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西江流域首饰纹样探析

2020-08-06 14:41陈丹枫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

陈丹枫

摘要:明清时期,由于各种族群的融合变迁以及当时朝廷的改革与教化,西江流域人民的衣冠服饰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既具有本土特色又兼具多元化的形态,在首饰的纹样演变中可见一斑。

关键词:西江流域;明清时期;首饰纹样

中图分类号:TS9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120-01

西江为珠江水系中里程最长、流经地区最多的干流,航运量居于全国第二。其发源始于云南,经贵州,从桂西北入境,一路有多个名称,如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流经桂东南梧州下广州入海。近代以降,西江流域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经济多元化的区域,西江流域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为珠江各支流之最。西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早期文化,如花山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等,很多文化名地皆是依水而兴,文化交流均是以水为纽带。早在汉代时期,西江地区就兴起了贵港、梧州、广州等古代城市,从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测从汉代以来西江流域物产丰盈、贸易繁盛、生活安定。自秦汉始西江流域经历多次汉民迁入,通过长时间与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交流,西江流域首饰纹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

一、崇尚自然的少数民族首饰纹样

首饰通常包括头饰、项饰、耳饰、手饰等周边的装饰品,而服饰的范畴更广,包括了服装和配饰品在内。首饰的纹样包罗万象,反映了人民的风俗、趣味、信仰、审美等,在西江流域少数民族散点群居,具有蛮俗志异的特点,他们常用的首饰以银饰为主,风格与服装统,图案纹饰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早期的少数民族还是土官时期的时候,土著发型常见是披发或者作髻,不穿鞋子,到了近现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审美也得到了进步,首饰纹样也随之丰富起来。然而各民族之间的首饰纹样大多保留了各自的地域特点。

.壮族首饰。壮族是西江流域上比较早的民族,后受东南部汉民移民的挤压,逐渐退向西江流域上游,有生活在河边和山上的,基本依赖农耕生存。在明末《徐霞客游记》中记述,广西隆安的壮族人民男子穿木屐,女子的头发用五六尺长的布盘起打结,嫁给酋目的女人胸前垂吊两条红丝带,以显示她的地位和级别。壮族人民崇尚银首饰,包括银梳、银项圈、银耳饰、银镯子脚环、戒指等。由于壮族人民居住地多在山,上,其常见的首饰纹样以山里常见的美好事物作为元素,如梅花、松树、花草鱼虫鸟等,还有一些传统的龙凤纹样,其中龙凤的形态更生动具有山野特色。在动物形态的纹饰中,壮民尤为崇拜青蛙、鹭鸟,因此在多种首饰、铜鼓上常出现青蛙纹样、鹭鸟的纹样等,这些纹样除了常见的平面化錾刻处理外还有立体镂雕的手法,简约而概括。首饰多采用透雕、镶嵌、錾花、镂空、花丝、锻造、点珠等技艺制作。如银梳子采用较好的木料,将薄银片包裹在外,银片上錾刻有许多花草或龙凤的装饰纹样。银项圈,壮族女子喜欢套叠佩戴多个银项圈,多至三到九个项牌,项圈或项牌上多使用锻造、錾刻装饰纹样,偶见镶嵌小珠子,焊有多条小银链垂挂点缀。

2.苗族首饰。根据古书记载五千多年前就有苗族祖先,苗族是曾经有自己文化的族群,也是依靠农耕、打猎、采集山货交易等为生,因逃避战争就丢失了他们的文字,仅存的一些文字是在他们的服饰上有所体现。从明代便有书籍记载苗民开始佩戴银饰,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到清代逐渐盛行,甚至不分老幼都喜佩戴银饰,苗民追求身上的银饰佩戴的越多越好,越大越好,越重越好,他们认为佩戴银饰为身份地位以及贫富的象征,还有趋吉避凶的功能。西江流域苗族银饰中特点最明显的是银角,像水牛角一样的银角高耸,造型夸张,上面錾刻有许多图腾。苗族银首饰的纹样丰富多样,主题有动物的,如飞鸟纹、龙凤纹、走兽纹等;有植物的主题,如三角枫叶纹样、莲花纹样、交缠的卷草纹样等;有人物的主题,如八仙过海、麒麟送子等神话传说;有几何装饰图案如云雷纹、龟背、方胜、太阳纹、水火纹、网状纹、回纹、交织纹等。苗族银饰形态除了有本民族的原始崇拜,还融合了一些汉民的信仰和寓意内容。根据不同的题材苗民对纹样的设计具有强烈的形式美,如对称均衡、连续重复、螺旋交叠等。由此可见苗族首饰的纹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朴素审美,它的发展是一个古今融合、多样共存的过程。

