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浪潮中改变命运的中国人

2020-08-04 09:29张假假戴老板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乡镇企业阶层创业者

张假假 戴老板

电视剧《大江大河2》杀青,让人们忍不住回想第一部的内容:剧中以三个贫穷青年的奋斗历程为主线,通过步步推进的剧情,讲述他们考大学、办窑厂、卖馒头、做生意等,一路从底层拾级而上的故事。逆袭的人生,宏伟的叙述,此剧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和喜爱。

那么,在现实生活的浪潮中,哪些中国人改变了命运?

1977年,高考恢复了

通过考试改变命运,在中国历史悠久。1977年,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主抓科教工作。8月份,他组织了有30名科学家参加的科教工作座谈会,会议期间武大教授查全性狂批当时的招生制度并谏言恢复高考,邓小平当机立断,让坐在旁边的教育部长刘西尧追回已经发出的招生文件,重新组织统一考试。

1977年10月的一个傍晚,四川达县钢铁厂,一个名叫罗中立的年轻人在锅炉房劳作了一天后匆忙背起画架,沿着大巴山下的州河,摸黑走了十几里的山路去报名参加全国高考。

这一年,跟罗中立一同参加高考的共有570万考生,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的钱颖一,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就是高考改变命运。”

1977年到1979年,三年高考录取人数大约有100万,被称为“百万雄师”,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都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在20世纪整个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学生仍然是稀缺资源,考上大学依然是贫寒子弟阶层跃迁的最简捷的方式。当然,1999年大学扩招之后,普通高校已经很难承担阶层跃迁的职能,需要就读211、985甚至更高层次的大学,才能有机会改变命运。

20世纪70年代末,乡镇企业开始崛起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劳动力,让农民获得了温饱,但仍然无法改变农民的身份和阶层,于是,一批脑子活的农民开始寻求新的出路,在70年代末80年代中,乡镇企业借势崛起。

1980年冬天,一场汽配展销会正在山东胶南县城里的一个破旧体育馆里举行。令人感到不解的是,馆内冷冷清清,馆外一个不起眼的地摊前却挤满了人,35岁的鲁冠球正在向客人推销着自家产品时,有人突然从楼上泼下一盆冷水,把他浇透了。

这是展厅里的同行给他的一个下马威,但鲁冠球依旧很开心。他们产品的价格比体育馆里的那些“正规国营厂家”优惠足足20%,没几天的光景,他就拿到了200多万的订单。在那个年代,这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半个世纪后,鲁冠球手里的小作坊变成了一家民营汽车零配件巨头。从小吃不饱饭的鲁冠球,完成了一个普通农民到企业家的人生跃迁。

1984年,党中央下发了4号文件,第一次明确了乡镇企业的含义和地位。文件中,将农民户办、联户办的企业与原有社队集体企业统称为乡镇企业。并提出鼓励三者共同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对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同等对待,给予必要扶持。

在整个乡镇企业历史上,有两次大的飞跃期:第一次是1984—1988年,第二次是1992—1995年。到1995年时,乡镇企业创造的工业附加值已经占到全国工业附加值的的1/3左右。

不仅如此,乡镇企业的崛起还解决了大量的农民就业问题,“到1988年前后差不多能达到1700万到1800万”。

除了鲁冠球,农民企业家比比皆是:新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兄弟、华西村的吴仁宝、横店集团的徐文荣、福耀玻璃的曹德旺……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给了农民第一次翻身实现阶层跃迁的机会。

这是中国历史上,农民群体唯一的一次大规模“由农入商”,有相当一部分人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完成了阶层跃迁。

1992年,开启下海经商的浪潮

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出台,使得1992年成为中国公司的元年。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市场经济”被写进党章,直接引爆了下海经商的热潮。资源丰富、嗅觉灵敏的官员们,成为下海的主力,长长的名单包括:泰康人寿创始人陈东升、华泰保险创始人王梓木、中国诚信创始人毛振华、巨人集团创始人史玉柱……陈东升给他们这群人起了个响亮的名字——“92派”。

当然,下海潮并非只属于体制内的官员,也属于普通的知识分子。在1992年前后,复旦大学青年老师郭广昌辞职,成立上海广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大学青年老师俞敏洪辞职,成立了北京新东方学校;而34岁的河南舞阳钢铁厂车间主任许家印,也在1992年辞职南下,投入到商海大潮中。

