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背后的文化与科学

2020-08-04 09:29张田勘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培养皿污名感染者

张田勘

戴也不是,不戴也不是

2020年4月28日,负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美国副总统彭斯到访明尼苏达州的一家一流医院——梅奥医学中心。当天,其他人都按照医院的规定戴上了口罩,唯独彭斯没戴口罩。随后有记者提问彭斯为何不戴口罩,后者称,“我定期进行新冠病毒检测”,而且“没有感染病毒”。

这个解释引来了不只美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民众的批评。自己没有感染病毒,或者没生病就不用戴口罩反映的是西方文化,但是,在同为东方文化的日本,也有人不愿意戴口罩。

3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夫人安倍昭惠跟随一个50人的团体前往宇佐神宫参拜时没有戴口罩,随即招致大量批评,网友称其行为过于散漫,没有自觉减少外出且不戴口罩,安倍晋三也连带被网友批评,“在要求国民减少外出时,却没有管住自己的妻子。”

之前的2月26日,意大利议员马特奥?达罗索戴着口罩进入议会,被其他议员冷嘲热讽。达罗索说自己去过三个疫区,戴口罩是为大家的安全着想,“如果你们是聪明人,也早就戴上口罩了。”

安倍昭惠不戴口罩受指责是因为日本文化要求戴口罩,尤其是有病或可能有病时,外出戴口罩既是保护他人,也是保护自己。但是,欧美文化并不提倡戴口罩,尤其是正常人不应戴口罩,如果有病就在医院接受治疗或在家休息,别外出晃荡,即便在疫情期间,也是如此。

不戴口罩挨批评,戴口罩也遭嘲讽。显然,此事不只涉及文化,还反映了科学与文化相互影响的此消彼长。变化是在悄然之间,也是在疫情变得严重之时发生的。

戴口罩蔚然成风

4月初,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相继要求公众在公共场合戴口罩。4月8日,巴黎南郊的小城索镇成为法国第一个要求在公共场合戴口罩的城镇。4月12日,意大利疫情最严重的伦巴第大区强制要求人们在户外佩戴口罩。

截至4月15日,纽约、康涅狄格、马里兰、宾夕法尼亚等州政府均已发布行政令或官方建议,提出在逐步放松“居家令”等限制人员活动措施后,民众出行尤其是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应戴上口罩或其他“遮面”用品。

同是4月15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与各地州长进行了数小时视频会议之后,决定继续执行此前的社交禁令到5月3日,强烈建议外出购物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民众佩戴口罩。

4月的第二个星期患病人数增多之后,尤其是4月14日新增334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新加坡政府在佩戴口罩的问题上态度突然“急转弯”,从疫情发生早期的“不鼓励健康者佩戴”,到开始强制要求民众外出时佩戴口罩,若有人违反规定将被重罚。

对于这种急剧变化,《纽约时报》发文称,对西方国家而言,戴口罩这个转变意义深远,不仅要确保足够的口罩供应,还要克服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阻力,甚至是与戴口罩有关的污名——先前某些西方领导人直接把戴口罩的人说成“异类”。

文化渊源

戴口罩事情很小,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转折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科学在改变和塑造文化,同时又通过理性的文化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不戴口罩是欧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戴口罩意味着生病。德国卫生部、美国疾控中心、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和法国卫生部之前分别给出以下说法:“普通民众戴口罩沒有意义”“健康的人并不需要戴口罩”“已经有症状的人才需要戴口罩”“口罩被列入处方药”。

“戴口罩等于生病了”,这是一个科学判断,也深入欧美民众的心。这里还有一个文化上的原因,即不能拿疾病来污名化所有人,进而对人们采取歧视。而且,污名和歧视也要防患于未然,戴口罩显然给人以污名化戴口罩者的口实和机会,无论他们是否有病。

这种文化或许早在14世纪的黑死病流行之后就开始了,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有较多阐释,认为传染性流行病(尤其是肺结核、麻风病、艾滋病)以及癌症可以隐喻化,从一种客观的身体疾病转换为一种道德批判或政治态度。事实上,直到今天,人们都有意无意地用一些疾病来贬低他人,如近两年葡萄牙总理科斯塔和孟加拉国航运部部长沙加汗在提到反对党时都使用了麻风病一词。

