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小农经济成因新探

2020-09-10 07:50王琳
经济·艺术商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小农经济消费观节约

王琳

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其产生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它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宗法制观念、土地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在很长的时期内,小农经济发挥着主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中国小农经济如何产生的? 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 , 学者们一直以来都仅从生产方式角度进行研究。本文试寻它径,对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成因进行探究。

1地理条件使然

古代小农经济的产生与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农业生产极易受天气和气候的影响。中国处于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原地貌的自然环境中,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就会导致农业人口出现不稳定的因素, 直接影响社稷的安危。“民岂乐为盗哉 ? 时艰岁旱, 故相率掠苟活耳”,“一迫饥馑,则势必为乱”。这就要求农业生产投入高度密集的劳动力, 所以农业人口一直是社会总人口的主体。

2土地作为不动产的优势

土地这种不动产具有其他物质财富所不具备的优势。“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至珍异之物,尤易招尤速祸。草野之人有十金之积,则不能高枕而卧。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竞夺尺寸;虽有万钧之力, 亦不能负之以趋。”中国封建社会对土地价值的认识, 就在于它具有保值和增值的作用。一旦拥有了土地, 就能永无休止地从土地上获取财富, 且无盗贼、 水火之忧。所以私有制一出现, 社会各阶级、阶层都把土地视为财富的象征,想方设法占有它。

在不断加剧的土地兼并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竭力保护自己数量极少的田产,指望通过辛勤劳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尽管如此,在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弱的历史时期, 稍遇天灾人祸, 便倾家荡产。

3统治者“重农”政策和赋税制度的推动

所谓“重农”, 其宗旨是强化统治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更明确地提出兴农为治国之本的思想。“民之生 , 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明君慎观二者,则国治可立, 而民能可得……民壹则农, 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而进行的改革中,即有计口授田的制度。

封建统治者还通过建立郡、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以分而治 之的方式, 對农业人口进行分区域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还采取“编户齐民 ”的办法 , 通过建 立 户 籍 制度 , 进 一 步遏 制农业人 口 的迁徙。这就使农民与土地的天然联系更加紧密和牢固,为小农经济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外部条件 。

4宗法观念的直接影响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之所以形成家族或家庭式的小土地经营,还与宗法观念有直接关系。宗法观念是在血亲意识和长期定期定居生活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先秦时期宗法制的实质, 是在家族内部确立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 以确定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的权力。大宗与小宗虽属同祖、同宗,但在内部权力的分配上却大相径庭在宗法制下,以宗主(亦称宗长、族长、家长等为首的家族, 是由属同祖同宗的小家庭组合而成的大群体, 多采取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在家 族内部 , 由宗主维系和协调本族内部各成员家庭间的关系。宗主在家族内部所具有的核心地位, 无疑起有稳定家族、聚拢族属的作用, 因而也常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在封建社会中,男耕女织 的 家族经济即多从属于宗法制下的宗族经济。也就是说, 宗族经济实质就是一种扩大的小农经济。由于存在着 共 同的经济利益和利害关系, 宗族内部也因此具有极强的向心力和内聚力。这个家族整体为了维护本家族的利益, 对外具有高度 的一致性, 绝不允许外族介人或插手本族的事务, 因此产生了极强的封闭性和排外性。即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 ”,“胳膊肘不能往外拐 ”等观念。

5节约、节俭消费观的制约

中国古代传统消费文化的核心是以节约、节制、节用消费为特征的节约文化。这种节约的消费观主要表现在与家国兴盛、社会稳定有关的诗作中,如“历览前贤国与 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天下之事, 常成为困约 , 而败于奢靡 。”(陆游《放翁家训》),“俭则约,约则百善 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清 ·金缨《格言联璧 ·持躬》))

同时,这种节用观念还表现在与高尚人格有关的道德方面,如“一曰慈, 二曰俭 ,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 ·第六十七章》),“衣食足则知荣辱, 仓廪实则知礼义 。”(《管子》)),“节约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薛王宣 ·《薛文清公谈书录 ·卷进五》)。节约事关民风、民德 、民俗,是教化百姓、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的重要法宝。

此外,节约消费观是进行物资调剂、推动国足民裕的利器。“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则常足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足国之道, 节用裕 民,而善臧(藏)其余 。”(《荀子 ·富国》) “藏”、“俭”犹如闸门,可实现以丰补歉、以盈补亏、以余补少的平衡目标。

猜你喜欢
小农经济消费观节约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初探
正确认识消费
“90后”消费观
消费观
节约
这样的节约要不得
节约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纬度对比研究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