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这个沉默杀手,不简单

2020-08-25 10:05苏国权
大众健康 2020年7期
关键词:丙型肝炎丙肝肝功能

苏国权

案例一

这是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他上世纪90年代因车祸导致脾脏破裂,通过手术切脾,并在术中输了血。术后,患者无明显不适,生活如常,劳动未受影响,还时常跟同事、朋友饮酒。

发病前两年,他有时感觉消化不良或肝区隐痛,时有时无也就没有在意。直到半月前,他右上腹部疼痛加重,又是腹胀,饮食量明显下降,出现消瘦,才引起重视。到县医院检查,肝功能异常,乙肝五项全部阴性,肝病原因不明。

我给他做了进一步检查,丙肝抗体呈阳性。丙肝病毒定量检测出,每毫升血清中有300多万国际单位丙肝病毒。B超显示肝硬化,脾大,肝内实质性占位。增强CT显示,肝右叶有10厘米大小的占位,而且有“快进快出”特征,门静脉癌栓,甲胎蛋白明显增高。到这一步,这位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确立了。

经过抗丙肝病毒药物治疗,加上保肝降酶、利尿退黄等办法,他的肝功能改善后,又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丙肝病毒被清除,病情得到缓解。虽然抗丙肝病毒治疗成功了,但一年多后,患者终因肝癌去世。

点评:通过这位患者的经历不难看出,丙型肝炎发病隐匿,不显山、不露水,静悄悄演变进展。在病人不知不觉或没有严重不适的情况下,肝脏就遭到了严重破坏。许多病人首发症状是腹胀,来医院检查才知道已经出现腹水,达到肝硬化失代偿期阶段。而一旦出现肝区痛、消瘦、黄疸等症状,就有了肝癌的嫌疑。

丙型肝炎还容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存,如肾脏损害、干燥综合征等。据2015版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我国约有1000万丙肝病毒感染者。感染丙肝病毒后治愈率低,慢性化率高达55%~85%,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也不低。所以说,丙型肝炎的危害不容忽视。

案例二

还有两位病人就比较幸运。一位是50多岁的女性患者,因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在当地卫生室按胃病治疗效果不显著,查肝功能显示异常,前来就医。我询问得知,她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反复献血,且有单采浆、红细胞回输史。这位女患者丙肝抗体阳性。丙肝病毒定量检测显示,每毫升血清中有1000多万国际单位丙肝病毒,丙肝病毒高水平复制。

她的丈夫陪同就诊,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会是病人。因为妻子被问及献血情况,他了解到职业献血是有风险的,于是告诉我他那时也有相同的经历。“但我什么问题也没有,干活好着呢!时常喝点酒,也没有任何问题!”

在我的劝说下,他顺便也查了肝功能、丙肝抗体,结果显示肝功能轻微异常,丙肝抗体也是阳性。进一步检查丙肝病毒,每毫升血清中有700多万国际单位丙肝病毒。

这对夫妻,妻子的肝功能损害重一些,但未達到肝硬化,决定住院治疗;丈夫肝脏损害不重,未住院。夫妻俩均为1b型丙肝病毒。先后应用抗丙肝病毒药物治疗12周,随访复查半年、一年,他们的丙肝病毒定量均达到了阴性,可以说是治愈了。

点评:现代医学进展迅速,我们对丙型肝炎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无论是检测诊断、治疗方案还是疗效评价、随访复查,均很成熟。查一个丙肝抗体和肝功能即可知道是否有肝病,是否受过丙肝病毒感染;如果有问题再进一步查丙肝病毒,对于是否有传染性、丙肝病毒数量、是否需要治疗等问题皆可明了,确定诊断或排除都不困难。关键在于提高认识,予以重视,及早发现!

链接

哪些人易患丙肝

丙肝即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目前可至少分为6个基因型及多个亚型。HCV基因1 b和2 a 型在我国较为常见, 其中以1b型为主,约占56.8%。其次为2型和3型,基因4型和5型非常少见,6型也较少。

有不少病人反复查出转氨酶增高,反复吃降酶药,就是不查找病因。直到明确诊断、经抗丙肝病毒治疗被治愈后,不吃降酶药转氨酶也不再增高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丙肝病毒在捣乱。

还有一部分病人是因为其他疾病需要手术、输血或体检,才发现肝功能异常,最终被发现有丙肝。那么,哪些人患丙型肝炎的概率高呢?

①反复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阴性者一定要想到是否有丙型肝炎,进行相关检查。

②凡是1989年~1994年间有输血史(全血、血浆、冻干血浆)、献血史、有偿献血(卖血),特别是有红细胞回输(俗称小采、单采浆)的人,一定要尽快查肝功能和丙肝抗体。这部分人是丙肝病毒高危感染者!

③有吸毒、同性恋、多个性伴侣者,以及接受过消毒不好的纹身的人,都要注意。

猜你喜欢
丙型肝炎丙肝肝功能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78%的国人不知它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肝功能不好的病人,用药应注意什么?
丙型肝炎的危害和防治
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
IL—6、IL—12、 IL—33在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沉默的杀手:隐匿性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