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高校德育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2020-08-20 05:19万雪黎
青年时代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有效性高校德育

万雪黎

摘 要:高校德育的有效性,一方面应审视实际运作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实际运作中与环境是不相适应的,环境给德育带来新的挑战,德育和环境的影响力方向不一致。另一方面审视德育实际运作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德育目标的关系:认识、实践、内容设计、实施等方面存在问题。

关键词:高校;德育;有效性

一、引言

对高校德育有效性和理念的审视,能使人們清楚地认识和把握德育有效性和理念的发展脉络,从而推动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高校德育的实际运作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高校德育在实际运作中与环境不相适应

高校德育有效性弱化的根源,正在于传统德育模式在新的德育生态中功能的钝化[1]。十年前的德育生态环境是利益主体、利益观念多元,思想观念传递的多质多维,信息获取结构进步。这种环境导致教育者失去了信息传递的权威性,道德教育对象的利益背景的多样性,思想观念的多样性以及获取思想信息的主体性的增强。高校德育外部生态环境存在着与社会文化脱节、与社会生态环境脱节、与自然生态环境脱节、与中学德育脱节等问题。提高实效性,有赖于构建和谐的高校德育生态系统。首先,要协调好各种内部因素,包括重视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者素质。重视学生主体性,构建生态师生关系,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德育生态中介。其次,更要优化外部生态环境,包括优化文化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优化社会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自然生态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环境挑战增大

环境影响着高校德育运行体系的相关要素和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网络的便利性给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优势,需要加以应用和继承。它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有助于大学生相互沟通,促进心理健康。交往方式的转变和交往空间的拓展促进了大学生道德的发展。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的虚假性和反现实性。网络成瘾给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带来危害。总体而言,大学生思想水平在网络诱惑下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

(三)德育和环境的影响力的方向不一致

当前,社会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错误落后的社会思潮可能内化成腐朽的道德观念,严重冲击我国的优良传统和道德理念,产生消极的后果[2]。社会上的腐朽思潮和腐败分子对道德教育将产生离心力。新自由主义主张恢复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官僚机构扩张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控制,否定计划经济。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反对实行公有制和社会福利制度;提倡贸易自由化,要求发展中国家放松对资本和金融市场的管制。这种思潮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西方宪政民主主张宪政代表人类政治文明的主流和趋势,主张宪政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抨击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实践,要求中国的政治改革目标明确实现宪政。该思潮使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政治观,德育的任务是教育大学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抵制西方宪政民主。西方普世价值观主张西方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他们把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描述为超越时空、价值和阶级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扭曲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正义和法治的价值观。这种思潮企图用西方价值观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公民社会思潮的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其价值取向是个人权利和自由至上。其实质是要把党组织和政权排斥在基层自治之外,甚至对立起来,最终形成政治对抗力量。作为大学生,更应该警惕跨国非政府组织危害我国安全,抵制这种公民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一直没有消失,它试图通过否定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历史,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种思潮会对大学生的民族观和历史观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动摇大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三、高校德育实际运作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德育目标的关系

(一)认识存在偏差

对高校德育定位、德育内容与任务的理解问题。十年前有学者提出“德育首位”的观点,这势必让人们容易忽视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培养和发展。由于意识形态对物质形态的反作用,核心价值观正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前进的支点,在新一代领导人提出要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的要求下,德育更突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探讨。因此,德育的内容和任务在不断丰富发展,不仅包括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教育和对理论水平的教育,也包括了对核心观念的教育和探究,德育在教育中处于中心作用。与此同时,智育、体育和美育同样重要,三者必须以德育为导向,协调发展,智育和体育缺一不可。

(二)整体倾向问题

首先泛政治化问题,就是不分对象都政治化,这是德育在实践中整体存在的问题,不是个别的。其次是功利化倾向,比如上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渴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而德育教育更多的需要一种无意识教育,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检验课程效果。最后是游离化倾向,“强调通过德育自身多、强调其他几育的德育功能少”[3]。今天看来,泛政治化问题依然存在,尽管人们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三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要求,德育教育也确实贴近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但不够贴近学生实际。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明白,学生是一个落脚点,更是一个着手点。关于功利化问题,现如今主要表现在学术腐败方面,该倾向严重污染了高校德育的文化环境,影响德育功能的发挥,从而削减德育的有效性。关于游离化倾向,现阶段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转变。随着“05”方案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总体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进步。但局部地区的高校出现了与过去相反的状况,只重视科研的发展和学生就业率的提升,仍然有游离化的倾向。

(三)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着偏差

十年前内容设计过于理想化、绝对化和次序混乱。有人总想从内容的设计上做到什么都很完善,面面俱到,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目前高校德育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偏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理想化、绝对化和次序混乱的偏差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問题。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够重视,现实中甚至还出现韩国、日本和我们争抢文化遗产的荒谬现象。当前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包括对传统道德观念精神的传承。高校德育应该充分汲取精华,批判创新,将其纳入德育内容中,加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其次,应加深对世界各地的德育实际状况的了解,拓宽大学生的国家视野和交往范围。不能局限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应对大学生进行比较世界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使大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世界文化沟通和交流,从而使高校德育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最后,当今大学生媒介素质和修养亟待提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面临着铺天盖地的信息数据的到来,大学生提升对有价值的信息筛选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高校德育中融入媒介素质和修养的教育非常有必要。

(四)实施存在偏差

一是智育化的实施存在问题。并不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大学生就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告诉大学生道德提高的方法,学生的道德就可以得到提高;不是告诉大学生什么叫爱国,学生就会爱国。事实上德育的智育化实施是缺乏情感体验和实践的,德育的目的是能够使大学生具有价值观的判断的能力。二是强制化实施,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三是形式化的实施,总是通过课堂教育灌输、号召、宣传、批评和禁止等手段来进行德育工作。实际上这种居高临下的要求和形式化的实施并没有解决问题。现今高校德育实施中的问题首先是存在着“注重目的、忽视过程”的观念,狭隘的以自身的利益为目的,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枷锁。本着人的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我们迫切需要打破该观念,改革教育制度,更加重视德育过程的实施。其次,高校德育实施仍然不能恰当的结合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不可否认这比十年前的强制化实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很多时候大学生仍是被动接受观念的“器物”,仍然没有从物性化德育向人性化德育转变。高校应该使觉醒的大学生的意识付诸实践,结合教育活动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最后,高校德育实施还应妥善处理与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沈壮海.高校德育观念的变革[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1):36-38.

[2]戴钢书,黄芳.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理论(中旬),2010(4):8-11.

[3]郭声键.德育并重是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有效途径[N].中国教育报,1995-3-8.

猜你喜欢
有效性高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