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世纪意大利美学经典的文献学研究

2020-08-18 00:40
江苏社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美学史美学文献

高 薪

内容提要 15到17世纪的意大利不仅是西方艺术发展的高地,也产生了大量重要的美学文献。这些文献横跨哲学美学、诗学、一般艺术理论、图像学和音乐理论等多个领域。其中所涉及的话题,不仅吸引了美学史家的关注,也是当下许多美学和艺术问题的肇始之处。经过中国本土美学界几代学者薪火相传的研究和译介,其中有些文本已经为国内学界所熟悉,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文本是我们比较陌生或尚未译介的。本文将通过西方和本土对这一时期美学文献的比较研究,遴选出对美学研究学术共同体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经典文本或关键文本。

引 言

众所周知,15—17 世纪的意大利是西方艺术和文化大发展的高地,给后世留下了一大批伟大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作品,这个时期也是常为思想史、艺术史、文化史家所关注的历史阶段。然而,当谈到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美学时,除了一些哲学家和诗人的著作外,其他似乎乏善可陈。但实际上,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确实留下了大量我们今天可以称作“美学问题”研究的文献。就这些文献关注的话题来看,既反映了当时的美学发现、美学思想,又对我们阐释和研究当下的美学和艺术问题大有禆益。

如果说考古学是进入当下的手段,对过去的研究也是对当下的质问,那么,对15—17世纪的意大利关键美学文本的挖掘就不仅仅具有历史学和文献学的价值,还具有时代价值。在全球化语境下,这是我们思考当下的文化、美学和艺术现象所必须再一次返回的“起源”地。这也为我们今天就经典文本的引介做拾遗补缺的工作提供了合法性。

这一时期留下的文献众多,但哪些文本才能被称为“经典”?过去,中国本土美学对意大利美学经典的引介往往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学术趣味。但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要保证所选文本的经典性,一个较为可行的办法就是研究这些文献在学术共同体中传播和使用的状况。因此,出于研究的方便,我们将15—17世纪的意大利美学文献作为一级文献,将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称为二级文献。以多种一级文献在二级文献中使用的频次统计为方法,我们期望筛选出15—17世纪意大利美学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文本。

一、从美学史著作的角度考察

美学史是研究各个时代审美意识、审美发展的历史记载,其写作直接建立在每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美学文本之上,因此我们对美学经典文本的考察先从美学史开始。在处理15—17世纪意大利的美学文本时,不同阶段的美学史实际上表现出不同的选择倾向。比如,出版于1892年的鲍桑葵的《美学史》虽然影响很大,但由于受黑格尔美学的影响而格外注重对古代美学和18世纪之后德国哲学美学的论述。他认为,如果美学家要在文艺复兴时代“寻找美学的踪迹的话,他的著作就一定是乏味的”[1]19世纪末出现了大量黑格尔主义的美学史著作,其中大部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持否定态度,罗伯特·齐美尔曼(Robert Zimmermann,1824—1898)在《作为哲学科学的美学的历史》中直言,“在美与艺术的哲学领域,3到17世纪无非是一段巨大的空白”。鲍桑葵的美学史完成于1892 年,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见鲍桑葵《美学史》,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233页。。因此,鲍氏在论述到这一时期时,只涉及诗人但丁。在鲍桑葵看来,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艺术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的大发展,但是其审美意识却还未上升到思辩理论的高度。

克罗齐的《美学史》[2]贝内季托·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袁华清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1902)也是高度思辩化的。他在某种程度上和鲍桑葵一样,认为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其对感性和艺术哲学问题的讨论应该是高于一般经验总结和理论的。因此,克罗齐在这一时期关注的主要是两种具有思辩性的美学文本:一是新柏拉图主义者中对“美”做形而上学辨析的著述,如马西利奥·斐奇诺、皮科·米兰多拉、卡塔尼、阿尔贝蒂、本博、埃奎科拉、卡斯蒂里奥内以及阿格斯蒂诺·尼福等人的文本;二是与哲学最接近的诗学文本,比如塔索、康帕内拉、卡斯特尔维屈罗、弗拉卡斯特罗、斯卡利杰、帕特里齐等诗人的著作。除此之外,他在视觉艺术领域约略提及卢卡·帕西奥利、洛多维柯·多尔切和本尼德托·瓦尔奇。在第三章论述现代美学的思想基础,论及“审美判断力”的概念时,他提出可在阿里奥斯托、瓦尔奇、米开朗琪罗和塔索的文本中追溯这一概念的演变。

