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市疫情防控看中国传统文化优越性

2020-08-13 11:26汪臻
好日子(中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新冠肺炎跨文化

【摘  要】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再次在北京出现,新一轮的疫情阻击战拉开序幕。本文从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现、发生、发展和抑制的全部过程入手,探寻疫情防控中所体现出的中国文化内因,总结分析传统文化制度优势在疫情防控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冠肺炎;新发地市场;中国文化;跨文化  文化自信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开始在湖北省武汉市蔓延。因时间临近春节,人员流动量激增,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扩散。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亲自挂帅、医护人员支援、全国人民配合参与,“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常通风”的习惯渗透进民众日常生活中。在党中央严格部署把关之下,全民团结一心,疫情控制取得阶段性胜利,至4月底各省市新增感染人数陆续清零。然而,在连续55天无新增感染病例之后,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2场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西城区新增1例本地确诊病例,再次拉响了北京抗击疫情的警报。面对卷土重来的疫情,北京迅速響应、凝聚力量、强力应对。

相对比于西方国家个人主义盛行,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过程正是中华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典型体现。笔者作为一名北京市民,亲历了本轮新冠疫情的发展和控制过程,见证了中国文化汇聚成强大的中国力量。

一、疫情情况概述

(一)疫情的发现

北京市西城区唐某自觉出现新冠肺炎症状,于是全程佩戴口罩,独自骑车到医院检查并隔离治疗。隔日,唐某被专家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着“最强大脑”的西城大爷,冷静清晰地回忆出了过去两周中接触过的全部人员,去过的所有地方。不但提供了一份38人的详细名单,更是对自己至新发地市场购买海鲜并作短暂停留的事情进行了准确描述。为相关部门迅速作出反应“锁定目标”,将新发地判定为“疫情中心”打下了关键基础。①此举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大局观,不对政府隐瞒事实,有效将影响范围缩小。

(二)疫情控制措施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北京市乃至全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揽了首都8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有管理人员1500名,固定摊位2000余个,定点客户达4000多家,市场每天人流量更是多达数万人②,是北京市名副其实的“菜篮子”。防疫响应如果不及时,后果将不堪设想。疫情爆发之后,北京市政府依靠社区及工作单位,将疫情以来与新发地市场有接触的人员全部进行了登记。学校停课恢复线上教学,体育竞赛管理中心暂停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

不同于湖北武汉的“封城”策略,北京市在防止疫情扩散方面采取了不同的举措。即以社区为单位,按已确诊人员的活动及接触范围将社区划分为了高、中、低风险社区,对不同风险程度的社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封闭和管理措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入,有效减少了人员流动,降低了病毒快速传播的可能性。同时,社区及工作单位组织对新发地等涉疫市场和社区相关人员、中高风险地区居民等6类人员集中采集核酸样本进行检测。北京市及时关上了疫情传播的窗口,把疫情控制在了最小范围。

北京市累计完成了1041.4万人的核酸采样工作,“应检尽检”人员动态清零。全国海关对进口肉类等货物及其包装和操作环节实施新冠肺炎病毒检测,共检测样品32174个。北京市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单日10万人份,将可有效满足企事业单位、个人及团体预约检测等需求。④在总结了上阶段抗击疫情成果的基础上,汲取宝贵经验教训,北京市迅速行动,提高核酸检测能力,将疫情蔓延的苗头扼杀在了摇篮当中。本轮疫情之下,北京市民生产生活有序进行,经济增长并未放缓,高效检测功不可没。

(三)北京疫情控制效果

自北京新发地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以后,北京卫健委迅速做出反应,尽一切可能切断传染源和传染途径。

从北京第二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笔者完成报告时间统计的新增病例人数统计及变化趋势见下图。

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可见,由于新冠病毒的极强传染性,新冠肺炎感染人数迅猛抬头,一日内激增38例,并连续3日新增病例超30例。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不便。疫情防控形式严峻复杂,全国自上而下不敢掉以轻心,各级政府以坚决果断有力有效的举措遏制疫情蔓延。百姓倾向相信依赖政府,服从领导安排。新增确诊人数波动下降,至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二、北京新冠疫情有效控制背后体现的中国文化

