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得有点木讷的他,这次居然拿刀伤人,为什么?

2020-08-27 12:56马志国
现代家长 2020年8期
关键词:老实归因爷爷

马志国

李松把同学打得浑身是血!大家都很惊讶,因为李松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个老实得有点木讷的人

李松闯大祸了,把一个同学打得浑身是血!大家都很惊讶,因为李松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个老实得甚至有点木讷的人,谁也没想到,他居然会干出这样的事!

李松为什么把同学打得浑身是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天午饭后,李松和几个同学闲聊,被同宿舍的一个同学取笑。李松经常被人取笑,因此刚开始他装作没听见,可这个同学没完没了,李松忍不住回击了几句。两人冲突升级,同学拿更难听的话取笑李松。李松更加生气,最后周围同学纷纷劝阻两人,算是平息了当时的冲突。

没想到吃晚饭时,这个同学见到李松,旧话重提继续取笑。李松很难受,便回击了几句。谁知道,这个同学变本加厉,用更难听的话取笑李松,并威胁说,不服就单挑。结果,两人再度被周围同学劝住。

晚上大家都睡下了,李松怎么也睡不着,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遍遍地回想白天被同学取笑的场景。他越想越难受,越想越憋气,此时他看到桌上削铅笔的小刀,再也按捺不住,冲动之下,下床拿起小刀朝取笑他的同学扎去。

取笑他的同学挣扎着拉亮电灯。看到鲜血,两人都吓坏了。李松赶紧找老师“自首”,然后帮老师将被扎同学送到校医务室。幸好同学是皮外伤,没有生命危险。

虽然李松情有可原,但拿刀刺伤同学实在危险,因此学校责令李松回家反省。李松反省期间,家长带他来我这里进行心理咨询。于是,我知道了上面这个故事。

李松伤人,实质不是暴力问题,而是怎样面对被人取笑、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和怎样维护自尊的问题

令人意外的是,陪李松来咨询的家长是李松的爷爷。

原来李松是个留守儿童。李松上小学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李松的爷爷奶奶成了代理家长。家长会每次都是李松的爷爷参加,学校有什么事也都是通知李松的爷爷。老师家访,也只见到了李松的爷爷,而从未见过李松的父母。所以这次李松出事,学校联系家长,也还是李松的爷爷来解决。

这一情况,让我意识到李松的问题比较复杂。

李松的爷爷是个淳朴的老人,一个劲儿地自我检讨:“都怪我没管好孩子。孩子的父母都不在家,我平时总教育孩子别惹祸。按说孩子也算老实听话,从没打过架,有时挨欺负也都忍着,不知这次怎么差点闯了大祸!”

李松则对闯祸一事非常自责和害怕:“我知道错了,我没想到自己会这样,以后我再也不会这样了……”

我不是班主任,不需要孩子检讨,我语气温和地问他:“我知道你是个老实孩子,但这次差点闯了大祸,说说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看我并没有责怪的意思,李松迟疑了一下:“这回我太生气了。我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大家瞧不起我,有的还欺负我。平时,爷爷总教育我别惹祸,所以我平时都不反抗。可这次他太欺负人了……”

“你是说,这次太伤你的自尊,让你承受不了了?”

“是,我再老实再好欺负,也有自己的脾气啊……”

至此不难看出,李松作为留守儿童,当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时,他采取了一种极端的心理自我防卫措施。虽说他是为了维护心理平衡和自尊,但暴力行为不可取,需严加管教,但不是简单地惩罚处分就可以的,而需要给予心理疏导。

那么,怎样为李松提供心理帮助呢?

如果仅仅是进行简单的说教,讲讲暴力行为的危害,谈谈情绪调控方法,则治标不治本。很明显,李松伤人,实质不是暴力问题,是怎样面对被人取笑的问题,是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是怎样维护自尊的问题。抓住这一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别人瞧不起你,嘲笑你,但你要瞧得起自己,努力改变、完善自己,有了这份自尊自重,别人才会尊敬你,愿意帮助你

我问李松:“事已至此,你怎么想?”

李松的态度很诚恳:“这事是我的错,我保证以后避免发生这样的暴力行为。”

“怎样避免呢?”

李松说:“以后我一定要忍住。”

忍是个办法,但不是好办法,更不是治本的办法。李松伤人的动因,是因为受不了别人的取笑。面对别人的取笑,李松不是没忍,而是一忍再忍,最后忍无可忍才动手的。所以说,忍不是根本办法,根本办法是不让别人取笑自己。

怎样从根本上避免别人的取笑呢?这涉及归因问题。归因有两种,一是外归因,一是内归因。一个人被取笑,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有外因,也有内因。如果被取笑者能够查找自身原因并改正,这样的内归因才能促进自我改变,并从根本上改变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我引导李松进行内归因。我和他进行了如下对话:

我:“那个同学为什么要取笑你?”