第三本我们要考察的著作是吉尔伯特与库恩合著的《美学史》(1939)[3]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上),夏乾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与以上美学史不同的是,除了哲学美学和诗学文本外,本著还增加了视觉艺术和音乐理论方面的著作。在诗学方面,作者提到彼特拉克、薄伽丘、塔索、弗拉卡斯特罗、卡斯特尔维屈罗、斯卡利杰、明图尔诺等;在哲学-美学方面,作者主要论述了斐奇诺和皮科;在艺术家-理论家方面,作者列出了阿尔贝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通过德·霍兰达的《罗马谈话》)及瓦萨里的著作;在文艺理论方面,则引用了卢卡·帕西奥利、弗朗切斯卡的《论绘画中的透视》,提到了本博、洛马佐、祖卡里的著作。此外,本书还收录了萨弗纳罗拉和焦尔达诺·布鲁诺这两位通常为美学史所忽略、但对理解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来说又非常关键的人物。吉氏与库氏的美学史中,对源自艺术实践(诗人、艺术家和文艺批评家)的文本的重视超过了对形而上学著作的关注,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美学文本的特殊性。

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奇的《美学史》第三卷《现代美学》[1]Władysław Tatarkiewicz, History of Aesthetics, Vol.III, Modern Aesthetics, ed. by D. Petsch, trans. by Chester A. Kisiel and John F.Besemeres,The Hague and Paris:Mouton,1974.对15—17世纪意大利美学文献的处理最详实。他不仅吸收了之前美学史研究的主要成果,还纳入了视觉艺术理论(施洛塞尔)、批评史(文杜里)、一般艺术理论(布朗特)以及诗学(温伯格)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成果。在广阔的学科视阈下,塔氏的《现代美学》收录了这一时期所生产的大部分重要美学文本。从他的论述来看,以下这些作者非常重要:琴尼诺·琴尼尼、库萨的尼古拉、萨沃纳罗拉、阿尔贝蒂、斐奇诺、拉斐尔、卡斯蒂里奥内、本博、皮科、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通过德·霍兰达的文本)、蓬托尔默、卡尔达诺、里帕、帕特里齐、布鲁诺、温琴佐·加利莱伊和贝洛里。

相比之下,比厄斯利的《西方美学简史:从古希腊到现在》[2]门罗·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从古希腊到现在》,高建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较为精简。他将这一时期的美学文本分为四类,分别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斐奇诺的《柏拉图〈会饮篇〉注释》和布鲁诺的《论英雄气概》,绘画理论中阿尔贝蒂和达·芬奇的著作,音乐美学领域中吉奥塞夫·扎利诺的《和声体制》和温琴佐·加利莱伊的《古今音乐对话》,以及诗学领域中薄伽丘、斯卡利杰、卡斯特尔维屈罗、塔索和帕特里齐的著作。

综上我们发现,虽然五位美学史家论述的重点不同,对美学这一学科的基本观点的认识也有所差异,但在他们的论述中还是出现了一些被共同关注的早期美学家和艺术家。从出场的频次来看,出场4次的有:斐奇诺、塔索、阿尔贝蒂、卡斯特尔维屈罗、斯卡利杰、帕特里齐;出场3次的有:皮科、达·芬奇、卢卡·帕西奥利、本博、布鲁诺、薄伽丘、瓦萨里;出场2次的有:卡斯蒂里奥内、多尔切、洛马佐、祖卡里、萨弗纳罗拉、贝洛里、瓦尔奇、温琴佐·加利莱伊、琴尼尼、尼福;出场1次的有:里帕、贝洛里、蓬托尔默、埃奎科拉、康帕内拉、明图尔诺、奥塞夫·扎利诺、库萨的尼古拉。