本次疫情爆发的“中心”新发地市场交易量大,与普通民众的关系密不可分,北京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交流往来人员更是繁杂。在此前提下,还能取得良好的防疫效果,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的观念信念,各项政治举措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尊崇。

(一)敬畏生命

疫情如同狂风骤雨一般席卷而来,在疫情影响之下,生产停摆,经济受到巨大冲击,“救市”与“救人”看似是鱼与熊掌一般的两个命题,但中国对世界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先救人还是先救市——即人民利益和资本利益之间的价值排序,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尊重,在政府所宣扬倡导的“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北京第二轮新冠疫情爆发后 ,北京市委和政府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即便新冠肺炎检测、治疗所产生的费用高昂,国家以及医护人员始终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对待每一名病患,与死神赛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价值理念贯穿始终。从民众角度出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观点深入人心,只要保全根本,就有未来和希望。国家对人民负责,人民对国家信任,二者缺一不可。

(二)集体主义

根据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国社会具有较强集体主义倾向。集体主义的价值信仰突出地表现在中国人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能力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受道家以及儒家学派影响,中国人主张积德行善,相信因果机缘,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格,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责任,肩负着对社会的使命。国民意识形态较为统一,国民意志高度团结。

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倾向的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在中国文化中,个人则是为集体服务的。相对比西方国家对个人自由的高度重视,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情况在本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屡见不鲜。在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过程中,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时,秉着“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局观,所有人积极配合严格的出入口管理、人员健康信息登记、体温检测等各项防疫措施,没有怨言,不怕麻烦。正如“西城大爷”说的“我百分之百配合”那样,党和政府能够将14亿人民动员起来,使人人都能成为疫情阻击战中的一名战士,正是党和政府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也是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的充分体现。

(三)民族意识

本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党中央坚持全国一盘棋的防疫理念,切斷北京疫情向其它省区蔓延的可能性。把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作为关键着力点,统筹各方面力量支持疫情防控。

在接到北京新冠疫情爆发的消息之后,惠州市各级政府及卫生防疫部门进行迅速排查,来电对本人近两周的行程信息进行了详细询问。在通过大数据分析本人曾在新发地市场逗留半小时以上之后,当地政府将本人列为重点观察对象,规劝不要外出,并很快上门进行了核酸检测。之后,由救护车单独转送至专门酒店进行集中隔离。从笔者在惠州市被隔离的经历可见,疫情期间,个人信息被频繁收集,高科技手段下大数据让人们的隐私无所遁形。

西方因为文化中对于人权以及自由的强调,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普遍高于国人。而中国缺少天赋人权的意识,人们更习惯于服从统一的群体的思想,这也是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所托。从文化上来说,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偏重于社会本位,人们“克己守道”,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在彼此关系当中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于是自愿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将个人隐私主动上报,体现着人定胜天的决心。

三、结语

纵观年初疫情以来,这是一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战争。危难关头,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力量,将群防群治进行到底,这就是战胜艰难险阻的中国力量。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高度赞赏说,“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种动员。”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抗击疫情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更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优势。对抗疫情需要速度、资金、想象力和勇气,“中国模式”不可复制。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并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不断更新,中华文明迎来复兴,这样的文化值得我们自信。我们相信,一切终将过去,定会春暖花开。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西城区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关情况的通报[EB/OL].http://www.beijing.gov.cn/shipin/xxgzbdfyyqfb/19776.html,2020-06-11.

[2]北京新发地市场.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简介[EB/OL].http://www.xinfadi.com.cn/company/cintros.shtml,2020-01-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海关总署:重点进口商品样品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EB/OL].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mtjj35/3151337/index.html,2020-06-19.

[4]赵语涵.高效实验室,单日检测10万人份[N].北京日报,2020-07-03(第2版).

[5]黄明理.疫情防控中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检视与弘扬[N].新华日报,2020-03-03(第11版).

作者简介:

汪臻(1993年1月),女,湖北省武汉人,工程师,本科毕业于加拿大皇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现就职于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新冠肺炎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