李松:“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我:“他爱取笑人肯定是不对的,但他是谁都取笑吗?”

李松:“他就爱取笑我,就因为我老实。”

我:“但是,我觉得老实的人往往不会被人取笑,而被人取笑的人往往有他自己的原因。你说呢?”

李松:“我学习不好,大家瞧不起我。”

我:“人的能力有大小,有人学习好,有人学习不好。你们班上学习不好的同学都被人取笑吗?”

李松:“也不是。可能主要是我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好好学习。”

我:“你所谓的不好好学习,都表现在哪里?”

李松:“上学迟到,上课睡觉,不写作业。为这,老师经常批评我,同学們也因此瞧不起我。”

原来,李松在班级里不被尊重,而他自己也不自重,不自重是他经常被人取笑的内因。但是再不自重的人也要面子,也有受不了别人取笑的时候,于是就会引发矛盾冲突。

接下来,我引导李松学会自重。于是,我们的咨询对话继续进行。

我:“现在,你对自己被取笑这件事,有没有什么新想法?”

李松:“别人取笑我,是因为我的表现不够好。”

我:“那,要是不想让人取笑,打架不是办法,忍耐也不是办法,最根本的办法是什么呢?我认识一个中学生,他的学习也比较差,一开始同学们也瞧不起他,可他痛改前非,一番努力后学习渐渐好起来。于是大家看他的眼光变了,老师对他有了信心,同学们也不再瞧不起他,最后他如愿考上了大学……”

李松的话语里有了力量:“我知道了,要想不被人取笑,就得当个好学生!”

随后,我们就如何控制情绪,讨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临别,李松的爷爷表示,他会帮助孩子改变,用实际行动赢得别人的尊重。而我则建议,老人回去后跟孩子的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多回家看看孩子。

两个月后,李松打来电话,说他有了进步,同学们不再取笑他了。他说,他第一次对自己有了信心。事情就是这样,别人瞧不起你,嘲笑你,但你得瞧得起自己,努力改变、完善自己,有了这份自尊自重,别人才会尊敬你,愿意帮助你。

亲子关系异常,亲情缺失:要么老实懦弱,要么争强斗狠……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李松,一个老实孩子,为什么拿刀伤人险些闯下大祸?追根溯源,源于他是留守儿童,有着留守儿童的特殊心理。

留守儿童的共性心理问题是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会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许多问题。如,难以自律,学习不好,不爱说话,表情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心理抑郁,消极悲观,冲动易怒,有时会因小事而打架斗殴,表现出暴力行为等。

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留守儿童的表现往往爱走极端:要么老实懦弱,要么争强斗狠。

这是为什么?

亲情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能量的源泉,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离家外出打工,缺乏应有的心理能量,加上这样的家庭,境况往往不好,孩子容易自卑。同时,留守儿童由于疏于家庭管教,在学业和自我行为管理上,容易懈怠懒散,因而在学校也不被重视、不受尊重。几种原因加在一起,导致这样的孩子退缩、懦弱,甚至有点窝囊。

李松平时的种种表現,正是这样。自卑心理较重的人,心理自我防卫意识也较重。因为缺乏安全感,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表现出过度的自我防卫。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他们有时会过于敏感,别人眼中的小事,也会引发他们强烈的过度的心理自我防卫,从而走向极端。李松这次拿刀伤人,就是源于这样的心理动因。

如今,留守儿童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关爱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首先是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有关部门进行了相关调研,也采取了相应的很多对策。

其次是学校的关心。就李松的案例来说,如果老师能够给予李松更多的关心,意识到他作为留守儿童心理的特殊性,理解他的自卑心理,进而理解他自卑背后包含的强烈的自尊心理需求;理解他内心的不安全感,进而理解他不安全感背后隐藏的过度的自我防卫心理,那么,老师就不会因为李松学习不好而简单批评他,进而给予他必要的关怀和支持,帮助他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同时引导同学们给予他应有的尊重。

最后是家庭的关爱。这是关键所在,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享有父母之爱。一是尽量避免和孩子长期分离。孩子的成长不光需要钱,更需要爱,所以父母应避免与孩子长期分离。父母可以就近打工,时常回家,也可以带着孩子出门打工。二是创造条件,多和孩子联系。如今,科技发达,通信便捷,有些父母却长期不和孩子联系。这是父母的认识问题——不论把孩子留给谁抚养,都不要忘了,你才是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实在不便回家,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传递亲情和关爱。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老实归因爷爷
不老实的蝙蝠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冬爷爷
谁在说谎
站着吃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爷爷说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