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的高效性策略

2020-08-27 08:47冉中一
文学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高效性阅读教学策略

冉中一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教学生学习阅读的活动,教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学是学生的权利和责任,其目的是让学生会阅读,进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程度。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特征和心身规律等因素的制约,其阅读能力的提升有时候要完全依赖老师,因此,教学时要设计简约的教学目标,简化教学过程,精选教学方法,坚守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思想。

关键词:阅读教学 高效性 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因为只有阅读,才能扩大识字量、积累词汇、感悟词义、历练语言编码、形成规范的语言体系、认识世界、积累思想情感、提升文化素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时候要完全依赖老师,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阅读教学,努力彰显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一.设计简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反映教學的具体内容,还反映教学要达到的层次程度,以及教学中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等,比如“识记本课的8个一类生字”,这个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是“8个一类生字”,要达到的目标层次或者程度是“会读会写会用”,这是“一类生字”的基本要求,这个目标所蕴含的学习思想和方法是“识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切入点和归宿,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阅读教学采用的是范文教学,每一篇课文都涉及到字、词、句、篇,以及章法结构,思想感情等等,需要教的内容实在太多了,但就教材而言,编者还是按照一定的体系进行编排的,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逐步发展螺旋上升的系统。教师不能每一堂课都这样事无巨细地去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排体系,进行遴选,把最重要的部分选出来,去简约地施教。比如,一首古诗,放在小学一年级,就是让学生识几个生字,然后把古诗背诵下来,说白了,就是“积累生字和背诵课文”这样一个积累性目标,所以,教师就不要给学生讲时代背景,讲古诗蕴含的的哲理,也不要讲古诗的写作技巧,讲作者复杂的情感等等。“背诵”就是最大的目标,朝这个目标去教,目标自然就很简约了。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老师们所拟定的目标实在过于繁杂,比如,一篇简单的课文,老师竟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拟定教学目标,弄出五六个小目标,把课堂教学搞得花里胡哨,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弄得学生不知所措,表面上看起来啥都学了,实际上啥都没有学到手,老师和学生都觉得学得忙,学得累,学得没有多大收获。其实,课程标准所指的三维目标,不是三个方面的目标,是说一个目标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分析,教师在理解课程标准的时候想偏了,执行的时候太机械了。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其目标还是不要求大求全,一节课,就一个目标,即传统教学中的“一课一得”,简单而又有实效。

二.简化教学过程。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不光是时间的推移,还指推动实践活动的一系列环节。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其过程真是太繁杂了,好多课堂真是为改革而改革,把简单的事情有意识地往复杂里去做了。比如一年级的古诗课,有的老师就拟定并运用了“双向六段教学模式”,双向指教师和学生各自的活动及其互动,六段指教学环节,比如,对教师而言,就是“拟定目标——展示目标——指导学生阅读——倾听学生交流——评价学生活动——总结学习成果”,对学生而言,具体指“认知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评价学习成果”。而且,在小组合作中还要给学生不同的任务,比如组织员、记录员等等。这种教学,表面上好像凸显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让自主探究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操作性,但实质是浪费了学习的宝贵时间,违背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规律。这种不惜化大量时间,通过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的活动,不仅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助长了学生的浮躁情绪,其教学效果实在是不高效的。教学改革,要着力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比如,低年级的一篇古诗,老师完全可以通过领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诗歌节律,认识诗歌中的生字,然后让学生熟读背诵,再进行专门的识字教学,最后让学生说说诗歌大意。即“识字——背诵——说大意”这三个简单而又连贯的环节,这样,直接扣住诗歌内容去教,不要搞那些低年级学生还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情,让复杂的环节把学生搞得不知道要在课堂上干什么。有的老师还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画面,让学生感知情境,再通过自读、比赛读、小组探究古诗含义、再通过学生画画、唱古诗歌曲等形式提升对诗歌的理解,这种做法不是错误的,但我们觉得的确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古诗教学,不在于理解得多么深刻,多么全面,积累下来就行了,其高深的意义,学生在一定积累一定年龄段后,自然就有所领悟了,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不要把低年级的阅读课上成大学生的阅读课了。

