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骨遒美,逸趣蔼然

2020-08-24 13:02唐昆刘书扬
读者欣赏 2020年8期
关键词:赵佶徽宗米芾

唐昆 刘书扬

欧阳询《行书张翰帖》题跋 (赵佶题)

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入宋以后,在以苏轼为首的“宋四家”倡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理论的影响下,宋人开启“尚意”之风,以追求艺术情趣为主旨,求意而不拘于法,开创了一代先河。

宋徽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帝王,绘画、书法、收藏、鉴赏无一不精。他在绘画方面的才能似乎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但这并未掩盖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光芒。在书法创作方面,徽宗悟性极高,且功底极为深厚。他精于各种书体,其书法之最大成就,自然是獨创的“瘦金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道艺归一

宋朝执政者实行“文治”策略,艺术发展空前繁荣。出生于帝王之家的赵佶,自小就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中医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逐渐在艺术领域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天分。这一时期的艺术积累,为他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各个领域的艺术大家,徽宗极为尊重。据史料记载,米芾、苏叔党(苏轼之子)等人与徽宗交往密切,徽宗经常将他们请到宫中探讨艺术。苏叔党擅画窠石,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录》中亦有多处徽宗临时召见苏叔党讨教,并进行赏赐的记载。

徽宗喜好艺术,身为帝王的他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其在艺术方面之所见、所闻自然是常人所不能比的。据南宋画论家邓椿在《画继》中记载,徽宗时期,宫廷所藏书画珍品“百倍先朝”,富足的艺术庋藏无疑对徽宗的艺术研习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借鉴作用。

纵观徽宗的书法轨迹,除了受到了褚遂良、薛稷等人的直接影响外,米芾对其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米芾书画兼长,并且极具创造力,因其母曾为皇室乳娘而得以出入禁宫。在书法创作方面,宋徽宗深得米芾真传,米芾对徽宗审美情趣的形成及书法创作的取法都有深刻的影响。

此外,徽宗的宗教观对其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宋朝时道教盛行,徽宗时期道教发展尤为兴盛。徽宗笃信道教,他结交了大批道教人士,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还参与编纂了《道德经》《度人经》等道教经典。道教视“道”为万物的发展规律,这一思想在徽宗的书画作品中均有体现。徽宗独创的“瘦金体”被称为“鹤体”,其造型与鹤的形态相似,如冲霄鹤影,超逸不凡。

千字文(素笺本)30.9×322.1cm宋 赵佶上海博物馆藏

“瘦金体”:瘦硬腴润

在书法领域,宋徽宗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创造了“瘦金体”。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最早提出了“瘦金体”的概念,元代倪瓒、明代陶宗仪也都在相关作品中有记述。“瘦金”这两个字是如何总结出的,如今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宋徽宗的创造力及其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无疑是空前的。

关于徽宗的书法渊源,学界多认为是取法褚遂良和薛稷。蔡絛《铁围山丛谈》中记载:“故祐陵作庭坚书体,后自成一法也。时亦就端邸内知客吴元瑜弄丹青。元瑜者,画学崔白,书学薛稷,而青出于蓝者也。”蔡絛认为,徽宗的书法传承自黄庭坚、吴元瑜、薛稷。唐代张怀瓘《书断》中有“薛稷书学褚遂良”的记载。而明代陶宗仪所著《书史会要》及清代叶昌炽的《语石》也都认为,徽宗的书法是取法褚遂良与薛稷。

无论师从何处,宋徽宗的书法学习大抵是以“二王”为本。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命人摹刻的《淳化阁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而《宣和书谱》中收录的134 4件书法作品中,“二王”的作品就有332件。结合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和薛稷的《信行禅师碑》来看,徽宗即是取法“二王”。难能可贵的是,在书法创作中,徽宗具有超凡的创造力和融合力,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当代书法理论家曹宝麟认为,宋徽宗早年也有可能学过黄庭坚,这与蔡絛的观点相吻合。黄庭坚虽然没有亲自教授过徽宗书法,但是因赵令穰的缘故,徽宗的书法深受黄庭坚的影响,黄庭坚书体的“横画平直”等特点在“瘦金体”中也多有体现。对于取法薛稷的观点,曹宝麟认为薛曜(薛稷之弟)对徽宗的影响更多,这是他研究了薛曜的《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后所得出的结论。曹宝麟认为,宋徽宗正是在薛曜书法的基础上,将线条、顿笔等进行提炼和改造而形成了“瘦金体”的风貌。