以上五本美学史著作,最早的出版于19世纪末,最近的也出版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将更新的美学史观纳入其中,我们参考了2006年出版的《美学历史辞典》[3]Dabney Townsend,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esthetics,Lanham:The Scarecrow Press,Inc.,2006.。作为工具书,其所提供的文献一般具有普遍的重要性。该书在“文艺复兴美学”一节列出了阿尔贝蒂、达·芬奇、瓦萨里、帕拉蒂奥、阿梅尼尼和祖卡里。其中大部分名字都在我们上述名单中出现过。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在美学史视野中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著作者名单:在哲学美学方面,是斐奇诺、皮科、本博;在诗学方面,是薄伽丘、塔索、卡斯特尔维屈罗、斯卡利杰、帕特里齐;在视觉艺术方面,是阿尔贝蒂、达·芬奇、瓦萨里、阿梅尼尼、祖卡里;在音乐美学方面,是温琴佐·加利莱伊。

如此,美学史的考察就为我们挖掘这一时期的经典文本提供了一个基本雏形。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些问题。如果说美学史著作中提到的哲学美学文本大部分为我们所知晓的话,其中涉及到的一般艺术理论的著作,除达·芬奇和阿尔贝蒂的文本之外,其他不仅从未被本土译介,也是国内美学界很少接触的。很长时间以来,在本土的美学接受中,美学有一种被等同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的哲学及感知心理学的倾向。但随着时代的前行,当下美学、艺术学、文艺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在新的媒体和文化环境下所开展的感性生活和艺术创作已经越来越难以被康德-黑格尔的哲学美学体系所阐释。因此,我们有理由将诗学、视觉艺术、音乐理论以及图像学等方面的一般性理论著作也纳入美学经典文本遴选的视阈。这样,在美学史之后,我们增加了对文献资料汇编、艺术史论和研究专著等三个角度的考察。

二、从文献资料汇编的角度考察

在15—17 世纪意大利美学与艺术文献的编纂方面,维也纳艺术史学家尤里乌斯·冯·施洛塞尔(Julius von Schlosser)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于1924 年出版的文献汇编《艺术文献:现代艺术史的文献手册》(Die Kunstliteratur)[1]Julius Schlosser,Die Kunstliteratur,Kunstverlag Anton Schroll&Co.,1924.1938年被译为法语。意大利文版:Julius Schlosser Mognino, La letteratura artistica: Manuale delle Fonti Della Storia Dell’arte Moderna, trans. by Filippo Rossi, Otto Kurz,Firenze:La Nuova Italia, 1954,1964,1977。贡布里希曾称施洛塞尔是艺术史领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参见E.H.Gombrich,Obituary of Julius von Schlosser,Burlington Magazine,Vol.74,1939,pp.98-99。,梳理了自古典时代到1800年左右所出现的重要艺术文献,成为这一领域在现代的开山之作。1892年,他在《法兰克福报》上发表《现代艺术文献的意义》一文,提出了“文献科学”(the science of the sources)的概念。除了对文献科学的界定之外,施洛塞尔还指出文献研究在艺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其它科学学科不同的是,古代与近代艺术研究的文献主要有两类:一是大型纪念物(艺术品)本身,一是文本性文献。这种二元性自始至终都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支撑。我们这一学科的历史尤其为这一点提供了典型案例”[2]Julius Schlosser,“The Meaning of the Sources for the History of Art of the Modern Age”,trans.by Francesco Mazzaferro,Supplement to the Allgemeine Zeitung,Munich,Sep.19,1892.。这篇文章揭示了他编纂《艺术文献》的最初动机,也为我们挖掘这一时期的文本性文献提供了学术上的佐证。

