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的水(创作谈)

2020-08-06 14:59李黎
福建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合情合理返程老家

李黎

我的老家有一种代表性,首先它是纯正的乡村,其次它并非与世隔绝,位于南京郊区40公里的丘陵中、长江边,出南京一路往西到达一个小镇之后,再步行或者坐“马自达”,半小时内就可以到家,始终都有路,再差的路无非就是两边草丛茂盛一些。从南京出发后,繁荣程度一路走低,逐渐消失不见,而小镇因为位于江苏最西部,所以多年来在墙上写着“西部重镇”“加大西部开发力度”等字眼,让人陡然开阔乃至荒芜起来。

更为典型的是,老家在2006年拆迁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是从地球上飞走了一样,一夜之间树木、房屋、房前屋后、村庄,乃至丘陵本身全都不见了,成了平整的开放区用地,宽阔的单向四车道沥青路让平整有了视觉上的证据。拆迁之后大家住进安置小区,身体进城了,习惯还留在以往的乡村,小区里总是出现或怪异或壮观的乡村生活图景。十几年过去了,乡村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少,退至方言和思维里,绝大多数人都忘记了以往的村庄田地。似乎,大家原本就生在这里,从来如此,理所应当。今天拆迁安置小区的房价已经是当年的十多倍,我也很少回想起当年的院子、菜园和房间内部的生活情景,它只会陡然显现。

上述就是典型意义,一個城市化的缩影。最近几年我的生活状态是上午开车回家,即那个巨大的安置小区,看望父母,下午就离开,但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父母会让我带上很多吃的。次数多了,我很疑惑这样的状态,到底是属于这里还是不属于这里,属于这里就应当住下来,认识周围的很多人,既有以前村庄的长辈,又有全新的邻居;不属于这里就不该频繁回来,应该很多年一次,并且充满了思念和近乡情怯。答案自然就是既属于又不属于,在属于和不属于之间。具体到小说中,我在成尚龙和王翼之间。从这一点看,这篇小说是写实的,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更希望自己是一个完全不属于这里的人,或者一步都没有离开的人,不要在两者之间,动辄经历回家和返程。但事实就是我既不属于这里也没有真正离开过,所以我羡慕离开的人,有一长串的名字,包括我的亲妹妹,也羡慕从未离开的人,也是一长串的名字。可以说,这篇小说是表达我的羡慕之情的,其次才是所谓探究,窥探一下走远的人和扎根的人。按理说这是一个开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一提的人和事,我想到一个比喻:宇宙中的一次爆炸,炸出了无数的碎片,一些凝聚成一个星球,再也没有离开爆炸之处,一些围绕在周围,不远不近,还有一些飞迸而去,再也不会回来。

但它可能也是结束。在十多年前开始写小说时,我也就写写乡村生活,以及进城的无比惶恐,这是几代人写作的起点,至今依然还是。后来我出版了一本《拆迁人》,只有五篇小说,写的是拆迁之后的各色人等,而拆迁之前的,就没有了。这个事实让人很难受,似乎乡村生来就是为了拆迁的,而不是为了自身。拆迁是把以往的村庄及其生活一次性抹去,用另外的来替代它,在这个过程中它的一切包括替代本身都变得合情合理了,连彻底忽视之前的一切也合情合理。这非常让人疑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不再去碰这些题材(无论拆迁之前还是之后),觉得有种不厚道的地方。老家(无论拆迁之前还是之后)似乎成了一个可以予取予求的对象,当我需要怀念时老家提供怀念,需要批判时老家提供批判,需要卖弄时老家提供卖弄,需要逃避时老家提供逃避。老家(专指拆迁之前的)以绝对的沉默应对我们所做的一切,以前它在空间上沉默,现在它在时间上沉默,它以沉默应对轻率的一瞥、浮躁的描述,以沉默应对拆迁、重建、离开和返程。它沉默得过深,像水底的水,而今天安置所有老家人口以及供我们返回的地方,像一个假象,一个虚拟的景观。从这一点看,关于故土和过往的写作,包括本篇,都属于一种实验或者想象,无中生有、毫无现实基础。

责任编辑林东涵

猜你喜欢
合情合理返程老家
最美是老家
乡下老家
乡下老家
培养合情推理能力也要“合情合理”
靠脸吃饭
合情合理: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