这种疾病的传播与新冠肺炎相似。当提及麻风病和新冠肺炎就有可能造成污名和歧视。再进一步,按欧美文化的解释,戴口罩意味着生病,因此也可能遭遇污名化和歧视。

此外,戴不戴口罩还有从文化解释延伸到商业和经济损失的自然路径。由于戴口罩意味着生病,在商场、超市、饭店、咖啡店等场所,如果有服务员或顾客戴口罩,就会被其他人解读为有病的人出现在这些场所,会吓跑其他顾客,影响生意,所以老板会严禁员工和顾客戴口罩。

科学改变认知

不过,科学在促进人们从不戴口罩到强制和自觉戴口罩的转变中起了决定作用。

很多人不愿意戴口罩的理由是,没有感染新冠病毒。但是,口说无凭,因为相当多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都是无症状的。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克里斯蒂安?鲍默博士和塞巴斯蒂安?沃尔默教授发表于《柳叶刀传染病》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基于各国的数据分析,平均只有6%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被确诊,有94%的感染者没有被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无症状感染者。

4月13日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再次显示出类似结果。对215名孕妇的抽样调查表明,有33名孕妇确诊为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有29人(约87.9%)是无症状感染者,她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感染了病毒。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也指出,美国多达25%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无症状感染者。

虽然这些研究中的无症状感染者的占比并不相同,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无症状感染者是一种客观存在,且所占比例并不低。很多研究表明,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可以传播病毒。而且,无症状感染者有一部分在之后会转化为有症状感染者,但是他们中约44%的人在症状出现之前就已经在传播病毒,感染他人。

芬兰阿尔托大学等四个科研机构进行的一项病毒传播模拟试验表明,在超市封闭的空间,如果有新冠肺炎患者打喷嚏,包括有症状者和无症状者,病毒能瞬间沿着过道扩散开,1分钟后,病毒蔓延到整个通道,并且穿过货架。2分钟后,病毒会扩散到旁边的过道,6分钟过后,病毒的浓度有所下降,但是并没有完全消失。

据此,研究人员建议,尽量不去超市,如果去的话,尽量缩短停留时间。这个试验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避免感染的方式——戴口罩。至少口罩能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尤其在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之时。

戴口罩总比不戴好

然而,戴口罩也未必让人完全放心。也有研究表明,口罩难以阻挡病毒,包括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一次性外科口罩和纯棉口罩均不能阻断新冠病毒经患者咳嗽“出逃”。

韩国蔚山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招募了4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试验,他们被安排在负压隔离室,每位患者口部前方20cm处放置一个培养皿,里面有调配好的缓冲液。之后按不戴口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戴纯棉口罩、再次不戴口罩的顺序让每名患者在培养皿上分别咳嗽5次,每次咳嗽使用一个单独的培养皿,且每次咳嗽之前都会换新的培养皿。

结果显示,这4名新冠肺炎患者鼻咽和唾液中的中位病毒载量分别为5.66log copies/mL和4.00log copies/mL。新冠肺炎患者不戴口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戴纯棉口罩时,培养皿中的中位病毒载量分别为2.56log copies/mL、2.42log copies/mL和1.85log copies/mL。对此,研究人员认为,在新冠肺炎患者咳嗽时,无论什么口罩都不能有效过滤新冠病毒。

不过,这项试验也表明,戴口罩能减少患者咳嗽时的病毒喷出数量。在疫情期间,如果健康人也戴口罩,就会形成双层保护。戴口罩就如同一种简易的隔离措施,能保护自己和他人。

在新冠肺炎疫情彻底结束之前,戴口罩或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4月14日,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个团队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为控制疫情,社交疏离、居家隔离等措施需要保持到2022年,除非重症监护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或者有疫苗问世。

猜你喜欢
培养皿污名感染者
NASA and Space Exploration
基于污名视角探究地域刻板印象的形成因素
无处不在的细菌
微生物“长”出惊艳画作
微观世界给艺术创作带来的无限可能
新媒体语境下“代际冲突”的新呈现
精神障碍者的污名与建构
马桶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