施洛塞尔开启的文献整理工作,在20 世纪有一位重要的继任者,那就是帕奥拉·巴罗基(Paola Barocchi)。她认为,艺术批评史不仅仅是一系列美学观念的历史,更应该是对艺术家的接受史,而这样的历史只能通过收集一切可能的批评文本才能被建构出来。在这种意识的推动下,巴罗基编纂了《十六世纪艺术文献:从手法主义到反宗教改革》[3]Paola Barocchi ed.,Trattati d’arte del Cinquecento,Fra Manierismo e Controriforma,3 vol.,Bari:Laterza,1960-1961.。后经十年的改进,又出版了《十六世纪的艺术文献》[4]Paola Barocchi,Trattati d’arte del Cinquecento,Fra Manierismo e Controriforma,3 vol.,Bari,1960-1962;Scritti d’arte del Cinquecento,Milan-Naples,1971.。如今,巴罗基的这一著述已经成为美学家、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在研究这一时期的美学、艺术相关问题时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此后,意大利艺术史学家吉安尼·卡洛·塞奥拉(Gianni Carlo Sciolla)在这一领域又增添了三本重要的文献编纂,分别是:《十四世纪艺术文献》《自人文主义时代以来的艺术文献:1400—1520》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文献》[5]Gianni Carlo Sciolla,Letteratura artistica del sttecento:antologia di testi,1984;Letteratura artistica dell'età dell'umanesimo:antologia di testi 1400-1520,Giappichelli,1982;Letteratura artistica dell’età barocca:antologia di testi,1983.。这三本文献与巴罗基的工作形成互补,使我们能够一览15—17世纪意大利主要艺术与美学文献的全部图景。

20世纪70年代之后,英语法语世界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文献编纂著作,其中主要文献有:克莱顿·吉尔伯特主编的《意大利艺术:1400—1500文献汇编》,罗伯特·克莱因和亨利·泽尼尔主编的《意大利艺术:1500—1600文献汇编》,罗伯特·恩加斯与乔纳森·布朗主编的《意大利与西班牙艺术:1600—1750文献汇编》[6]Creighton E.Gilbert(ed.),Italian Art:1400-1500,Sources and Documents,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INC., 1980;Robert Klein and Henri Zerner ed., Italian Art: 1500-1600, Sources and Document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INC.,1966;Robert Enggass and Jonathan Brown ed.,Italian and Spanish Art:1600-1750,Sources and Documents,Evanston,Illionis:Norther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0.。这些著作为我们研究早期现代意大利的美学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文献索引。这三部文献的编纂者都是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者。此外,伊丽莎白·吉尔莫·霍尔特主编的《艺术史文献汇编:从西奥菲勒斯到歌德选集》、查理斯·哈尔森等主编的《艺术理论——1648—1815:观念变迁集》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补充[7]Elizabeth Gilmore Holt(ed.), Literary Sources of Art History:An Anthology of Texts from Theophilus to Goeth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7;Charles Harrison,Paul Wood and Jason Gaige(eds.),Art in Theory,1648-1815,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2000.。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几种文献汇编分别反映了德语、意大利语、法语和英语学界对于15—17世纪意大利重要艺术和美学文本的主要认识。通过重叠这些文献汇编,我们就能找出那些对美学领域而言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作者。我们将在施洛塞尔、巴罗基、塞奥拉、吉尔伯特、克莱因、恩加斯、霍尔特、哈尔森等编纂的文献中出场的主要作者的频次统计如下:出场5次的有:吉贝尔蒂、阿尔贝蒂、弗朗切斯卡、费拉莱特、马内蒂、达·芬奇、瓦萨里、米开朗琪罗(通过德·霍兰达)、祖卡里、洛马佐、贝洛里;出场4次的有:卡斯蒂里奥内、皮诺、阿雷蒂诺、多尔切、阿梅尼尼、博尔吉尼、温琴佐·丹蒂、塞利奥、帕拉蒂奥、乔瓦尼·阿古奇、巴尔迪努齐、布鲁诺、切利尼。

