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0-08-09 08:57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6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财税会计专业

2019年,按照国务院“职教20条”的相关要求,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该项制度的实施,将打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壁垒,着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一、相关概念

(一)“1+X”证书

“1+X”中,“1”为“学历证书”,即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毕业证书;“X”定义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学生在完成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后获得的证书,可以反映学生的职业素养。财会专业对应的为“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

(二)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在1998年曾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阐述,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也有很多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他们的侧重点在教学活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学校的相关要求,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整套方案,通过课程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进,以最优的资源为学生和教学管理做有力保障。

二、“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内容

“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标智能财税的44个工作领域,151个典型工作任务和711个岗位操作技能,涉及到代理记账、财务共享、业财一体、内控管理、等新岗位。以企业会计为主体,延伸到社会共享和企业共享中心,进而拓宽到代理账务、代理税务、代理客户、客户维护、票据中心、核算中心、外包服务、绩效管理等领域。“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如下图。

图1 “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资料来源:中联集团

三、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向各类中、小微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专业人员职业群,能够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为2.5年的知识学习和0.5年的顶岗实习。在2.5年的知识学习上,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其中,专业核心课上还会设置一定的实训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但是,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做到课证融通。目前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报考的会计专业证书为初级会计职称,虽然会计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与会计初级职称考试内容有重合和交叉,但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却不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学生还要自己报考相应的培训班来提高考试的通过率。对于“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属于新政策,对于试点院校和证书组织方中联集团来讲,都是出于探索的阶段,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无法做到很好的做到课证衔接。

其次,在校企合作层面上不够深入和紧密。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云会计、智能财务等应运而生,传统的会计核算功能正在减弱,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的重点还在会计核算,因此,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产出差距正在拉大,这也迫使企业和学校进行深入的合作交流来进行改革和创新。

最后,教师队伍结构和层次有待丰富。对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而言,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就会使教师在教学时,只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无法穿插企业的实际场景和案例的应用。

四、“1+X”证书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一)整合课程体系,做好书证融通

将“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融入课程体系,要求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标准和教学标准相互对接,培训内容和专业课程内容相互融合,同步考试评价,从而实现“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学历教育专业教学一体化。此外,实行学分银行制度,将“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教育考核之间进行转换,学生可以通过学分银行对获得学习成果类型与等级认定、转换为相应的学校课程,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可取得学历证书。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教育部在2018年明确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会计专业和行业联系紧密,校外实训基地是学习的重要场所,通过深入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将提供学生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践有力的结合,培养出能实操,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

为解决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学校应该建设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企业实践,职业培训,挂职学习等方式,提升实践水平。另一方面,校外导师深入课堂进行指导,通过实践案例的讲授,拉近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跳出书本”来感知实际的应用场景。通过培养和优化师资结构,形成一支校外导师能教学、校内导师懂实践的双导师队伍,更好的培养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财税会计专业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1+X 证书制度”导向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全国一流本科会计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财税政策助推贵州精准扶贫探讨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新政策背景下企业财税管理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从“两会”看财税改革走向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