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心率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0-08-27 12:35张谊平史爱梅陈铭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年16期
关键词:心率神经功能脑梗死

张谊平 史爱梅 陈铭

(1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2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患者临床多呈猝然昏倒、语言障碍、半身不遂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因脑部大面积梗死而导致脑疝、四肢瘫痪或机体多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及健康〔1〕。高血压是脑梗死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约75%脑梗死发病与其密切相关,故可作为脑梗死患者康复中重要可干预的因素〔2〕。在常规理念中认为,静息心率(RHR)的加快是属于心血管疾病均伴有的症状,RHR水平的升高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在血压管理强调综合的危险因素管理中,交感神经的激活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逐渐被重视。心率作为交感神经激活的重要标志物,心率加快时可进一步导致血压上升,影响预后。RHR在脑梗死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中有重要意义〔3〕。相关资料显示,导致脑梗死发病的相关因素较多,包括糖尿病、吸烟、血脂代谢功能异常或体重指数(BMI)升高等,故及时防治上述影响因素,可一定程度上减少脑梗死发病风险并提高预后〔4〕。本研究皆在探讨RHR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制定的相关标准,且在获取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后翻阅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10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完整资料,男66例,女38例;年龄60~91〔平均(75.25±9.89)〕岁;梗死部位:脑叶27例,小脑27例,基底节区50例。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对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接受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③接受6个月随访调查者且在医院住院或门诊接受治疗者;④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服用左旋多巴、甲氨蝶呤等对RHR产生影响的药物者;②伴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③其他疾病障碍、精神疾病或抑郁症患者;④因脑部损伤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者;⑤伴严重视力、听力、运动、感觉障碍者。

1.3方法

1.3.1分组方法 根据RHR水平的不同将10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将52例RHR<70次/min患者纳入A组,将35例70次/min≤RHR<80次/min患者纳入B组,另将17例RHR≥80次/min患者纳入C组。A组:男32例,女20例;年龄61~90〔平均(75.53±9.56)〕岁;梗死部位:脑叶12例,小脑15例,基底节区25例。B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63~89〔平均(75.44±9.21)〕岁;梗死部位:脑叶10例,小脑8例,基底节区17例。C组:男10例,女7例;年龄62~91〔平均(75.89±9.71)〕岁;梗死部位:脑叶5例,小脑4例,基底节区8例。3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3.2测量方法 测量前需告知患者避免吸烟、运动、饮酒等,指导患者在安静状态下至少5 min,同时避免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取平卧姿势,选用12导心电图机(北京百思佳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xt65818型)扫描12导联心电图,时间为1 min,需连续扫描后记录20个心动周期,使用平均R-R期间计算心率。

1.4观察指标 (1)一般资料情况: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记录3组一般资料,包含体重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等。①高血压: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6〕诊断标准:非同日静息状态下2次血压值即舒张压(DBP)≥90 mmHg或收缩压(SBP)≥140 mmHg;伴有高血压病史者,且长期服用降压药物者,血压检测<140/90 mmHg均诊断为高血压。②糖尿病:在本次患病前明确糖尿病史,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7〕诊断标准:伴有典型症状“三多一少”,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2 h PBG)≥11.1 mmol/L;没有典型症状,仅FPG≥7.0 mmol/L或2 h PBG≥11.1 mmol/L。③分别取患者空腹静脉血10 ml,采血后在60 min内常规离心,离心转速为3 000 r/min,离心时间为5 min,离心后取清液,在室温下储存,2 h内统一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酸浓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德国罗氏公司提供,型号为Cobas 8000型。采用酶比色法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采用选择性抑制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选择性清除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另在患者休息10 min后3次坐位的右上臂肱动脉,选用校正的汞柱式血压计检测其SBP及DBP,取其平均值。(2)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3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共42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缺损越严重〔8〕。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

2 结 果

2.13组一般资料比较 3组伴有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BMI、TC、TG、SBP、DBP、HDL-C、LDL-C、血尿酸、FP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3组一般资料比较

2.23组神经功能及RHR比较 C组NIHSS评分及RHR均明显高于A组及B组,B组NIHSS评分及RHR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3组神经功能及RHR比较

2.3神经功能与RHR相关性 RHR与老年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r=0.245,P=0.042)。

3 讨 论

脑梗死是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主要脑血管疾病,其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形成血栓且斑块破裂,最终导致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经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患者虽经戒烟戒酒、服用常规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类药物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但仍有复发的可能性,进而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产生一定影响〔9〕。故在关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10〕。

RHR是指患者在平躺静息情况下的心率,健康人群的RHR在60~100次/min,其变化与基因、性别、年龄等相关〔11〕。RHR逐渐增快是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后,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显著升高的体现。研究表明,RHR逐渐加快不仅是疾病和身体不健康的表现,且机体产生过速的心率可导致疾病的产生〔12,13〕。RHR与高血压及脑梗死等疾病密切相关,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资料显示,RHR逐渐加快是导致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因素,不仅在血压交替过程中存在一定影响,还可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加产生影响,即可反映预后不佳〔14〕。患者若长时间处于RHR增加的状态,可诱发其血糖升高,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进而形成糖尿病。故可认为RHR是糖尿病发展的危险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其次,患者发生RHR增加可能与血脂紊乱相关,其中与TG存在密切关系。另有研究报道,RHR可有效反映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死亡风险,在患者RHR较慢时,患者的活动功能、神经功能均明显减缓〔15,16〕。脑梗死患者的下丘脑和血管调节中枢发生功能障碍,应激状态可增加交感肾上腺素活性的逐渐增加,减少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进而对其心率产生改变,影响其预后。此外,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除了与脑梗死的面积相关,还与其神经功能受损的程度密切相关〔17〕。因此,对脑梗死患者早期监测RHR的变化具有重要价值。NIHSS属于一种简便、易于临床操作用于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的评分量表,可有效反映患者脑梗死患者接受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指导其用药〔18〕。本研究表明RHR可作为评估老年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

猜你喜欢
心率神经功能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心率多少才健康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