三、从艺术史论的角度考察

通过美学史和文献资料汇编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一时期除了被传统美学所关注的具有思辩性的美学文本外,还有大批可被称为艺术史论的文献。它们虽然在思辩性上不及哲学美学文本,但却处处闪耀着美学思想的光芒。它们所讨论的一些概念和问题,比如趣味(gusto)、判断(giudizio)、创新(inventio)、构图(dispositio)、线构(disegno)、风格(stile,maniera 或modo di fare)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是我们今天看待艺术和美学问题的基本视角。

为了在艺术史论中找出具有相当美学品质的文本,我们考察了这一领域的四本重要著作,分别是安瑟尼·布朗特的《意大利艺术理论:1450—1600》[1]Anthony Blunt,Artistic Theory in Italy,1450-1600,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reprinted 2009.该书自1940年出版之后,一直被不断再版。伦斯勒·李认为这是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与艺术理论发展为主题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文杜里的《艺术批评史》[2]LionelloVenturi,History of Art Criticism,translated by Charles Marriott,New York:E.P.Dutton&Co.,INC.,1964.、摩西·巴拉什的《艺术理论》第一卷《从柏拉图到温克尔曼》[3]Moshe Barasch,Theories of Art,Vol.1,From Plato to Winckelmann,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85.,以及2002年布莱克威尔出版社出版的《艺术理论指南》[4]Paul Smith&Carolyn Wildeed.,A Companion to Art Theory,London:Blackwell Publishing,2002.。我们期待从四本不同时代、语区的学者的研究中,找到那些被共同关注的文本。

其中,布朗特的艺术史论以特伦托会议为节点,将1450—1600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分为两段,认为在前期较为重要的理论家包括:阿尔贝蒂、达·芬奇、弗朗切斯科·科隆纳、菲拉莱特、萨沃纳罗拉、吉贝尔蒂、瓦尔奇、米开朗琪罗、瓦萨里。在次要的著作家中,他列出了多尼、皮诺、多尔切。特伦托会议以后,教会和宫廷逐渐收紧了对艺术创作的控制。在这一背景下,对艺术-技术理论的探讨以及对艺术与诗歌之间的类比等的研究开始衰落,艺术理论转向对艺术的目的、得体、风格等问题的思考。拉菲罗·博尔吉尼、约安纳斯·莫拉努斯、乔万尼·安德里亚·吉里奥、罗马诺·阿尔贝蒂、科马尼尼等人的作品正是以此为背景而产生。在后期手法主义的理论中,布朗特集中参考了洛马佐、祖卡里、阿梅尼尼和布鲁诺的著作。

带着这一名单,再去考察文杜里和巴拉什的著作,我们会发现此两位作者所引用的理论文本在很大程度上与布朗特所引用的文本是重叠的,只是用这些文本所要说明的艺术和美学问题稍有不同。文杜里的批评史中引用了吉贝尔蒂、阿尔贝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通过德·霍兰达的《罗马谈话》)、瓦萨里和洛马佐。在巴拉什那里,最有助于他阐释这一时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之发展的,是阿尔贝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瓦萨里、温琴佐·丹蒂、弗朗切斯科·科隆纳、阿梅尼尼、洛马佐和祖卡里的文本。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2002 年出版的《艺术理论指南》所选用的主要文本。在新柏拉图主义一节中,该书重点提到了斐奇诺、皮科、洛马佐和贝洛里;在艺术理论领域则是阿尔贝蒂、吉贝尔蒂、弗朗切斯卡、瓦萨里、保罗·皮诺、弗朗西斯科·多尼、米开朗琪罗和瓦尔奇。此外,这本指南还提到一个同为布朗特和巴拉什所关注的领域,那就是以宗教改革为背景出现的一批讨论图像和艺术实践原则、目的及得体性的文本。这里仅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文本加入“经典美学文本”,它们分别是拉斐罗·博尔吉尼的《休闲》和罗马诺·阿尔伯蒂的《论绘画的神圣性》。