三.精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里面含有教学方法,但过程和方法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要区别对待,又要相互融合。简化了教学过程,还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所谓合理,就是要符合学科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到某一知识点上的时候,具有针对性。阅读教学是教学生学习阅读的活动,教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学是学生的责任,小学生要在老师的教育下认真地学习“阅读”。阅读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与“读”。“阅”就是用眼看,用心想,调动感官去感知,去思维,去体会、去领悟,是心脑并用的心智活动。“读”就是用嘴把看到的文字读出来,还要把体会到的、领悟到的东西读出来,比如把体会到的节奏、情绪、情感等用变化的语音、顿挫的节奏等表达出来。课程标准就对读有很详尽的说明,比如默读、吟读、朗读等。默读就是不放出声音来,着力于“阅”,“阅”的过程就是一个由不连贯到连贯的训练过程,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默读一两遍,学生就能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连贯起来,这时候,再吟读,即小声读,吟读也是一个由连贯到熟练的过程。读实际上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要给学生这个过程,有过程才有结果。学生在吟读的过程中,透过自己的听觉,感悟自己读的是否通顺连贯,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朗读当然不至于读通顺了,还要读出自己的情感。情感的领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作品中走几个来回。如何读,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需要老师“教”。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比如,指导小学生用手指着课文中的文字去默读,读上两三遍了再放开手吟读,朗读的时候,老师可以领读,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以矫正或者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读。这里的关键是读出情感。所谓情感,既是课文本身的情感,也是学生自己体会出来的情感,要把二者统一起来。现在的课堂,老师过于注重引导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而忽视课文本来的情感基调和价值,常常出现不少错误,但老师又不觉得错误,还认为学生有独特的体验是难得的好事,一再鼓励,让学生的阅读成为思想的跑马场。比如,有的课文是悲痛之情,有的是愤慨之情,有的喜悦之情,有的是赞美之情,学生有时候在短时间里弄不清楚,当学生理解有误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及时矫正,不能放任学生的独特体验,我在一次听课中发现,有老师在教《过伶仃洋》时,学生把诗歌朗读得比较欢畅,老师没有及时矫正,这就致使学生把文章的情感基调弄错了,因为这首诗歌是充满悲愤之情的,再如,有老师教《静夜思》时,一年级学生读得欢快无比,老师也没有觉察到有什么不妥之处,还尽情的夸赞。其实,《静夜思》饱含诗人无比思乡的愁绪,要读得伤感一些,如何让小学生感知伤感,老师要做示范。总之,阅读教学要抓住“阅”与“读”这 两个关键方法,引导学生应用默读、吟读、朗读等方式进行课文的理解。

四.扩大课外阅读,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阅读教学涉及的要素比较多,要让课堂教学显出出高效性,有必要对相关方面进行专题训练。比如,识字教学,比如朗读教学等等。识字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教材安排了“集中识字”教学,但更多的是“在阅读中识字”。识字教学中的生字有两类,即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一类生字要求“三会”,即会读会写会用,要把它的音形意都掌握。二类生字只要求学生会读,懂得大意,不影响阅读的整体理解就行了。识字教学还与写字教学连在一起,即一类生字可以通过写的方式感悟汉字的形体特征和美学艺术,从而记住它的形。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是在读通顺文章之后进行的,即让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出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根据整体的语境来理解其意义的,所以,读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方法,真所谓“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专题训练,提升阅读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延续幼儿园中“亲子阅读”活动,把低年级的阅读拓展到课外,借助家长的力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现在的家长,重视孩子学习的程度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的,他们不但有明确的认识,还有能力。老师完全可以推荐课外读物,让家长指导孩子去阅读,去在阅读中识字。一旦识字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高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了,阅读效果肯定就好了。所以,开展专题式的课外阅读,也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好举措。同时,低年级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写字”的专门训练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果。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开展专门的写字课,让学生不但有正确的写字姿势,还对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初步的审美情趣,在写的过程中记住字音与字形,理解字义,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机械的有点残酷的手段,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解决了阅读教学中最瓶颈的识字问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就能够落到实处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

猜你喜欢
高效性阅读教学策略
从合理性和高效性浅谈初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高效性
真实与需要的对话, 激情与智慧的飞扬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