3.瑶族首饰。瑶族的人民特别喜欢佩戴银首饰,无论男女,常见的首饰种类有银胸牌、手镯、项圈或项链、耳环或耳坠等,品种多样。瑶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因此他们的首饰的纹样是一种独特而富有张力的视觉形态,常见为瑶民崇拜的瑶王、盘王像、盘王印,四周配以日月纹、太阳花纹作装饰,人形纹、万字纹、回形纹、米字形、十字形也常见。图案纹样的构造多层次而复杂,多见对称式、中心发散式等构图,以衬托出中心形象。借此祈求风调雨顺、趋吉避凶等原始的追求,从瑶族的首饰图案纹样可见受到三清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体现了瑶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图腾的崇拜。

二、多元共融的汉族首饰纹样

西江流域从秦汉时期开始,有过多次汉民迁入。早在秦朝开始,50万大军南征岭南,五代时期北方连年征战,南方相对比较稳定,大批官民逃至西江流域繁衍生息。明清时期由于战争缘故许多广东的汉人沿江而上,避难至西江流域一带。因此,桂东的西江流域一带可谓聚居有大量汉人,根据居住环境和语言系统分类,包括广府、胥家、客家等。明清时期西江流域的汉人大多从事水路的经商贸易,明代张翰的《松窗梦语》有记述:“苍梧(梧州)开府,雄镇一方,多珠巩、犀齿、联姻、金翠,皆自诸夷航海而至。”明清时期梧州地区的商贸往来对该地区的首饰产生很大影响。明清大量汉族移民入桂,汉文化逐渐成为了西江流域桂东南地区的主流,汉民族的习惯和审美成为了主导。广府的首饰多数与中原首饰无异,多采用金、银、玉、象牙、犀角、玛瑙等珍贵材质进行制作:(1)常见动物纹样,如龙凤呈祥、双龙戏珠、鱼跃龙门、福(蝙蝠)从天(云)降等,喜(喜鹊)事连连(莲花),喜(喜鹊)上眉(梅花)梢、马(骏马)上封侯(猴子)、鸳鸯戏水、马到成功、四神像(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等,由于西江流域人民农耕为生,源于日常生活的鸡、猪、鸭、鱼、鸟、虫等形象比比皆是;(2)植物纹样有如花(牡丹、芍药)开富贵、“莲”生贵子、灵芝(如意)、福寿(仙桃、石榴、佛手)三多,九如,九个如意;福禄(葫芦)万代(蔓带)、四君子(梅、兰、竹、菊);(3)器物纹样如宝瓶、八宝、三吉、灯笼、钱币、元宝等,象征富贵吉祥:(4)人物类的纹样较多,如宗教主题(观音像、弥勒佛像、八仙、钟馗等)、孝悌主题(二十四孝图)、爱情主题、友情主题(伯牙子琪、三顾茅庐)等人物故事;(5)文字类纹样,如银锭上的文字“福”字、“寿”字、“万”字等;(6)综合类纹样,如微缩的山水画,有山水、树石、行人、建筑,加题字、印。

基本与中原汉民族的审美如出一辙,显示了汉人追求官名利禄、福寿绵延、子孫满堂、仕途顺畅的美好渴望,尤其注重谐音所产生的寓意与图案的巧妙设计,少数民族常用的原始图腾纹样则罕见。

清代时期西江流域的客家族群由于战争从广东迁入,有从事农耕和手工业的如挑夫等。入桂后慢慢与当地土著混居,多个民族产生了文化。上的交织。而蛋家族群则是在西江流域生活了千百年,他们以艇为生、以水为生,终生生活在水上。这两个族群由于经济文化的原因,走到一个比较边缘的地位,总体来说不是特别富裕,从而也形成了朴素从简的风俗。他们也是崇尚金银,但和少数民族不同的是,他们一般在出嫁当天把家里能戴起来的金银首饰都戴起来,嫁人后会佩戴日常的耳饰,手镯。即使汉族人民虽然语言不同,来自不同地区,但汉文化将他们的审美意识、价值意识统一起来,所以西江流域的这几个族群的首饰纹样呈现出多元统一的特点。

明清时期是我国金银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工艺种类还是材质品种都达到繁盛,西江流域共存的多个民族、多种信仰、多种文化通过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得到共同的发展,大大拓展了首饰纹样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其多样性并加强了包容性。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区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明至民国时期西江流域首饰文化研究,项目编号:KY2015LX461;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桂、黔、滇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首饰设计规律与设计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9Y]C760158;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全方位构建绿色首饰设计的实施方法和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9KY0699.

参考文献:

[1]尉富国.从《徐霞客游记》看明末广西饮食、服饰、居住民俗[J].广西地方志,2004(01).

[2]陈曼平.广西历代各族服饰文化概貌(一)[J].广西地方志,2004(01).

[3]徐莉莉.全球化视角下多元共生的西江流域族群文化[J].梧州学院学报,2010(02).

[4]任才茂.中原文化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J].学术论坛,2013(11).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研究
论明清时期广西少数民族户口的调查统计与入籍问题
浅析明清时期处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缓慢的原因
从两方高阳碑志拓片看明清两代的学规禁例
明清之际外销瓷的西洋化及其历史内涵
明清时期徽州书院的资金来源
山海关区文物管理所藏铜造像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