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经典(三十二)

2020-08-14 04:14
老年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行笔收笔点画

持之以恒

曾国藩作为清代“中兴名臣”,以功业名世。在碑学复兴的时代,曾国藩也提出了自己的书法主张。作为学贯古今的一代大儒,在碑与帖的论争中,提倡融合发展。勤勉一生的曾国藩,在习字方面也下着实在功夫,每日百字不辍。他曾致力于唐代李邕《麓山寺碑》的临习,据说在两军对垒的战争岁月,亦未停歇。作为将日记写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曾国藩来说,书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命存在形式。

《竹游记》拓片(局部) 清·曾国藩

《节录韩愈新修滕王阁记》拓片(局部) 清·张裕钊

文人的情怀总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战争中的曾国藩有血腥的“曾剃头”之称,但是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方面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存断续绝意义。书法作品如果只是像实验室中的理性匹配,那么其艺术价值也就丧失了。曾国藩书作铭勒于石,拓制为本,其本身就有着文心不可磨灭的象征意义。将其一生功业与点画之间的悠游文雅相联系,欣赏者可以体会到“持之以恒”的力量。起笔与收笔处的优雅,亦无法掩盖其行笔的坚定笃实。

相较之下,邓石如的笔线中蕴含浑穆庄严的气象,何绍基的笔线中蕴含灵动洒脱的气息。而曾国藩的点画之间透露出生命的体悟恒常,既不偏执于霸悍的用笔,也不故弄纤弱,平实正大而有韵味余地。这是一位几经挫折的文人为文化理想而做的解释。曾国藩有太多的丰功伟业要去完成,故不以鬻字为业,自能风规悠远。几番被太平军逼迫跳湖的曾国藩,以持恒的人生行笔,挺过了重重难关,葆有最初和最终的优雅。

骨力通达

曾国藩的门人中,多达官显贵,在风云突变的近代上演独特的角色。其中,迥然不同之人当属甘于寂寞、不求闻达的张裕钊。作为“曾门四学士”之一,张裕钊的学养才华为世人称道。展读张氏作品,莫不为其用笔骨力所折服,平顺正直之间,通达无碍。

清代道光、咸丰以降,世事凌乱,人心盘郁。张裕钊于曾氏幕下,为官机会极多。但他只在书局、书院供职,践行着文人的理想。其在著名游记《北山独游记》中感慨:“吾于是慨乎其有念也。天下辽远殊绝之境,非先蔽志而独决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惧而止者,有能诣其极者乎!”在持恒的守望中,需有大勇力者,才能脱略俗务,登峰造极。欣赏他的作品,起笔处力量含蕴充分,行笔坚实有力,收笔奇变丛生。一代宗师康有为曾高度评价张裕钊的书风,认为舍弃细枝末节,方能成就主干的挺拔。但是近代沙孟海等书家也指出其笔线审美的变化不足。正所谓“求其正大,难顾微芒”。作为欣赏者,自能“美其所美”。

张裕钊早年致力于《张猛龙碑》的修习,而且对笔法、指法颇有心得。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在其启发下,参研历代书论,总结出了五指执笔法,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

猜你喜欢
行笔收笔点画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中)
苕溪诗蜀素帖技法精讲(九)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下)
第二讲 基本笔画写法
楷书点画使转的学问
软硬兼施(二)
颜真卿楷书“点画”的教学课例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
七绝·春雪
一字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