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发地疫情12篇新华社评论看“重大报道中要增强评论意识”

2020-08-12 05:40李斌
中国记者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华新华社核酸

新闻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评论是传播机构履行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职责的重要形式,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集中体现媒体的宗旨、立场、主张。

每遇重大突发事件,形势往往瞬息万变,众说纷纭,“乱花迷人眼”,甚至流言四起、谣言满天飞,关键时候能否发出清晰有力的声音,对一个媒体、新闻人都是一种考验。往往这时候,评论能发挥举旗定向的作用。

6月11日,在连续50多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后,北京出现新的本地确诊病例,犹如一声炸雷响起,北京随即进入非常时期和“战时状态”。6例、36例……伴随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的更新,北京市委主要领导同志甚至发出了“背水一战”的号召。

后来被“命名”为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的这场战“疫”,始终备受中外关注。面对这次疫情,我们尝试紧紧抓住评论这个抓手,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关键时候发声,取得了引导舆论、以正视听的效果。媒体用户反馈说,“新华社及时播发评论报道,主动设置议题,鼓舞战斗意志,树立战‘疫’信心。”

一、重大突发事件中,要第一时间发声、连续发声,争夺话语主动权

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同志在2019年10月召开的新华社评论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华社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既要当好“消息总汇”,也要构筑“观点高地”,并要求构建有新华社特色的评论工作格局,形成全媒体、多层次、规模化的评论传播矩阵。

从6月11日至6月23日,10多天时间里,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不断发展变化,牵动着首都两千多万人乃至全国的视线,新华社发表12篇多种题材的评论,包括4篇新华微评、3篇新华时评、两篇半月谈评论、两篇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文章、一篇《评“新”而论》音频评论,初步构建起了一个多层次的评论矩阵。

6月11日,出现1例确诊病例,情况还不明朗;6月12日,出现6例确诊病例,警报进一步拉响。新华社当天播发新华微评《疫情防控之弦不可松》,虽然只有短短141字,却旗帜鲜明地指出:“出现病例不可怕,关键是防控之弦不可松。”

之后,伴随形势的演进,从6月15日至17日,新华社连续播发3篇新华时评:《疫情防控要非常精细》《背水一战,坚决打赢这场硬仗》《常态化防控须臾大意不得》,这3篇评论媒体总采用超过600家,新华社客户端总点击量超过560万,《常态化防控须臾大意不得》还在以“评新闻、论热点”为宗旨的新华社音频节目《评“新”而论》上由记者朗读播发。

“三连评”连续发出有力声音,释放强烈信号,提醒公众“面对已经取得的防控成果,不能有丝毫骄傲自满、麻痹松懈,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部署,以慎之又慎的精细措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把各项防控工作做在前头,落在实处”,“面对严峻疫情,各方都要紧急行动起来,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立足防大疫、打大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这场硬仗”,“从北京的疫情防控工作看,当务之急是响应级别‘升级’后的各项防控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犹如三剂清醒剂,不断给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群众作出提醒,提升了新华社在这次疫情报道中的话语主动权。

二、重大突发事件中,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关键时候发声

互联网重塑舆论生态和传媒格局,越来越成为新闻热点的生成地、舆论发酵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主阵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各种消息真假莫辨,各种观点鱼龙混杂,受众缺少的并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准确分析和权威解读。

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举世瞩目,我们及时研判形势,密切关注新闻热点,缘事而发、寓理于事,用理性的思考、权威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引导舆论,努力形成“每逢热点必听新华社声音”的传播效应。

6月16日,在新发地聚集性疫情确诊病例破百、升级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街道乡镇达23个之际,新华社通稿播发“新华时评”《背水一战,坚决打赢这场硬仗》,强调“形势仍然严峻,警钟再次敲响”,指出“尽管面临许多不确定性,但真正决定疫情走向的,是面对重大突发疫情时所采取的态度、策略,是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行动力、战之必胜的钢铁般的意志”。媒体用户表示,评论逻辑清晰,明确打赢这场硬仗不仅需要各级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也需要北京市民克服恐慌情绪,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6月16日晚,在一再推迟时间后,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在深夜召开当天的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此举非同寻常。第二天,新华社通稿播发“新华时评”《常态化防控须臾大意不得》,既指出“十分严峻的防疫形势已经敲响聚集性疫情的警钟,必须深刻吸取教训,切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也指出“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升级’之际,武汉宣布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全部‘清零’,这进一步给我们以信心。做到快筛查、严防控、紧溯源,健全防控体系、严格防控策略,我们就一定能赢得胜利。”