将在以上四种著作中出场的主要作者频次加以统计,出场4 次的有:吉贝尔蒂、阿尔贝蒂、皮耶罗·弗朗切斯卡、瓦萨里、保罗·皮诺、安东·弗朗西斯科·多尼、米开朗琪罗、瓦尔奇、洛马佐、贝洛里;出场3 次的有:斐奇诺、皮科、菲拉莱特、多尔切、阿雷蒂诺、祖卡里、布鲁诺、博尔吉尼、罗马诺·阿尔伯蒂、阿梅尼尼、弗朗切斯科·科隆纳。

在此,如果将以上分别从文献资料汇编、艺术史论中得出的关键作者名单,与第一节从美学史中得出的名单加以比对,我们会发现,在视觉艺术的一般理论方面,被艺术史论和文献资料汇编选入的许多文本同时也被美学家们所关注,但在哲学美学、诗学和音乐美学方面,美学史所提供的文本则超出了艺术文献资料汇编和艺术史论的视阈。这样,我们将从美学史中得出的哲学美学、诗学和音乐哲学方面的关键作者,加上从文献资料汇编、艺术史论中统计出的关键作者,就构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15—17世纪意大利美学经典主要著作者的名单:薄伽丘、斐奇诺、皮科、塔索、吉贝尔蒂、阿尔贝蒂、皮耶罗·弗朗切斯卡、达·芬奇、菲拉莱特、米开朗琪罗、瓦萨里、卡斯蒂里奥内、阿雷蒂诺、多尔切、洛马佐、祖卡里、阿梅尼尼、博尔吉尼、罗马诺·阿尔贝蒂、弗朗切斯科·科隆纳、明图尔诺、布鲁诺、贝洛里、温琴佐·加利莱伊。

四、从研究专著的角度考察

通过以上三类文献研究,我们虽然得出了这一时期关键作者的名单,但是这些作者及其文本在具体美学问题的研究中作用如何?它们只是被美学史、文献史所整理,还是仍旧在为具体的问题研究做出贡献?我们是否还有所遗漏?这就使我们引入了对研究专著的考察。

在这些作者的研究专著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确证所选出的文本在具体问题研究中的生命力,比如伦斯勒·李在《如诗如画:人文主义的绘画观》[1]Rensselaer W.Lee,Ut Pictura Poesis:The Humanistic Theory of Painting,New York:The Norton Library,1967.中主要梳理了人文主义绘画观的形成与流变。他把莱辛的美学思想放置到由阿尔贝蒂、皮诺、洛马佐、多尔切、瓦萨里、阿梅尼尼的文本所构成的美学传统中。在中国本土的语境里,我们对莱辛的美学观点很熟悉,但对他所处的这一美学传统中的其他作者却不甚了解。再如,潘诺夫斯基在《理念:艺术理论中的观念》[2]Erwin Panofsky, Idea, A Concept in Art Theory, trans. by Joseph J. S. Peake,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68.中研究了“理念”这一概念从柏拉图到巴洛克时期的各种流变。在其观念史研究中,“材料”不是艺术作品,而是各个时期的美学文献。他对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美学观念的研究,建立在对斐奇诺、洛马佐、祖卡里、贝洛里等人的著作的分析之上。这些著作者跟我们所遴选出来的名单多有重合,从而侧面证明了名单的有效性。

