要求。中小学思政课作为承担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关键课程,在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因此,针对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效路径和基本原则,是将《纲要》落在实处的根本要求。

一、中小学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我国在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中重点强调的内容。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也在中小学思政课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于“爱国主义很重要”的理念,无论是教育管理者、教师,还是社会,都是认同的。但从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多“停留在书本上”,难以“入脑入心”。自2016年以来,我国对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实行“统编统审统用”,并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显著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安排。因此,在目前使用的统编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体现还是比较充分的。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却经常“打折扣”。有的教师采取少讲或者不讲的方式,忽视爱国主义教育的培育过程,更多地以“机械记住结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落实课程学习,那些本来应该让学生振奋和感动的中国故事,也就变成了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阅读材料”,成为学生“提取关键词”的对象和素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对相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产生疏离感,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有的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也给学生“讲故事”,但讲的是容易吸引学生的“流量明星”的故事,或者用具有拜金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思想倾向的内容取代教材的内容,进而导致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中偏离正确的方向,完全失去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初衷。这种“讨巧”的方式虽然可以让中小学思政课看起来非常“热闹”,但其所形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爱国主义情感多“停留在历史上”,难以“面对现实”。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爱国主义相关知识的时候,更愿意从历史中寻找榜样和典型,而不愿意讲好当下中国社会能够体现爱国主义情怀的现实故事。这些教师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历史上的爱国故事,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更“安全”“容易”。那些体现爱国主义的典型诗篇,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那些令人激奋的爱国故事,学生在历史课上已经学过。其二,这样可以避开对于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难题的讨论,进而避免学生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和感受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这种讲法,看似稳妥,却忽視了思政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特性而导致教学效果的“折损”。新时代有很多新形势、新问题,需要思政课教师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为学生提供探寻解决方案的思路和方法。只有首先面对社会现实的新近发展,才能讲好“新时代”,讲好这个时代对于爱国的新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让学生在爱国主义方面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政治认同,就必须以生动真实的“当下”为学生建立坚定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的基础。

爱国主义要求多“停留在口号上”,难以“付诸行动”。在某种意义上说,热爱自己的祖国应该是每个公民的道德义务,是每个社会成员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要求。但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践行爱国主义方面做到言行一致。一些负面的社会新闻,虽然就社会发展的整体而言只占很小的比例,属于“局部”,但因为中小学生的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确定,他们对于此类事件的判断力不够充分,所以这些“局部”传导到他们那里之后会变成他们描述社会发展状态的“大部”甚至“全部”。借助互联网,通过多媒体传播,这样的“热点”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有些家长和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些事件的危险性,会在学生面前表达自己对于类似事件的不正确态度。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将爱国主义付诸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表面上答应了家长或者教师的要求,而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忽视甚至漠视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与我们期待的方向背道而驰。

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高效地落实于中小学思政课,就必须积极开拓教育路径,为前述问题的解决找到可行的方案。在这个方面,《纲要》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充分的依据。通过对《纲要》的研究,我们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路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思政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路径。为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纲要》提出了“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1]和“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的要求。课堂教学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二者的结合点,就是思政课堂。所以,思政课堂承担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任务。从这个方面来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设计,以及围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种种改革探索,都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当前的探索重点,应该是如何将这些体现新教育理念的内容,变成提高教学实效的具体措施和有效手段。选好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在必备品格维度形成爱国品质,在正确价值观维度形成对祖国的深沉情感和政治认同,是思政课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思政课堂教学采取正确教学方式,注重探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对理性爱国有深入、全面的思考,强化学生“我可以用力所能及的行动为国家做点什么”的思想意识。有了这样的理念指引,教师的教学效果就能更好地达到与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一致的方向。

利用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辅助路径。近年来,学生的实践活动越来越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无论是在学校举办的重要纪念活动,还是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参与,都对学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活动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路径。《纲要》中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要求,明确“大中小学的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要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1]。对于中小学思政课来说,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推进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一方面,思政课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提供思想认识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又可以成为推进思政课学习的基础和资源。因此,思政课教学应该学会“借力”,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经历和感受作为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辅助路径,“借”到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使之与课堂教学“协同发力”,共同推动学生的认识深化和情感共鸣。

发掘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育人价值,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路径。在《纲要》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仪式礼仪、重大纪念活动、传统和现代节日、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详细的说明。这些内容,有些已经编入统编教材,有些则具有鲜明的乡土特色,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将这些内容作为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于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开放的眼光,充分发掘这些教育载体的育人价值,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将这些内容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用学生参与活动、践行仪式、体验节日、参观景观等的实际体验与收获,培育学生对于我国作为礼仪之邦的自豪感;让学生对祖国的发展成就有更多了解,培育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通过展示国家历史进程和当前努力的相关内容,培育学生将来投身国家建设的使命感……这些内容的“交互”和融合,能给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营养”,使爱国主义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精神成长的“浸润”。

三、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基本原则

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于中小学思政课,已成共识。而对于如何落实,还需要深入探究。结合《纲要》的最新要求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动探索,我们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基本原则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必须坚持爱国主义教育方向的高尚性要求。“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和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都提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要求,是对这个“时代之问”的经典回答。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充分体现这一要求,明确从培养爱国者、国家建设者角度落实相关教育内容的重要性。有学者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概括为“让高尚成为自然”的教育,强调“全球化背景下应培养有‘中国心,全球脑的爱国人才”[2],是对爱国主义教育高尚性的典型概括。对此,我们应该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讲成“厚古非今”,更不能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滋生“崇洋媚外”观念的媒介。

必须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是需要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有学者明确提出:“对于学生爱国品行的培养,不能片面化、孤立化地看待,而是要确立整体性视野进行系统审视。”[3]明确了这一原则,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处理古与今、一与多、全与深等方面的关系,切实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推进效应,为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识和理解奠定基础。就教育内容的整体性而言,《纲要》首次明确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框架,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既各有侧重、有相对独立性,又相得益彰、有紧密关联性。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以这些内容的有机统一为追求,从整体性角度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小学思政课中的落实。

必须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开展。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小学思政课,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在教育形式的时代性、丰富性、网络化、生活化等方面做好文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落实于教育过程之中。例如,可以采取对比法实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纵向对比,引导学生“了解开天辟地、改革创新、强国强军、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中国,在沧桑巨变中感受中国的崛起,加深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4];通过横向对比,引导学生“在国际比较中认清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认清中国道路的正确、特色和优势,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加深对中国发展成就和发展道路的认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

必须坚持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素养化方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的重要方向。爱国主义教育要落实育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育”好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而这正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所坚持的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停留于某些需要死记硬背的数据和教条,而应该包括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品格和能力培育。只有从这个角度理解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使之成为有温度、有實效、有情怀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任务,与通过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应该成为彼此促进、良性循环的互动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爱国者和国家建设者。思政课在落实这一任务方面义不容辞、责任重大。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子课题“德育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课题编号:VFA180003-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2]陈嬿如.让高尚成为自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取得实效[J].人民教育,2020(Z1):96.

[3]白显良.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4):18.

[4]骆郁廷.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破”与“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2):5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国家教材建设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思政课爱国主义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