上述两篇评论,媒体采用分别达143家、284家,新华社客户端点击量分别达286万、132万。事实表明,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关键时候发声,不断拓展思想深度、丰富表达方式、创新传播手段,才能积极抢占舆论场。

三、重大突发事件中,要增强评论针对性和锐度,抢占舆论制高点

评论不能闪烁其词、含含糊糊,而应开门见山、旗帜鲜明,抓住症结、击中要害,给人以启发和警醒,从而有效地说服受众、引导受众。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由于形势复杂,往往给人雾里看花的感觉,如何透过云雾看到事情本质,发出清醒之声,是对记者和媒体的考验。在这次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中,一位权威专家的一句话、新增确诊病例数字的一个变化,往往遭人误读甚至曲解。此时此刻,媒体就要敢于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

6月18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5场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北京疫情已经控制住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专家言之凿凿定有依据,但流行病学还没有搞清楚、病毒千变万化,是不是说得太早了点?半小时后,“半月谈评论”迅即推出评论《不能过度解读“疫情控制住了”,更不能放松警惕》,在对专家做出“疫情控制住”判断的重要前提进行简要分析后话锋一转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对疫情放松警惕,掉以轻心”,提醒“不仅干部要保持清醒,广大市民也不能因为好消息就放松警惕。”

这条评论对片面理解、过度解读“疫情控制住”给予清醒分析,提醒“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绝不能放松警惕”,是中央媒体第一时间发出的“长鸣警钟”。

6月21日,北京市新增报告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例。这是八天以来北京新增病例数首次降到个位数。这一消息令人备受鼓舞,甚至有的专家乐观判断北京疫情已处于“平稳期”。此时,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文章《新增病例数降,警惕性不能降》,再次呼吁:要继续保持高度警惕,不可有松劲心态。评论既充分肯定降至9例来之不易,同时提醒“不能沾沾自喜”“更要保持高度警惕”,指出“首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如果我们掉以轻心,疫情随时可能反复。”果然,6月22日,新增确诊病例又回升到两位数:13例。这条评论被资深传媒人评价为“清醒”之作,提醒“媒体人要保持清醒”。

伴随疫情发展,“您核酸了吗”成为网络上甚至现实生活中人们幽默调侃的话语。这一现象究竟是好是坏?6月23日,《为这份淡定从容点赞!“您核酸了吗”成为北京人的新问候语》在“半月谈评论”推出,稿件从细节和现象切入,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幽默调侃“凸显的正是人们对战‘疫’必胜的信心”,文章吸引不少网友留言,一位网友就认为评论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韧劲,对战‘疫’必胜的信心”,呼吁“加油!”

□ 左图 北京分社记者谢昊(左一)采访北京市丰台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

□ 右图 北京分社记者张晨霖(右一)身着防护服拍摄北京金域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6月22日,已经累计检测234.2万人、采样294.8万人后,北京提出三类人群必须“全面检测”,且对即将接触集中医学观察的重点人群要安排“二次检测”,进一步扩大检测面。与此同时,虽然与新发地批发市场有关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一些家庭、单位聚集疫情和社区散发病例还时有发生。疫情防控仍处在最紧要、最吃劲的关头。伴随大规模核酸检测的进一步提升和防控形势的依然严峻,核酸的准确性、假阴性等问题备受关注。此时,新华每日电讯刊登评论员文章《“全面检测”要速度快更要结果准》,提出“核酸检测,准是‘硬道理’”,“既要保障核酸检测量增加,又要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再次旗帜鲜明地发出清醒之音。

新华社在北京新发地疫情报道中组织的这些评论,基本上实现了多声部传播、多维度表达,提升了新华社在疫情报道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猜你喜欢
新华新华社核酸
踔厉奋进续写新华章
测核酸
全员核酸
再创新高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一串一串的小秘密
乱发脾气的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