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国梦

2020-08-19 12:53王相坤
党史文汇 2020年8期
关键词:邓小平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王相坤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伟大历史转折。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孜孜以求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梦想的接力奋斗,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民族、人民的高度负责精神和使命意识。那么,在当时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如何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一个让全国人民耳目一新、又为之热切企盼的新表述“小康社会”应运而生了。

小康社会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完善

小康社会目标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确定什么样的经济发展目标时提出的。

(一)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形成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毛主席、周总理确定的。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恢复符合自己情况的地位,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落后是要受人欺负的。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使用“小康”的概念。“小康”是当时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种新表述,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化。邓小平的思维坐标是“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所以称这是“小康之家”“一个小康的状态”。按照这个逻辑发展,1981年4月14日,在会见日本日中友好议员联盟访华团时,邓小平进一步谈道:“1979年我跟大平首相说到,在本世纪末,我们只能达到一个小康社会,日子可以过。经过我们的努力,设想10年翻一番,两个10年翻两番,就是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经过这一时期的摸索,看来达到1000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800、900,就算800,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

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又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这次讲话进一步印证了邓小平当时讲的“小康社会”就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新表述。

在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后,特别是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后,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形成初步的理论成果,在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经过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关于小康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构想更加成熟。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阿方索·格拉时,第一次对小康社会理论作了完整阐述:“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按照这一表述,邓小平所提出的小康社会有3个特征:一是低标准的小康社会;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小康社会;三是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小康社会。

当时,关于小康社会的标准、内涵、实现途径和时间都已明确,标志着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迅速从理论层面转到实践层面。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实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十二大报告还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之后作出的重要决策。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进一步规划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沿着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重申了中共十三大确定的目标:“在90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

199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提出未来15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九五时期,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在建设小康社会问题上的提法与过去提法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对小康社会标准的定义有所变化,“小康生活更加宽裕”是质量更高的小康。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再次重申了这一目标。

(二)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接续之前的判断,庄严宣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并明确提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鉴于此,大会作出新的重大决策:“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共十六大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共产党人就小康社会目标作出全面规划。当初步小康实现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等软实力已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指标,只有全面发展,才能使人民更有幸福感、获得感,才算真正的、全面的、高质量的小康。

中共十六大选举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当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些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后来被概括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化。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八大在小康社会建设方面的一个鲜明亮点是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虽然与十七大的表述只有一字之差,由“建设”改为“建成”,但所表达内容却有很大区别,其表达了我们党对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定态度和收官信心。

十八大报告提出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对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小康社会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形成,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特质,体现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使命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的关系

严格地讲,小康社会并不等同于现代化。因为小康社会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尤其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现代化的内涵则比小康社会要丰富得多。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这里说的“四个现代化”与后来讲的“四个现代化”有一点差别,就是其中的“交通运输业”后来改为“科学技术”。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由此,毛泽东首次较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

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阐发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报告还提出实现现代化的两步走发展战略,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四个现代化”正式被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问题:“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在这次谈话中,他还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重要观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1979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決策。其使用的概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四个现代化”。这是一个重大变化。

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四个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概括:“实现四个现代化,将使我国农业逐步变为农林牧副渔布局合理、全面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需要的发达的农业;使我国农村逐步变为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富庶的农村;使我国工业逐步变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能够满足社会消费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先进的工业;使我国国民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产品产量方面逐步进入世界的前列;使我国科学技术接近或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能够稳定地逐步改善;使我国的国防力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足够的增强,能够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保卫国家安全,抵御和战胜外国侵略者。”这7个“使”初步明确了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基本任务。讲话还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这就是说,四个现代化只是整个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并不是全部内容。到中共十三大时已开始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来代替“四个现代化”。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目标之初,是把其当作现代化目标的一个新表述,二者是一致的。之后几年,我们党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清醒地看到,现代化是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它同小康社会要求的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有区别的,所以,1985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闻界人士“重访中国团”,谈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再次指出,我们有个雄心壮志,从80年代起,到本世纪末,把中国建设成为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达到了,就为我们的继续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再用30到50年的时间建设,我们就可以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办好这件事,要花70年的时间,但这是我们坚定不移要做的事情。从我们制定战略目标起,就把我们的建设叫作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在这里,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0世纪末,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到21世纪中叶。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将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成时间区别对待。

到中共十五大,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发生变化。十五大报告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把到2010年将实现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目标作为奋斗目标。到中共十六大,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又发生变化。十六大报告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作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我们要在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中共十九大,在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方面,保持了之前的时限安排,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在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又提出新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關于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限的不断调整,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铺平道路。

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明确提出,与改革开放相伴相生,其具有重大意义。

(一)展示了我们党自成立以来肩负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接续奋斗使命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以上这两个时期的奋斗成果,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面对十年浩劫造成的混乱局面,怎样才能使中国摆脱“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走上正确轨道,这是全国人民乃至国际上都十分关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向历史作出回答的问题。1978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光明的中国》的元旦社论,开篇即说:“1977年,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包括我们的一些朋友和同志,也包括我们的敌人,都密切注视着中国:在失去了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失去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以后,在粉碎了‘四人帮以后,中国会向何处去?”“中国会向何处去?”考问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其实,当时的中国发展路径有三个方向:一是继续毛泽东晚年的道路;二是走全盘西化的路;三是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接续1956年就写入中共八大党章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庄严承诺的坚定态度。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到一年,党中央又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小康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不会改弦更张的政治誓言。这给全国人民吃了定心丸。