在农民群体于80年代出现大规模“由农入商”之后,知识分子群体(包括官员)也终于挽起袖子投入市场经济。这意味着,1978年前,中国已经有两个群体率先向“私营企业主”这个新兴阶层转移。在这种大转移中,相当一部分人改变了自身的阶层。

而剩下的工人阶级,需要经历1998年国企阵痛和2001年世贸开门,才会成规模地向私营领域转移。在工商鼎盛的年代,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

1998年起,房地产开启“黄金十年”

1998年,为了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务院决定将房地产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来推动房产改革。商品房时代到来了,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狂飙猛进,房地产开启了“黃金十年”。

2001年,150多个温州人来到上海,三天狂扫100多套房子,豪掷5000万元。接着,一批批温州人踏上北上的火车,不断刷新的购房金额终于引爆了大众舆论,“温州炒房团”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据统计,从1998—2007年,房地产投资年平均增速24%,而同期中国经济增速只有12%。在这期间,无论是豪掷千金的专业炒房团,还是多购一套房的老百姓,都获利丰厚。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房地产突飞猛进的十年告一段落;2009—2010年之间房价再次全面上涨,直到中央连续出台严厉的调控政策,才将疯狂的涨势摁了下去。从2004年到2014年,中国GDP从16万亿增长到64万亿,涨幅4倍,但大部分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涨幅都远超这个水平。2014年下半年,央行再次降息,深圳楼市率先开涨,并逐步蔓延到京沪。2015年9月30日,央行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去库存的号角吹响,楼市烈火烹油。到了2017年,一二线溢出的资金与棚改货币化产生的资金一道,疯狂地涌入二三四线城市,全国呈现燎原之势。

但同时,居民部门的住房贷款按揭余额在2014年突破10万亿,2015年达到14万亿,2016年更是直接达到了19万亿。这些增加的负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压缩居民的消费空间。

应该说,无论是不是炒房,凡是在1998—2014年这期间购买了多套房的人,都獲得了可观的财富,这些财富足以改变很多人的阶层。

如果按照代际的观点看,出生在1970—1985年之前的人充分享受了房地产大牛市的红利。对于85后和90后来说,属于他们的同级别机会,可能还要等很多很多年。

上世纪90年代起,信息技术革命到来

改革开放后,中国有过好几波创业浪潮,其中,以BATJ为代表的99派和以TMD为代表的11派是典型的“互联网创业家”,这两波创业者都是依托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五次经济周期——信息技术革命的红利发展而来。这波技术创新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后逐步转移到中国。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社会阶层的明显变化,就是IT精英的崛起。

早在200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百度一夜之间造就240多个百万富翁,那时候百度只有750人。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是当时全球第一大IPO,号称史上最大规模的互联网上市造富运动,不仅让马云荣登当年中国首富宝座,还创造了上万名的百万富翁。

2015年后,赴美赴港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更是如过江之鲫,众安保险、爱奇艺、B站、映客、搜狗、阅文、拼多多……

中国第一波互联网创业者多为60后和70后,如马云(1964年)、李彦宏(1968年)、丁磊(1971年)等。第二波互联网创业者则多以80后居多,如程维(1983年)、张一鸣(1983年)等。第一波创业者抓住了互联网普及的红利,而第二波创业者则抓住了移动互联网兴起的红利。

受益的不仅仅是创业者。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计算机专业作为热门专业,吸纳了大量储备人才。高歌猛进的人才培养和互联网公司的腾飞在这20年形成了一个漂亮的双曲线。大量的资本涌入,IT产业化应用的黄金时代,这些都是推升程序员成为社会高收入人群的推手。

中国很多行业都享受过过所谓的“风口”,如钢铁、煤炭、地产、金融、电子等领域。但跟这些领域出现的“老板吃肉,高管喝汤,员工辛苦”不同的是,互联网在风口释放的红利更加普惠,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商业模式杠杆高,单位密度产出高,激励制度更加合理。

站在当前时间点上,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接近结束,估值泡沫尚待消化,但互联网行业的新模式、新技术、新生态仍然层出不穷。因此,只要中国工程师红利没到殆尽的那一天,通过这个行业实现阶层逆袭的大门,就仍然没有关上。

猜你喜欢
乡镇企业阶层创业者
地方乡镇企业公关业务形态分析
乡镇企业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新锐榜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榜单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浅析乡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及整改措施
数据中的创业者
互联网创业者
乡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