秾芳诗帖 绢本 27.2×265.9cm 宋 赵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的书法艺术融合了他本人的风格气质。年轻的赵佶既放逸又束敛,他擅长工笔画,喜欢硬笔之弹力,表现在书法上,则线条如张弓之弦,其形曲折,其势迅捷。徽宗的“瘦金体”独具特色,瘦硬中蕴含腴润之致。在结体上中宫收紧,笔画向四面伸展,视觉上给人以极大的延伸感和飘逸感。宋徽宗的瘦金书多露笔出锋,一波三折并极力强化顿挫,一如仙鹤的姿态,有“清水出芙蓉”之美感,又具竹叶之潇洒清丽,与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提出的“书贵瘦硬方通神”极为吻合。

宋徽宗“瘦金体”的传世之作有很多,如《千字文》《秾芳诗帖》《棣棠花诗帖》《怪石诗帖》《夏日诗帖》《欲借风霜二诗帖》《牡丹诗帖》等。瘦金书《千字文》是徽宗22岁时所写,据史料记载,徽宗的书法风格形成较早,且风格完善,从这件作品可见一斑。在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秾芳诗帖》。此帖用笔畅快淋漓,锋芒毕露,瘦硬腴润,展现出书家精深的艺术功力。

闰中秋月诗帖 纸本 35×44.5cm 宋 赵佶 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在徽宗绘画作品的题跋中,也都可以看到徽宗的瘦金书,如《瑞鹤图》《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题唐十八学士图》等。李白的《上阳台帖》、欧阳询的《张翰帖》等作品的题跋中,也都可见瘦金书样貌。尽管书写材质、形式多有不同,但这些瘦金书均体现了宋徽宗对运笔的过人掌控能力。

草书:洒脱自然

虽然徽宗的书法艺术以“瘦金体”最为有名,但徽宗的草书艺术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草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徽宗草书《千字文》长10余米,手绘描金云龙笺纸极大地增添了作品的富贵气象。历代学者多认为徽宗的草书取法怀素,但从作品来看,徽宗的草书虽以怀素为底,但更多还是以“二王”之魏晋笔法为本,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米芾的作品得到印证。

夏日诗帖 纸本 33.7×44.2cm 宋 赵佶 故宫博物院藏

笋石诗帖 纸本 34.8×19.4cm 宋 赵佶 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宋四家”中最具创造力的书家,米芾一生遍临大家书帖,尤其崇尚“二王”之笔法。除了行书之外,米芾对草书也有独到的见解。米芾在《论书帖》中总结说,学习草书如果达不到魏晋之高度,那都属于下品。张旭和怀素是唐代的两位草书大家,米芾给予两位书法家极高的赞誉。对米芾来讲,除了张旭和怀素外,其余人的草书作品皆不入眼。

虽说米芾的言论略显狂妄,但从其草书《临沂使君帖》来看,米芾在草书方面还是造诣很高的。米芾是宋徽宗的书画伴读,宋徽宗的书法创作也因此受米芾的影响比较多。

徽宗的草书纨扇《掠水燕翎诗》是一件罕见的书法珍品,尤能体现徽宗在草书方面的艺术成就。“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扇面上的两行草书传承了“瘦金体”之笔法,瘦硬刚劲,笔势爽快,完全打破了字与字之间的排列方式,给人一种活泼自然的感觉,这其实也是徽宗追求魏晋风度的直观体现。

掠水燕翎诗草书 纨扇 宋 赵佶 上海博物馆藏

近些年,上海图书馆所藏《郁孤台法帖》受到了学界的极大关注。《郁孤台法帖》现仅存两册,因经历代递藏及多次装裱,帖内顺序多有错乱。该贴不仅收录了苏轼、黄庭坚、周越等宋代名家之作,法帖最后还有草书《千字文》数行,风格与黄庭坚之草书大相径庭,从书写习惯、运笔特点和笔势等来分析,此帖中的《千字文》应是出自宋徽宗之手,是研究和学习宋徽宗草书艺术的重要资料。

行书:疑团重重

宋徽宗的行书传世作品很少,因此鲜有人关注。中国的历代皇帝中,宋徽宗的书法成就比较突出,其创作水平高,且创作种类较为全面。

宋徽宗的行书作品,目前比较确定的,仅有《文会图》中的一段题跋:“题《文会图》: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从此件作品可以看出,徽宗的行书多取法米芾。米芾曾言自己早年学颜真卿,后在褚遂良的书法中体悟颇多,褚遂良也是米芾学习最久、评价最高的一位书家。米芾以笔尖在纸张上起伏错落的技法,是其学褚遂良的直接体现,这种用笔技巧也体现在《文会图》的题款中。尽管后人对《文会图》的绘画内容有争议,但书画鉴定家徐邦达认为《文会图》中的书法应为宋徽宗真迹。

