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美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2020-08-13 00:1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时尚设计与工程 2020年5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苏州博物馆

何 湘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展示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合了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在博物馆、建筑空间、展览馆的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展示空间是一个公共开放的空间,它活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大众生活娱乐的一部分,它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现如今展示空间设计更加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人们在对展示空间进行思考和设计的同时不仅要考虑技术与材料的运用,更要将审美观点融入设计中,将纯技术提升到技术美学的高度,用科学、合理的思维进行设计构思。技术美学促进了展示空间的发展,为展示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艺术美特征要与技术实践相结合,对美的形式与内容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1 技术美概述与发展历程

技术是人类在创造时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在造物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技术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跨越时空的标志,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既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创造活力,也为造物的理性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保障。“技术是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同时产生的。它是调节和变革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也是沟通人与社会的中介。”[1]技术美学是一种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被提出的新概念,人们发现盲目追求新技术、新材料所搭建的纯技术空间并不美,于是提出技术与美学相融合的理念,技术美学孕育而生。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爆发,机械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欧美国家的科技与经济都有了飞速的发展,机械产品被大量应用于日常生活,原有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美学研究局限被打破,“水晶宫”正式拉开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交锋的序幕。20 世纪之初,德国先后成立了“德意志工业同盟”与“包豪斯”学院,拓展并推广技术的美学原则和理念,最终形成了影响整个时代的现代主义风格,又被称为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它们构成了技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904年法国美学家保罗·苏里奥发表的《理性美》标志着技术美学正式成为美学的研究领域,他首次提出机械产品与技术中所包含的功能美,“美同有用之间不会有冲突,正是完全有用的东西才存在真的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技术美学组织在英国出现,随后美国也设立了技术美学研究的相关组织,并在一些高校之中增开关于技术美学的课程,“国际技术美学协会”的成立,标志技术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技术美学这一概念,技术美学讲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现在功能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推进了技术美学的运用发展。技术美反应了事物从基本的实用功能形态转变为审美形态的规律,事物不仅仅要实用,更要美观,它是物质生活的体现。

2 技术美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表现

现代展示空间设计已经区别于环境艺术专业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展览空间艺术以技术美学原理为基础,更加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结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思维来进行概念设计,并全面考虑空间事物的各项性能[2]。展示空间设计中的技术美是一种人造美,空间中的功能划分、韵律节奏、色彩氛围、形状材料等要素都可以概括在技术美的范畴中。技术美以实用功能为前提,目的是让人的活动在空间中更加舒适协调[3]。新技术的出现与新材料的使用打破了原本展示空间在视觉形式与观念上的局限性,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沉浸式地接受空间所传达的信息。新媒体技术能够将静态的展示空间动态化,从静态的实物展示到三维立体的虚拟现实体验,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与空间所营造的氛围产生共鸣,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美中感受空间带的来乐趣。

从展示空间设计和技术美学的角度上来看,现代的展示空间是共享的空间,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和环境的整体性,设计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4]。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材料的属性、特征,以及能够营造的氛围效果,将技术美学合理地运用到空间展示艺术当中,使设计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人们对技术美的追求,不是单纯对技术的膜拜,而是切实追求技术所产生的独特魅力,比如功能美、形式美和人文美等,这些美都是能够从展示空间环境中感知的。展示空间在实现展示功能、信息传递功能的同时含有的技术美也在刺激着我们的感官,从而形成一种外化的视觉美。

3 苏州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技术美

3.1 苏州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空间

图1 苏州博物馆外观

图2 苏州博物馆庭院一角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在“苏式”的传统中寻求传承与创新的统一。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在各方面都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内涵,它融合了苏州园林的传统特色与现代建筑艺术特点。但它营造的园林感并不是直接照抄苏州传统园林的建筑形式,而是将园林的主要元素进行提取,把握住了苏州园林“移步换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感觉。博物馆由室内展示区与室外园林展示区两部分组成,并在室外庭院内设计了独立展厅,使建筑与环境充分协调。室内展厅体现现代化,而室外展厅强调的是复古韵味,是主体建筑对园林庭院的延伸,用复古的苏州视觉形象打造了空间环境的亲切感,与室外庭院也更加契合[5]。在布局上的设计也巧妙独到,苏州博物馆新馆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错落着亭台楼阁,突出“移景”、“取景”、“借景”等艺术手法,既有苏州古典园林的韵味,又用现代建筑的特征,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似分又合。