另外一些著作,由于从全新的视角使用一些文献从而使我们关注到一些从未出现在上述列表中的重要人物。比如朱里奥·卡米洛的《剧场的理念》[3]Giulio Camillo Delminio, L’idea del Teatro, Florence: Torrentino, 1550. 较新版本参见 Giulio Camillo Delminio, L’idea del Teatro e altriscritti di retorica,Turin:Edizioni RES,1990.,无论在美学史、文献资料汇编还是艺术史论中都很少为学者所提及,但经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叶芝在1960 年代出版的颇有影响力的著作《记忆的艺术》[1]弗朗西斯·叶芝:《记忆的艺术》,钱彦、姚了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中的研究,一下变成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文本。同样的例子还包括鲍克桑德尔的著作《乔托与演说家》[2]Michael Baxandall,Giotto and the Orators:Humanist Observers of Painting in Italy and the Discovery of Pictorial Composition 1350-1450,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71.。他在书中指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即当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家和学者没有相应的“术语”来讨论艺术和美学问题时,他们向诗学和修辞学借用。鲍氏的著作使我们意识到威拉尼、巴尔托洛梅奥·法齐奥、洛伦佐·瓦拉等人文本的重要性。同样,罗伯特·克莱因的《形式与意义》[3]Robert Klein,Form and Meaning,Writings on the Renaissance and Modern Art,trans.by Madeline Jay and Leon Wieseltier,New York:The Viking Press.使我们意识到高里卡斯《论雕塑》的重要性。

这样,我们在以上名单之外,再加入从专著中得出的几本重要著作,它们是:高里卡斯的《论雕塑》、安德烈亚·阿尔恰托的《象征图集》、朱里奥·卡米洛的《剧场的理念》、巴尔托洛梅奥·法齐奥的《论名人》。

五、中国本土的接受与比较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份被西方学术界所普遍关注或关注不够但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关键文本及其作者名单。那么,它们在中国本土美学研究中的接受如何?它们是否有助于提升本土的美学研究?其中有多少文本已经为我们所知,或者已经被翻译进来?哪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译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有必要对这一时期美学文本在本土的接受情况做相应的考察。目前,中国本土对意大利经典美学文本的接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对西方美学史的翻译(鲍桑葵、吉尔伯特与库恩、克罗齐、比尔兹利等);二是本土美学学者所著的西方美学通史和文艺理论史(朱光潜、蒋孔阳与朱立元、汝信、吴琼、凌继尧等);三是众多美学学者主编的文艺理论译丛、西方文论选、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和读本(武蠹甫、蒋孔阳、缪灵珠、朱立元、刘小枫等)。

在本土学者所著的美学史中,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影响最为深远。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时,朱先生将诗学和视觉艺术综合在一起,以问题为纲展开讨论。他所提及的作者包括薄伽丘、维达、屈理什诺、丹尼厄罗、斯卡利杰、拉斯卡、卡斯特尔维屈罗、弗拉卡斯特罗、马佐尼、帕特里齐、塔索、瓜里尼,以及皮科、本博、瓦尔奇、达·芬奇、阿尔伯蒂、卢卡·帕西奥利、皮耶罗·弗朗切斯卡、祖卡罗、西蒙兹和康帕内拉等。从这份名单可以看出,朱光潜较为关注的是诗学领域的文本。

之后出版的几种较有影响力的美学史著作包括汝信主编,彭立勋、邱紫华、吴予敏著的《西方美学史》[5]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4卷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008年版。,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美学思想史》[6]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思想史》(3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吴琼的《西方美学史》[7]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和凌继尧的《西方美学史》[8]凌继尧:《西方美学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年版。。另有两种值得注意的美学史是蒋孔阳与朱立元所编《西方美学通史》[9]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7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第二卷,陆扬所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10]陆扬:《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除了常为国内美学学者所论及的哲学美学外(以斐奇诺、皮科、瓦拉、库萨的尼古拉等为代表),此两书还论及了诸多15世纪意大利艺术美学范畴的人物及文献,比如琴尼尼、吉贝尔蒂、阿尔贝蒂,德·霍兰达、瓦萨里、蓬托尔莫、切利尼、洛马佐等。

