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的杜甫,人性之光的魅力

2020-08-04 09:29王石川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破圈杜甫魅力

王石川

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简称《杜甫》)在英国热播,大受欢迎。有人评价道:“在一个诗歌的魅力似乎正在褪色的现代社会,杜甫的意义得到了一次深度挖掘,是一次和当代人类温情的共振。”纪录片撰稿人和主持人、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英国观众看了这部纪录片后,说它讲的是我们共同的人性。这就是杜甫伟大的原因。拍了这部片子后,我更加敬佩杜甫。”《杜甫》在英国热播是一种值得品味的文化现象,能带给大众诸多思索。比如,怎么讲好中国故事?怎么向世界推介中国诗人?以及如何改变文化输出难题?

犹记得多年前,有识之士就感慨,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诚如斯言,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不能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如果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在这种背景下,稍加审思《杜甫》受国外观众热捧,便觉得意味深长。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逻辑是,我们可以找到若干种解读《杜甫》热播的方式。每一种解读都能自圆其说,有其道理。《杜甫》的魅力在于杜甫的魅力,而杜甫的魅力则体现在杜诗的魅力,因为从他的诗歌中可读懂杜甫对现实的强烈关怀,读懂他身上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懂超越时空的人性之光。对此,迈克尔?伍德说得很清楚:“伟大的诗歌有超越文化和语言的力量,它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探讨的是永恒的人之本性。”

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利益日益交融、命运更加休戚与共是大势所趋,但无法回避的是,文化壁垒仍然存在,有时甚至出现文化全球化的逆流。在这种歌情况下,中华文化“走出去”颇有难度,这与西方一些国家怀有偏见有关,也与我们不善于讲故事有关,不善于找到文化交流的切入点有关,不善于挖掘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有关。

《杜甫》受到西方观众追捧,固然与制作方用西方视角对杜甫进行了一种西方化的解读有关,“将一个中国古代诗人用西方文化熟悉的神话史诗进行了再演绎和重新诠释。”但他们聚焦的仍是杜甫的人生、杜甫的诗歌,杜甫的思想轨迹。

杜甫是不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称杜甫是中国古代最具现实关怀的诗人,恐怕没有多大争议。杜甫以他的人性光辉,照亮的不仅是后世国人的世界。更是跨过山河湖泊,令其他国家的人敬仰。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半世漂泊四海,而即便在如此困顿的个人生涯之中,他依旧不曾停歇思考,未曾淡忘忧国。以微薄之身,忧天下之困。他不仅仅以诗歌的华彩而称雄于文学圈,更加以思想性与社会性,成为我们共同景仰的文化榜样。因而,当从岁月的尘埃里,从成千上百的诗篇里走出之时,他的勇气和坚持依然能经受时间洗礼,跨越语言障碍,打破一切界限,“破圈”而出。时代变幻,今天的社会环境非杜甫时代所能比拟,但诗人身上的悲悯情怀仍需传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认为,好的文学作品的标准是应该有光亮:“无论我们书写的是如何严酷的故事,文学最终还是应该照亮人类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唤起人性中最积极温暖的力量。”从杜甫“破圈”,广受西方观众认可,我们正看到了有一種诗歌因照亮人类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而注定不朽。

猜你喜欢
破圈杜甫魅力
敢于奔跑,勇于破圈
登高
广播创新“破圈”中打造“爆款”
长城“破圈”,直播卖车可否打破净利下滑魔咒
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的“破圈”进步
绝句
魅力展示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