(二)提出调动人民群众大干社会主义积极性的新目标

粉碎“四人帮”后,怎样才能使人心尽快稳定下来?这是党中央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决地平反冤假错案,恢复社会主义法制,恢复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规定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等。

如何才能把这些措施统一起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邓小平的视野中出现了“小康之家”。由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只有大力恢复和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坚决地、完整地执行“农林牧副渔同时并举”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久,在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小康社会”作为党带领人民为实现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目标被提出来。

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以“四个现代化”的新表述的面目出现。其言简意赅,生动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强烈追求;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国家、民族层面,而且体现在家庭、个人层面,让人萌生亲切感,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易于被人民群众接受;设置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把眼前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在实现眼前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向新的更大的目标迈进,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

(三)指明这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提出的低标准的现代化

经过30多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越来越认识到原定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存在较大困难。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各省、自治区、市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后来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把标准放低一点”,这就成为两个月后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目标的立论根据,即小康社会就是低标准的现代化。

邓小平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之所以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急躁冒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国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

1978年5月7日,他在会见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团时就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清醒地看到这是一件艰巨的事情,但是是能够做到的。首先是我们有全党的团结,全国人民的团结。我们的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有着艰苦奋斗的传统。其次是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当的物质基础。还有就是我们制定了明确的方针,要利用世界上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再加一条,那就是我们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总起来说,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又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丰富的资源,加上利用世界的先进技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可能的。当然也没那么容易。”

邓小平对实现现代化建设条件的这些新认识,在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被概括为:“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两句话后来成为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键,并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进一步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是党的文献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須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提出这一重要论断,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立足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是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和形成的显著特征。这也就是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要“把标准放低一点”的根本原因。

(四)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

1953年12月16日,按毛泽东要求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指出:“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

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重提“共同富裕”问题时,时代背景已与50年代有了很大不同。50年代,我们面对的是小农经济,需要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来实现共同富裕;而在70年代末,我们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以一大二公为特征的“大锅饭”,造成劳动者没有生产积极性;二是因发展不平衡,使一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受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制约,经济基础较薄弱,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为此,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段话后来被概括为“先富论”。1992年春,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涵,一旦贫富分化乃至贫富悬殊,就会导致社会性质发生相反的变化。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还体现在:

(1)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在此基础上,由于每个社会成员自身的综合能力不同,对社会的贡献度也不同,在财富的分配和占有上也必然存在差别,即社会成员之间的富裕程度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并不意味着违背了共同富裕思想,也不意味着允许两极分化的存在,而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存在普遍富裕程度上的差别富裕,才能体现出人生价值的差异,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各尽其能、实现价值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实现更高层级的共同富裕。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就是通过实现全体劳动人民对社会财富的共享,以达到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来就不是贫穷、落后的,也不是两极分化的,而是富裕的、先进的和文明的。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这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生产资料归全国人民共同享有,这就保证了人们的劳动成果是由每个人共享的,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它不是所谓的平均主义,它的富裕是有一定差别的,是不被剥削、压迫和不导致两极分化上的差别,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缩小的差别。

(4)共同富裕是逐步富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國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且地区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别,不具备同时、同步实现富裕目标的基础。因此,邓小平认为,让有条件、有能力的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群体榜样产生后会为社会树立合法致富的风气,也会带动社会其他劳动人民的热情度和创新性,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在物质上先富起来的群体也可以给予贫困地区帮助,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推进国家共同富裕理想目标的实现,促进社会向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

(5)先富带动后富是实现共富的有效途径。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汲取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导致共同贫穷的历史教训,他认识到平均主义非但不能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反而会挫伤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打破平均主义,让那些有条件的地区和人先富起来,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是在提出以“先富带动后富”为标志的共同富裕思想一年后提出小康社会目标的,由此可知,共同富裕思想是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理论基础。小康社会目标本身就是共同富裕的生动体现。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是消灭贫困的社会,是底线脱贫的社会。只有所有贫困县实现“摘帽”、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现脱贫,才是真正进入了小康社会,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小康社会初步目标的快速推进

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指标。自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作出战略部署以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迈开建设小康社会的铿锵步伐。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农村改革继续深入,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乡镇企业和各项社会化服务业,以及各种兼业经营得到了很大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开始出现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方式。城市改革紧紧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展开,试行股份制,在企业内部推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定额管理和经济核算,改革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企业开始形成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的经营机制。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改革逐步在科技、教育、文化、政治等领域展开,日益发挥出重大作用。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科技领域,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了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逐步得到加强。到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920亿元,与1982年相比,平均每年递增11.1%;国内财政收入2243.6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270元提高到1987年的463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982年的494.5元提高到1987年的916元;城市新建职工住宅8.5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39亿平方米,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全国城镇共安排3700多万人就业,基本解决了长期积累的城镇待业青年就业问题。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宣布:建设小康社会第一步的目标——“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到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5年即得以实现。这一时期,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的进展。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生产迅速增长,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鉴于1995年就已完成到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又提出小康社会新的奋斗目标:“2000年在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表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到2000年由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变为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它意味着如果按照经济总量翻两番的指标,1995年已经完成了,如果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计算,1980年我国人口10.93亿,而到2000年我国人口为13亿,那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1997年2月19日,93岁的邓小平与世长辞。他亲眼看到,自己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初步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到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提前5年实现!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邓小平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