3.2 技术美在苏州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运用

技术美是一种美的形式,展示空间设计运用技术美能够更好地凸显它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它反对附加的装饰性,强调技术本身所带来的美感。苏州博物馆的整个建筑外观、内部结构、展示空间等都体现了技术美学的艺术表达,建筑外观采用了线性美学艺术,内部结构采用材料美学艺术,展示空间融合古典文化与当代艺术[6]。苏州博物馆在设计上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技术融合,彰显技术美学下展示空间设计的魅力。

图3 苏州博物馆内部构造

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采用大量的钢结构,钢结构与传统建筑材料混凝土、砖石相比有更好的力学性能。丰富结构受力的形式,使空间更有层次感,更能凸显结构造型的独特魅力。苏州博物馆室内展示空间的屋顶也是精心设计,其屋顶的结构技术表现出了强烈的技术美的特征,屋顶的坡度与大小不尽相同,使整个建筑在外观上更加丰富,突破了传统园林建筑屋顶的构建形式。材料选用灰色花岗岩取代传统灰色瓦片,运用玻璃屋面,将建筑构造的结构美凸显出来。玻璃与钢结构的组合透光性好,在私密的空间营造一种流动感,同时也将室外的景观通过玻璃天窗“借用”到室内中来,与园林中借景、衬景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4 苏州博物馆展示空间技术美

图5 苏州博物馆楼梯转角

苏州博物馆运用白色石膏板打造几何美感的屋顶,使用白色的照明灯具、防火感应器、广播音响等设施,减少违和感。实体墙部分通过天窗的方式,利用同等大小的玻璃窗等距离安装,自然光线照射进来形成了有规律的阴影线条。天窗在材质上选用木纹样的铝合金格栅,还有的展示空间顶部利用钢结构和铝合金窗设计搭建,引入自然光线,为观者营造自然舒适的观展环境[7]。博物馆内的水幕墙楼梯景观空间增加了玻璃和钢材的使用,玻璃增加了建筑界面的通透性,而钢材更使建筑显得轻盈流畅,钢材硬朗的深色与白墙的对比也加重了建筑线性审美的韵味。这种线性审美的韵味还体现在建筑外观轮廓的设计上,每一面展开的墙面上都有“线”的视觉元素,将建筑的檐、梁、柱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是形式与功能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设计师根据建筑本身的功能和结构进行美学的处理,注重建筑自身结构的美感,并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装饰。从展示空间的承重构件楼板钢梁,到扶手、踏步、转角等细节部位,都做了简化处理,并没有添加额外的装饰效果,服从于自身的功能结构,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彰显物体本身技术美的魅力。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的使用让单一的展示空间变得灵活,拉近展品与观众的距离,大限度地利用数字展示技术再生的文化价值,利用高科技技术美丰富了展示空间的设计形式。

苏州博物馆使用的材料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材料技术完全不同,这些材料所体现出来的美感是现代的,但是通过组合、变形与技术上的巧妙设计,所表现出来的韵味与氛围却是古典的,这离不开设计师对材料技术美的充分把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室内外环境通过新材料的技术美,让空间艺术形式更加丰富饱满,一座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建筑油然而生,“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4 总结

伴随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技术的审美和人性化有了新的要求,技术美便成为现代展示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它在展示设计中的地位逐渐得以确立并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8]。合乎理性的技术称为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为人造物对象化的进程加速。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既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创造活力,也为人造物的理性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物质保障。在展示空间设计过程中,需要平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手段,将符合人们实际需求的,功能性强的空间通过设计艺术性地表达出来,营造符合审美的舒适美观的环境,以此来满足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苏州博物馆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博物馆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