纵观已经出版的中文美学史的文献可以发现,在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传入中国以来,本土美学的学科意识和边界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朱光潜偏重诗学和修辞学,到后来在康德-黑格尔美学的影响下偏重哲学美学,再到新一代学者对艺术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关注,说明不同时代的学者在不同学科意识和知识范式的观照下,看待西方美学文献的视角也在不断变化。但总体上,在几代学人的努力下,一些我们在名单中列出的关键作者的关键文本已经陆续获得了译介,比如斐奇诺的《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1]斐奇诺:《论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会饮〉义疏》,梁中和、李旸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至善与快乐:柏拉图〈斐勒布〉义疏》[2]斐奇诺:《至善与快乐:柏拉图〈斐勒布〉义疏》,赵精兵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皮科的《论人的尊严》[3]皮科·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顾超一、樊虹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阿尔伯蒂的《建筑论:阿尔伯蒂建筑十书》[4]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建筑论:阿尔伯蒂建筑十书》,王贵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与《论绘画》[5]阿尔伯蒂:《论绘画》,胡珺、辛尘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达·芬奇的《达芬奇笔记》[6]列奥纳多·达·芬奇:《达芬奇笔记》,艾玛·阿·里斯特编著,郑福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瓦萨里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7]乔尔乔·瓦萨里:《意大利艺苑名人传》(3卷本),刘耀春、徐波、刘君、毕玉等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琴尼尼的《琴尼尼艺术之书》[8]琴尼诺·琴尼尼:《琴尼尼艺术之书》,任念辰译注,〔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和里帕的《里帕图像手册》[9]切萨雷·里帕:《里帕图像手册》,李骁中译,陈平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等。

结 语

通过对比15—17世纪意大利美学文本在西语国家学术界的传播和在中国本土的接受,根据不同类型文献的比对和频次统计,我们认为有一些重要文本值得本土美学的进一步关注和译介。这些著作中的一些已经为学界所知,但尚未被引介;另一些则是本土美学界所不甚熟悉的。除去已有中文译本的著作,我们认为这一时期值得被进一步译介的经典文献还有如下这些(见列表):

序号1 2 3 4 5 6 7 8 9 1 0著作名Boccaccio on Poetry,Preface of Genealogia Deorum Gentilium《论诗艺》(《异教诸神谱系》前言)De Statua《论雕塑》De Vita Libri Tres《生活三论》I Commentarii《评述》或曰《回忆录》Commento alla Canzone di G.Benivieni Dell’Amore Celeste e Divino 11作者Giovanni Boccaccio乔瓦尼·薄伽丘Leon Battista Alberti阿尔贝蒂Marsilio Ficino马西利奥·斐奇诺Lorenzo Ghibertis洛伦佐·吉贝尔蒂Pico Mirandola皮科·米兰多拉Bartholomaeus Facius巴尔托洛梅奥·法齐奥Piero Della Francesca皮耶罗·弗朗切斯卡Fra Francesco Colonna弗朗切斯科·科隆纳Pomponius Gauricus彭波尼乌斯·高里卡斯Pietro Aretino彼得罗·阿雷蒂诺Agostini Nifo阿戈斯蒂诺·尼福《〈神圣之爱〉述评》De Viris Illustribus《论名人》De Prospettiva Pingendi《论绘画中的透视》Hypnerotomachia Poliphili《寻爱绮梦》De Sculptura《论雕塑》Lettere sull’Arte《有关艺术的通信》De Pulchro et Amore《论美与爱》出版年份1374 1464 1480—1489 1447 1486 1456 1474 1499 1504 1527—1557 1529

续表

今天,本土美学界已然意识到美学研究的诸种问题,这表现在近年频繁出现的有关美学复兴的讨论中。“复兴”意味着这门学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危机,学术界的一种路径是,将美学研究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比如生态美学和日常生活美学,以期重新建立美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但在拓展美学研究的领域之外,或许另一条路径就是增加美学研究的深度。这样,我们对经典美学文本译介的查漏补缺工作,就存在着两个方向的希冀:一方面希望能够为美学史和美学思想史的研究提供更扎实的文献基础,另一方面则希望有助于美学家进一步发掘某些重要美学和艺术问题的概念谱系,从而为当下美学的发展注入活力。

猜你喜欢
美学史美学文献
盘中的意式美学
区域美学史书写的探索与尝试
——《巴蜀美学史稿》评介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外婆的美学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浅析“赋比兴”与“立象以尽意”的关系
《洛阳伽蓝记》的美学史价值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纯白美学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