宋徽宗的《蔡行敕》是以行书写在描金八宝笺纸上的,此卷乃宋徽宗不允蔡行辞去领殿中省之职所颁的敕书,行间布白疏朗得体,笔画纤细,墨韵流畅,潇洒清劲,具有瘦而劲、秀而润的艺术特点。明清时期,这件作品被著录为宋太祖所写。20世纪60年代,辽宁省博物馆编纂的《辽宁省博物馆藏法书选集》中,著名文物鉴定家杨仁恺先生将此作归于宋徽宗名下。然而,徐邦达和曹宝麟均否定了《蔡行敕》为宋徽宗真迹的说法。

从《文会图》与《蔡行敕》的结字特点、运笔习惯、章法布局来看,两件书法作品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应是出于同一人之手。在没有确切史料能够判断《文会图》题款真实性的情况下,《蔡行敕》的作者仍有待考证。

千字文(局部) 草書 宋 赵佶 辽宁省博物馆藏

诗、书、画合一

宋徽宗不仅绘画成就突出,还擅长作诗填词,而“瘦金体”笔势飘逸、雍容典雅,与绘画、诗词相得益彰。因此,在徽宗的作品中,呈现出诗、书、画三体合一的完美艺术效果。

中国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作为文化的一种艺术载体,古代文人都希望从诗、书、画三个方面来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他们曾做过很多尝试,但并未取得突出的成就。然而,徽宗却实现了这一目标,在其作品中,诗、书、画完美地融于一体,呈现出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为后世文人的艺术创作树立了一种新的范式。后世的赵孟頫、王蒙、文徵明等都进行过诗、书、画一体的创作尝试,但终究未能超越宋徽宗。

《文会图》题跋 (赵佶题)

宋徽宗传世绘画作品并不多,诗、书、画一体的作品就显得尤为可贵。《五色鹦鹉图》《芙蓉锦鸡图》《蜡梅山禽图》这三幅作品中均有“瘦金体”题诗,其中《芙蓉锦鸡图》题诗云:“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蜡梅山禽图》题诗云:“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宋徽宗的瘦金书隐约带有一种“仙气”,这与他笃信道教有关,在徽宗的书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仙风道骨。徽宗希望通过这种诗、书、画合一的创作形式,以艺术上的全面展现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蔡行敕 行书 35.5×214.6cm 宋 赵佶(传)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徽宗的瘦金书隐约带有一种“仙气”,这与他笃信道教有关,在徽宗的书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仙风道骨。

右图:《五色鹦鹉图》题跋 (赵佶题)左下图:《蜡梅山禽图》题诗 (赵佶题)左上图:《芙蓉锦鸡图》题诗 (赵佶题)

天才书家

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方面,徽宗都没有相关的著作传世。但徽宗敕令编纂了御府收藏法书的著作—《宣和书谱》,此作是后世研究中国书法脉络的重要史料。此作著錄宋之前的书家197人,作品千余件。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宋徽宗时期内府所藏法书名迹数量远远多于《宣和书谱》所载,其中的取舍,极大地反映了宋徽宗的喜好和取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苏轼、黄庭坚等人书法水平高超,但因是“旧党残余”,都未被收录于《宣和书谱》。

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在融合历代书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对“瘦金体”的艺术成就,历来褒贬不一。沈从文在其散文《谈写字》中,对徽宗的“瘦金体”给予了比较中肯的评价:“即以对于艺术兴趣特别浓厚,赏鉴力又极高之徽宗皇帝而言,题跋前人名迹时,来三两行瘦金体书,笔墨秀挺自成一格,还可给人一种洒落印象。写字一到二十行,就不免因结体少变化而出俗气,难称佳制。”笔者认为,当代学者张其凤对宋徽宗的评价尤为客观与中允:“纵观中国书法史与当代书坛,20多岁就独创一种书体,而且大获成功的书法大家,除了宋徽宗之外恐无第二人。毫无疑问,宋徽宗是一名天才的书家。”受时代所限,宋徽宗的草书虽然未能真正掌握魏晋书风之精髓,但徽宗在书法创作中的大胆突破和不凡见识,也使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白《上阳台帖》题跋 (赵佶题) 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一代帝王,宋徽宗无疑是失败的,但从整个中国书画史的发展来看,他以国家之力兴办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人才;搜求古今名作,整理并著录《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美术史书籍,他的艺术成就举世瞩目,他的艺术贡献毋庸置疑。

猜你喜欢
赵佶徽宗米芾
一张纸开悟“笨小孩”
用“心”写字
《瑞鹤图》传说
《瑞鹤图》传说
金马传说
徽宗父子的唱和词
赐你一张琴
北宋官瓷的传承和影响
和高俅蹴鞠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