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一种文化

2020-08-14 04:31
老年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学问境界

中国历代是非常重视文化的。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认为艺术是一种游戏,被排在了最后。以前,中国人写字、画画都用毛笔,公事之余要在宣纸上写写画画。中国的文人将这些当作业余爱好,以自娱自乐为主。

尽管古人不刻意做专业的书法家,但是字写不好也是相当丢人的。古人重视书法,因为书法是学问。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如果画画只以形似为基准,只是儿童的见识。我曾提出搞艺术的要有民族、现代、个人三个特性,这主要是针对绘画提出的。但不论书法绘画,没有这三个风格就不能成为大家。如此看来,这三个特性对书法也是有用的。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民族特色,创作就没有了根基。有了民族特色以后还要有时代特色。把古人的东西都临摹一遍,即使临得再像也没有用,因为不是现在的东西,没有时代的特征。在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基础上,还要有个人特色。唐楷就是时代特色,与秦汉和魏晋都不一样,在唐楷的基础上,又有颜真卿、柳公权的特色。这种个人特色在时代的基础之上自然形成,在群体的特色之上加注自己的东西。如果脱离了民族特色和时代特性,个人风格就会产生怪诞的形式。

书法必须有民族传统,就是说光写写字,形成不了艺术。书法如何体现时代确实是个问题。我认为,现代人写出的汉隶和唐楷还是属于现代的东西,比如启功的书法风格,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同时也是个人的。如果一个人的修养到了,字也写好了,就肯定会有这三个特色。不要一拿笔就想写出个人特色,那样只会搞花样,而花样不是特色,不是风格。要想达到民族的、传统的特性,需要很丰厚的基础,再加上有学问,自然有个性出现。

《妙景发天趣 长潭起卧龙》于右任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散是散怀,淡是自然,这是以涵养和学问作为基础的。书画实际上就是个人表现,综合地分析,不是用墨一泼、大笔一挥的个人表现。字写得好,一定是技巧与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结合。一个人有学问,在字里面就表现出学问;一个人老老实实,在字里面就表现得老老实实。这是一个精神状态的反映。一个人如果喜欢喝酒、性格豪爽,那么适合画大写意,画工笔不会有耐心。反之,一个慢性子、脾气缓的人画工笔就会很到位。艺术作品中“散”到什么程度、“淡”到什么程度,表现了个人修养和境界达到什么程度。魏晋风度以潇洒、直率为主,唐代以严整和规矩为主,因此书法风格完全不同,达到的境界也不相同。历代书法大家没有一个是因为做作和不自然而达到高境界的,这也体现了散和淡。

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需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博大的胸怀。如果一个时代出现许多大艺术家,表明这个时代的修养和胸怀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书法和绘画是一个时代的折射,像镜子一样,能够看出这个时代是否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从这一点来看,书画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书法家应该是有学问的人。光练技巧,想着赶紧把字写好,结果往往还是写不好。书法既不能不讲技法,又不能只讲技法,老是在技巧上下工夫,就会走向歪门邪道。书法的技巧如果不故弄玄虚的话,一天就讲完了,但练起来却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文化,书法基础只能越来越差。现在有些人二三十岁时就把字写得很好了,却越写越不如从前。这是因为年轻时字写得很好,再加上有朝气,自然不错。但等到年龄大了,朝气没有了,如果没有学问,写的字反而没有以前好,体现出混气和老气。

文化是中国书画的基础,如于右任、林散之的书法,都是有内涵、有修养的体现。古人在文化上下工夫,做学问是为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做事就会工稳,书法自然也会好起来。

读书可以使笔下更有内涵。现在有许多人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国家大事,只琢磨着争名夺利,笔下流露出来的境界自然不高。有些人技巧已经够了,缺少的是把传统认真读过,然后融于自己的性情当中。中国是一个有特色的国家,这个特色就是继承。要把书法搞好,就要抛开那些怪的东西,把传统搞好。

《春归花不落 风静月常明》林散之

书画从古至今都没有像现在这样热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的人从事书法与绘画。但是,大需要才能有大成就。所以,多读书、提高自己的修养,才可以改变表面过热、实则务虚的现象。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学问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比多少的学问
“一”的学问
品“境界”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慎独的境界
凸显民族特色 余热倾情后生
“人师”的境界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